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產生嚴重影響,研究了蘇州工業園區在后金融危機時代產線和產能轉移特點和趨勢,探討了它的成因和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提出了相應的策略和建議。
關鍵詞:工業園區;產能轉移;區域經濟
中圖分類號:F12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31-0173-02
1994年,中、新兩國政府間最大的合作項目——蘇州工業園首期開發建設正式啟動。經過十余年的發展,園區經濟列國內同類開發區前列,并擁有中國內陸地區開放程度最高、功能最全、政策最優惠、運作最早的綜合保稅區,發展勢頭強勁。
2008年下半年開始,金融危機席卷全球,進而對實體經濟產生實質性影響,占蘇州3/4的加工貿易是蘇州對外貿易的主導方式,其“兩頭在外”、“大進大出”的特點,與國際市場關聯更加緊密更直接,金融危機使蘇州加工企業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難。在這一情況面前,園區企業并沒有一蹶不振,而是化危為機,成為國外產線和產能轉移的理想承載地,產能擴充十分明顯,突出了園區較強的抗風險能力、對國外資本的吸引力和轉型升級的強大生命力。
一、引進產能設備對產業轉型和產能轉移的趨勢及特點
從引進的產能設備來看,涉及內容從傳統制造業、普通電子配套行業,向前沿IT行業、高端制造業、設計創意服務業、汽車精密部件制造業、原材料精加工業等擴展;從普通加工設備向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設備轉變,形成全面開花、多處結果的良好局面。
1.產能轉移成為國際產業巨頭重要避險擴張手段。隨著國際經濟形勢的變換,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的此消彼長,國外產業巨頭為克服自身危機,將其在本土及全球其他地區的產能予以戰略調整,加大對中國的轉移力度,作為國內區域競爭力較強的蘇州工業園區為其理想的承載地。近幾個月來,全球五百強的集團動作頻頻。如蘇州超微半導體(AMD)迅速引進二手設備實現產能轉移。據統計,其處理器占全球產能的70%以上。三星電子有限公司積極應對不利的海外環境,在蘇州工業園區綜保區建設新工廠,極大擴充了蘇州工廠的生產能力,2011年超過韓國本部。由此可以預見,今后一個時期,國外產業巨頭還將加大對蘇州工廠轉移力度,蘇州產能擴張日趨明顯。
2.國際市場IT產業回暖明顯,設備引進獨占鰲頭。近年來,隨著電子信息制造業的不斷發展,目前蘇州地區電腦產能占全球產能30%,鼠標產能占全球的80%,芯片封裝測試產能占全國的40%。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原本占據園區經濟優勢地位的包括消費類電子產品在內IT產業首當其沖,出現了嚴重的訂單下滑、開工不足等不利局面,設備引進近乎停滯。去年下半年以來,隨著IT產業不斷回暖,且中國經濟態勢轉好,國外公司看好中國市場,紛紛將產線設備向國內轉移,以擴充產能,搶占未來先機。IT產線設備成為園區轉移最多,也是最快的產能,占據全部進口產能設備的一半以上,呈現出迅猛的發展態勢。目前,蘇州工業園區IT公司訂單飽滿,產線生產緊張有序,很好地滿足了當前市場的需要。
3.傳統裝備制造業穩中求進。傳統裝備制造業雖然并非園區的優勢產業,但在本次金融危機中表現出較強的抗風險能力,并積極擴充產能,引進產線,形成穩健的發展態勢。相關公司分別從美國、日本引進數控生產線,提升了傳統產業制造能力,產品性能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憑借蘇州工廠價廉物美的優勢,不斷開拓市場,部分產品還進入到中東等新興市場,具備了比危機前更為廣闊的空間,二手產能快速投入使用,為搶占市場、把握住稍縱即逝的商機爭取了寶貴時間。
4.尖端科技產業集聚效應初現。蘇州工業園區內航空、汽車、生物醫療等高科技企業集聚效應明顯,而這些企業憑借強大的科研實力和獨特的產品優勢,在危機中逆市上揚,保持了良好的發展態勢。如著名飛行器商——斯奈克瑪航空工業(蘇州)有限公司、全球最大的醫用一次性產品供應商——碧迪快速診斷產品(蘇州)有限公司,今年都加大了設備引進力度,擴充產能。尖端產業的引進和發展意義重大,影響深遠,必將成為工業園區經濟發展的主要火力點。
5.現代貿易物流功能方興未艾。蘇州工業園區內企業原來多為“兩頭在外”的生產制造企業,這也是與早期出口加工區的功能和特點相適應的。隨著綜保區的建立和運行,保稅物流的功能日益強化,擴展了區內企業的功能,部分貿易型企業購進舊設備后在合適時機轉賣給區外企業,降低了企業,尤其是國內企業直接海外進口的風險,節約了物流成本,而貿易型企業則有效利用了綜保區的優勢,最大限度的獲取了利潤;還有部分企業成為了海外設備維修、翻新的重要基地、甚至成為亞太地區的服務中心,設備的進出更是成為平常的形態。目前,綜保區內已擁有三星全球配送中心,以及非保稅功能的諾基亞亞太區配送中心、阿迪達斯中國區配送中心、歐萊雅華東區配送中心、亞馬遜網上書店華東區配送中心,此外,有更多的世界五百強企業有意將設在國外的配送中心轉移到綜保區內,這使得區內生產制造功能更多向服務功能延伸,以消耗資源為主的傳統模式正在向知識經濟為核心的低能耗創造模式轉變。
6.創新創意產能初露崢嶸。創新創意等高端服務業產業在本輪金融危機中浴血突圍,從小做大、由弱做強,有望成為園區發展新的增長點。如希捷科技(蘇州)有限公司從美國引進硬盤產品的設計研發設備,為新款存儲器產品的設計開發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改變了以往單純生產制造的角色,走上了創新研發基地之路。可以預見,隨著園區服務業基地的不斷成熟和壯大、世界經濟的重新洗牌,以高端服務業為導向、以綠色產業為龍頭、以知識經濟為主業的時代將在園區率先出現。
二、產能和產線加速轉移的成因探討
1.中國國內市場的巨大潛力獨具魅力。去年金融危機以來,國外外需市場面臨著嚴峻的考驗,國外經濟在危機中持續低迷,而中國經濟在國家“擴大內需”的正確舉措下實現“一枝獨秀”,越來越多的國外企業看中中國新興市場。盡管中國也面臨著巨大的危機和挑戰,但改革開放三十年為中國經濟進一步前進和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支撐;中國廣闊的市場、較為豐富的資源、相對廉價的勞動力、廣大新興的消費群體仍然對外資有強大的吸引力;國家拉動內需的巨大投入為經濟引擎增添了新的動力,確保了國民經濟平穩快速的發展。
2.蘇州工業園區優越的投資環境搭建了良好的平臺。園區成立十六周年來,不斷開拓創新,成為先行先試的典范,形成了較為理想的投資創業環境,主要經濟指標年均增幅達30%左右,實際利用外資162億美元,79個世界五百強企業在區內投資125個項目,形成了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先進制造業為支柱、現代服務業為支撐的產業體系,成為國際產業專業的重要承載地,成為園區外向型經濟的全面復蘇的晴雨表和助推器,這些都為產能及產線的引進和轉移創造了積極的條件。當前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形勢急速轉化的格局下,許多跨國公司發展戰略都作出了相應的調整,部分企業由原來的“一心向外”轉向“雙輪并驅”,甚至有側重中國國內市場的趨勢,由此帶來的向園區工廠的產線和產能轉移正在涌現。國外資本通過轉移產能到中國,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甚至搶占中國市場將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也是近期產能設備轉移的重要原因。
3.各級政府實施“擴大內需”政策引導成為重要的支撐。從調查中我們發現,產能轉移受當前國家政策影響很大,主要集中在電子信息、汽車、裝備制造、輕工業等行業,恰與國家推出的產業振興計劃密切相關,符合國家最新的產業政策,估計產能轉移還將進一步放大。這一趨勢迎合了擴大內需的方向,側重于國內市場的開拓和發展,如部分產品直接受國家“家電下鄉”政策影響得以復興,顯現出政策導向和國家宏觀調控對產業發展的積極影響。
三、提高進口產能品質,實現產業轉型和產能升級的策略建議
1.培育優勢產業。外貿回升受制于外需萎縮。針對國內外環境的變化,還需挖掘自身發展潛力積極應對。但是沒有核心競爭力,沒有自己的營銷網絡作支撐,沒有自主品牌影響力的出口能力基礎是不穩固的。因此應研究國際發展新趨勢,加快技術創新研究,鼓勵自主開發創自主品牌,推動企業由制造為主向研發、生產、銷售轉變,支持企業大力培育營銷網絡,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發展以新能源、新材料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品及相關產業,以高端制造業引領產業升級,促進以技術差異為主的產業發展,提升蘇州工業園區在全球產業價值鏈的分工地位。
2.進一步開辟新的國際市場。多年來園區的出口更多面對的是發達國家的市場,對發展中國家尤其是對非洲、拉美的市場關注度比較低,而在這一場國際金融危機當中,發展中國家整體來說受沖擊的程度比發達國家要少,所以開拓這些市場是保護穩定出口的戰略舉措。應當充分利用全球自由貿易區、境外經貿合作發展和各種方式來建立不同產品、不同企業的營銷渠道來積極開辟新的國際市場。
3.強化服務、打造政策合力。檢驗檢疫、海關、稅收、金融信貸服務等多管齊下,進一步提高效率、壓縮操作時間、推出服務舉措,為企業切實提供方便。積極實踐檢驗監管模式創新,加強政策引導,實現“調結構、保增長”的戰略目標,減少外貿企業進出口環節負擔,減少企業資金占用,簡化進出口辦理手續;研究國外市場及消費需求變化,建立反應靈敏的需求信息網絡,為外貿企業提供國內外最新資訊,為供需雙方提供通暢信息平臺,推介企業產品、引導企業爭取國際份額;在貿易融資和其他融資、出口信用保險等方面建立與此貿易規模相匹配的金融支持。針對企業產品特點與國民消費需求,引導外貿產品拓寬內銷渠道。
隨著國內外經濟形勢的進一步發展,可以預見,國外企業和集團將更加關注中國市場,并不斷加大對國內資產轉移力度,只有探索更為有效的應對措施,才能更好地為外向型經濟發展服務。[責任編輯 吳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