摘要:通過對普通高校體育課程改革的癥結加以分析,認為體育場地設施等硬件條件缺乏、教學模式陳舊、評價方式單一制約了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的教學改革;教師的教學主導性與學生的自主性之間的對立、主動學習與被動學習的誤解阻礙了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改革的深入。為此,提出了建立“課內外一體化”的體育課程體系、建立教師與學生交互主體性的教學方式等來消解體育課程改革癥結。
關鍵詞:體育課程;課程改革;癥結;消解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31-0314-02
一、體育課程改革的理論基礎
新課改以建構主義、后現代主義還有多元智能理論作為其理論基礎。建構主義在學習和教學方面強調學習過程中學習者的主動性、建構性,認為知識不是被動吸收的,而是認知主體主動建構的。教學是教師和學生的對話,師生雙方互相交流、互相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后現代主義主張“非中心化”、“多元化”和“零散化”[1]。
二、普通高校體育課程改革的癥結
1.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學改革的制約因素。(1)體育場地設施等硬件條件缺乏。普通高校體育場館設施和器材設備是保證體育教學、課外體育活動和課余訓練、競賽正常進行不可缺少的物質條件和重要載體,是落實“健康第一”指導思想的物質基礎,是大學生充分享有受體育教育權、課外體育鍛煉權與競賽權、體育活動自由選擇權等權益的物質保證。其狀況如何直接關系到整個高校體育工作的健康、順利發展,關系到高校體育教學質量優劣,關系到全體大學生積極進行體育鍛煉活動開展的成效。教育部于2004年8月頒布了《普通高等學校體育場館設施、器材配備目錄》雖然對不同規模的高校應有的體育場地設施數量及面積作了明確規定,高校擁有的體育場館設施不足仍是普遍存在的現象。體育場地設施等硬件條件缺乏是困擾學校體育的難題,而在進行新課改的今天,這一矛盾更加突出。(2)陳舊的教學模式限制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學模式是教學系統和教學過程的具體化和實際化,是聯系教學理論和實踐的橋梁和紐帶。中國大多數高校的體育教學模式主要是依據前蘇聯教育家凱洛夫指出的系統學習教學模式建立的,這種模式是以教師為中心構建的,學生始終處于被動學習狀態,它通過教師的講解和示范,以定性的形式將教學內容灌輸式地教授給學生,教學的重點是“基礎知識,基本技術、基本技能”三基的學習與掌握,這種模式強調基礎而不是選擇,重秩序而不是創造性,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限制了學生的主觀能力性和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使得許多學生對體育課不感興趣,習慣地認為體育就是身體教育、體質教育,是枯燥、乏味的身體操練。(3)單一的評價方式阻礙了學生體育能力的培養。體育達標考試是目前體育考核的一貫手段,各種體能測評標準被廣泛應用于體育考試中,而這種考試大都采用評定運動競技水平類似的方法,這不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在機械的達標考核制度下,有些學生先天素質就好,對于考核標準不練習也能得高分;而有些同學先天素質就差或身體缺陷等情況,雖經努力仍不能及格,以至學生很害怕上體育課,學生這樣的考核機制違背了素質教育重視學生個體差異的原則。
2.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改革的誤區。(1)曲解“開放式教學”的本質,否定教師的教學主導地位。當前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學改革中,出現了傾向:一是有些地方以倡導開放式教學為由,過分擴大了學生的自主性,忽視甚至否定教師的教學主導地位。開放式教學是為了滿足學生的需要,讓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內容。新《綱要》第18條指出:各校應根據本綱要和學校的實際情況制定教學大綱,自主選擇教學內容,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改革和試驗,加強教學過程控制,防止以改革之名行無政府主義之實的不良現象發生。開放式教學只是形式的開放,是一種教學方法的革新,課的內容還是要教師來規定的,課的進程還是要教師來安排的。可是有些體育老師以為開放就是不用組織教學,只要給學生提供指導就可以了。學生來上課完全自主,無組織、無規律。這種做法完全否定了教師的教學主導地位,違反了《綱要》精神。(2)忽視“探究式教學”的前提,無限擴大學生的自主性。以讓學生自己探究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和創造性為由,否定被動學習過程。“探究”包括教師設疑或學生帶著疑問尋求答案兩方面,它是一種為了營造積極主動的態勢,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和創造性,使學生進入主體角色而采用的教學手段:探究是有前提的,只有在學生已經了解技術動作的基本過程的基礎上,才能進行探究自身做法的正誤。可是目前,一些教師在教學中動輒就讓學生自己“探究”,把所有問題都扔給學生自己。新《綱要》第9條明確指出,“努力倡導開放式、探究式教學”的前提是“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3)誤解主動學習與被動學習的界限。目前在體育教學改革中,很多人在提倡主動學習的過程中否認被動學習,認為被動學習是一種他主性的學習[2]。還有人把被動學習錯誤地認為其是一種填鴨式教學,學生知識是被“灌”的。由于主動學習和被動學習各有利弊,不能片面強調一種而忽視另一種,應將主動學習與被動學習結合起來形成一種互動。一般當學生處于接受外部知識和信息的狀態時,屬于被動學習狀態;當學生處于處理分析外部知識和信息的狀態時,屬于主動學習狀態。被動學習是為主動學習打好基礎的過程,通過體育教學的被動學習,學生的能力有所提高,才能對體育活動產生好的體驗,才能提高學生的興趣,主動地投入下一輪的學習,學生對技術產生興趣,學習的積極性和能動性都大大提高,動作技術就掌握得快,運動技能提高快,學習效果就好。
三、普通高校體育課程改革癥結的消解模式
1.建立“課內外一體化”的體育課程體系。課外體育活動是體育課的延伸,是學生自我教育的途徑。體育課是培養學生體育習慣、理念、技術的過程,而課外體育則是實踐的課堂。我們應該將體育課與課外體育活動結合起來,形成“課內外一體化”的體育觀 [3]。最終將必修選項課、俱樂部訓練課、俱樂部輔導課的課程模式作為高校體育課程改革的方向。主要以“三自主、三互動、三自治、三開放”為宗旨,并將其貫徹到大學體育課堂教學中。其中,三自主主要表現在選擇運動項目自主、選擇上課教師自主、選擇上課時間自主;三互動包括教師與學生互動、課內與課外互動、現場與網絡互動;三自治包括課余體育鍛煉自治、課余體育訓練自治、課余體育競賽自治;三開放包括時間開放、空間開放、資源開放。通過這種課程體系提高大學體育課程教育質量,完成大學體育課程目標,最終達到將課外體育與公共體育課統一起來,形成“課內外一體化”的目標體系。
2.正確處理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地位。現代教學論指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師生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4]。沒有交往,沒有互動,就不存在或未發生教學。但以往的教學過分強調教師的講解示范和學生的模仿練習,而忽視學生學法的研究,師生間只是通過知識和技能等信息媒介進行溝通,所以很難形成互動、合作關系。而新課程標準則強調教師和學生在教學中都是主體,教師的主體表現為引導性的主體;學生的主體則表現為發展性。根據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教學特點,應充分發揮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在教師的啟發、誘導下,學會自學、自練、自檢,具備自我調控的能力做學習的主人。我們以往只研究和強調教師的教法,而忽視學生的學法,把體育學習只理解為根據教師的講解示范,讓學生模仿教師的動作,學生幾乎沒有發言權。在現實的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在教學中都是主體,教師的主體表現為引導性主體,學生的主體表現為發展性主體,其主次關系是不同的,教師的引導性主體最終還要服務于學生的發展性主體可見,體育教師要善于啟發、誘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通過自學、自練、自檢、自我調控,做學習的主人。
3.建立教師與學生交互主體性的教學模式。“交互主體性”這一概念最早是由胡塞爾提出的,核心要義是“極力關注人的存在,關注交互主體性,反對近代哲學的主客二元分離。”[5] 運用在體育教學中,它強調體育教師和學生皆為教學過程的主體。體育教師擔負著體育教學過程中的組織者、引導者、咨詢者、促進者的職責,體育教師是這方面的主體;學生在人格上與體育教師絕對平等,他們有獨特的精神世界和價值觀念,他們自由地、自主地、民主地參與體育課堂教學,在體育活動過程中有選擇的權利和創造性地自我表現的權利,學生也是主體。
4.建立合理的教學評價體系。長期以來,體育教學評價都是以技能學習的結果為主要依據的,忽視了學生的個體差異以及技能學習過程對學生發展的價值[6]。隨著對技能本身教育功能認識的轉變,體育課程評價的功能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不只是檢查技能掌握的情況,更要關注學生掌握技能的過程與方法,以及與之相伴隨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形成,關注學生的成長與進步情況,注重發揮評價的激勵和改進功能。對學生的評價,在評價內容上,從關注技能學習的結果,即技能的掌握情況,轉移到更為關注學習過程中積極的情感態度、創新意識與能力、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評價目標應當體現量化標準與非量化標準的統一;在評價方法上注重知識與能力的多種測評方法,定性與定量相結合,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相結合,自我評價與社會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在評價主體上,將學生被動接受評價轉向主動參與評價,使評價變成學生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發展的過程。
參考文獻:
[1]小威廉姆·E.多爾.后現代課程觀[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71.
[2]李仕豐.對當前體育教學改革的反思[J].山東體育學院,2006,(5):118-120.
[3]劉志敏:對中國普通高校體育教學俱樂部的比較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1,(4).
[4]季瀏,等.體育教育展望[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1.
[5]朱剛.交互主體性與他人——論胡塞爾交互主體性現象學的意義與界限[J].哲學動態,2008,(4).
[6]鄒繼豪.面向2l世紀中國學校體育[M].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0.[責任編輯 陳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