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刑事和解作為一種新的法律思潮,正在一步步走進人們的視野,成為刑事理論界與實務界的共同熱點?!盎謴驼x理論”、“平衡理論”、“敘說理論”是西方關于刑事和解最主要的理論,同時在美國、德國等一些西方國家也建立起相對完整的刑事和解制度。近年來,隨著中國社會的發展,“寬嚴相濟”政策和指導思想的提出,對于刑事和解的關注愈來愈多,在繼承中國傳統“和”文化的基礎上,我們開始進行理論的探討,一些地方也開始嘗試并實踐,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給中國刑事和解制度的建立創造良好的條件,也為中國刑事司法的改革與發展提供了新思路。
關鍵詞:刑事和解;淵源;理論基礎;被害人
中圖分類號:D9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31-0265-02
一、刑事和解產生的背景
(一)被害人學的產生以及被害人保護運動的興起
被害人學起源于18世紀中葉,但是作為刑事訴訟中主要角色的被害人,并未收到應有的重視,這也使得對被害人學的研究一直專注于犯罪行為和犯罪人格,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 被害人被忽視的現象有了明顯的改善,刑事被害人才逐漸成為被害人學的研究對象 [1]。在彈劾式的訴訟中,被害人擁有廣泛的權利,能夠很好的維護自身的權益;封建糾問式的訴訟中,被害人在訴訟中的主體地位以及享有的廣泛權利被國家權利所取代。現代訴訟制度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以犯罪為本位,國家和社會的利益高于一切,而在犯罪行為中受到直接損害的被害人居于次席。隨著被害人學的興起,被害人要求刑事程序保護的呼聲高漲,其地位日益受到重視,被稱為“恢復被害人權利”的活動得到迅速發展 [2]。
(二)監禁、矯正政策的失敗
被害人保護思潮的不斷發展,要求保護被害人自身權益的呼聲高漲。同時,針對加害人的監禁、矯正政策卻沒有取得良好的成果。監獄人口的不斷增加已經超過了監獄的收容能力,而政府設立的幫助犯罪人回歸社會的各種矯正措施也都沒有取得成功,使得罪犯在監禁釋放后再犯的比例愈來愈高。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對于使用監禁這種刑罰改造罪犯、復歸社會產生疑惑。
(三)司法資源的嚴重浪費
同監禁、矯正政策相伴隨而來的是司法資源的嚴重浪費,這也是以國家追訴為標志的刑事司法模式和以監禁刑為中心的刑罰結構帶來的嚴重后果。監獄人口不斷增加,使得政府不得不加大在獄舍建設方面的開支,甚至有些地方在獄舍建設方面的開支已經超過了教育經費。
二、刑事和解制度在中國各地的實踐
2002年北京市朝陽區檢察院出臺《輕傷害案件處理程序實施規則》以及2003年7月北京市政法委《關于北京市政法機關辦理輕傷害案件工作研討會紀要》中說明在確因民間糾紛引起的輕傷害案件,犯罪情節輕微,有悔罪表現的,在雙方自愿,加害人以全部或部分承擔賠償費用的可以適用刑事和解。
2004年廈門市集美區公、檢、法院研究出臺《關于辦理故意傷害(輕傷)案件的會議紀要(試行)》,同樣規定因民間糾紛引起的且情節輕微的輕傷害案件,在雙方自愿和解,已就民事賠償問題達成協議,且履行損害賠償義務,危害不大的可以適用。
2005年安徽省公安廳會同省高法、省檢共同出臺《辦理故意傷害案(輕傷)若干問題的意見》,其中也規定因民間糾紛直接引起的故意傷害案件,在雙方自愿和解,雙方就民事賠償形成書面協議并以執行,犯罪嫌疑人確有悔罪表現,社會危害性已經消除的可以適用。
2006年7月,煙臺市委政法委下發《關于推行平和司法程序的實施意見》,對輕傷害案件、過失犯罪案件、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等可能判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單處罰金的輕罪案件,在雙方自愿,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并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初犯、偶犯,已如實供認犯罪事實,有悔罪表示,并處于有效控制之中,而且加害人在當地有固定住所或固定職業,有明確的受害人可以適用刑事和解。
首先,在起源方面就有所差異。恢復性司法是國外一項刑事司法改革運動,起源于20 世紀60 年代的北美,作為一種后主義的法律思潮,它是建立在對傳統刑事法制度的批判基礎之上的,并且十分強調社區的參與。而中國的刑事和解源頭可以追溯到人類原始社會末期以贖金代替復仇的糾紛解決方式上和現代的許多制度均帶有這種糾紛解決方式的印記。其次,國外的恢復性司法是以社區作為一個基本的被害人,但是在中國刑事和解并沒有社區的充分展示。再次,恢復性司法強調的是一種交流、溝通、對話,達到心理的恢復;但是在中國以國家為本位的刑事司法結構中,這一點并沒有顯現。最后,恢復性司法體現的是同偵查、起訴、一審、二審乃至執行階段全方位的、各方的參與,而且方式多種多樣,非常靈活。但是,目前中國的刑事和解更多的還是圍繞著賠償問題[3]。
三、中國構建刑事和解的設計
在中國構建刑事和解制度不能照搬照抄西方的刑事和解制度,單純的法律移植并不可取,應根據我們自己的國情建立屬于我們自己的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刑事和解制度。首先,我認為民眾關于刑事和解的認識并不多,甚至是沒有,因而對刑事和解很多看法是片面的、不客觀的、有失偏頗的。有些人認為,刑事和解給有錢人提供了拿錢買命的機會使得窮人和富人在法律面前不平等了。中國社會經已發展并不很平衡,貧富差距較大,建立刑事和解制度使得民眾對于刑罰產生不公正感[4]。其次,民眾的普遍觀念并沒有完全接受一種新的刑事司法概念,社會輿論等方面在發生某一案件時,考慮最多的還是對社會造成了什么樣的傷害,這就是說目前中國的法律制度是以國家為本位,依靠國家的強制力來維護社會秩序。但是,刑事和解的基礎是個人本位,這就與中國司法機關的刑罰觀念和國家追訴理念相沖突。最后,民眾的法律意識比較淡薄,普法仍是目前最重要的任務,被害人在自己的權益受到損害后并不知道應該如何去維護自己的權益,也就是說公民的權利意識并不健全,而我們想要建立完整的刑事和解制度,一個健全的公民權利意識至關重要。
(一)刑事和解制度在中國構建的基礎
首先,即我們在前文中提到過的,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最根深蒂固的“和”思想,中國自古代以來,一直都在提倡與人交往應該“以和為貴”,這就為中國構建刑事和解制度提供了適宜的土壤與環境。其次,近年來,中國政府一直在構建和諧社會,司法系統也提出了“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根據案件的不同情況,該嚴則嚴,當寬則寬;嚴中有寬,寬中有嚴,寬嚴有度,寬嚴審時,不再一味的借助高壓、監禁等方式來解決刑事犯罪問題。最后,當今國際的潮流一直在推行輕型化,此時在中國構建刑事和解制度也是順應國際潮流。
(二)加害方與被害方自行和解的模式
這種方式主要是嫌疑人、被告人在認罪悔過的前提下,與被害人自行協商,就經濟賠償書達成書面協議,使得被害方不再追究加害人刑事責任。和解模式在輕傷害案件中是比較常見的,雙方當事人通常也都有自行達成和解的強烈愿望。檢察院在這個過程中,只需要為雙方傳達意愿,提供履行和解的場所并作見證即可。對于和解協議中主要內容是什么,雙方如何達成協議檢察機關并不參與其中。但是,我們應注意一點:能否作為免除刑事責任的依據,取決于公安機關、檢察機關和法院的最終決定。司法調解模式,這是一種最早出現的刑事和解模式,指司法人員通過與加害方、被害方的溝通、交流、教育、勸解工作,說服雙方就經濟賠償標準、賠禮道歉等事項達成協議,從而促使被害方放棄追究刑事責任的糾紛解決方式[5]。此種模式中,司法人員主要針對有調節基礎的案件,積極主動的進行各種調解工作,幫助雙方協調溝通,進行法律層面的批評教育,對賠償問題進行勸導并勸說不再追究刑事責任,同時,幫助求學的學生繼續求學、工作者可以繼續工作。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模式,是公檢法機關對于那些加害方與被害方具有和解意愿的輕傷害案件,委托基層人民調解委員會進行調解,對于經過調解達成協議的案件,可不再追究加害人的刑事責任,這就是我們所說的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模式。這種調解模式引進了中立機構,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調停人。為了保證人民調解工作的質量,人民調解委員會委派那些專職調節委員負責輕傷害案件的調解工作,還調派受過法律專業教育、具有法律工作經歷或者長期從事人民調解工作的退休法官、基層法律工作者來任職調解員。人民調解委員會的工作重點就是在經濟賠償數額方面對雙方進行勸導,最終能夠達成協議。
四、結論
刑事和解這一起源于20世紀中葉的法律思潮,雖然在西方國家有比較健全的理論體系和相對完整的制度,但對于中國來說仍是新興事物,人們對它的認識仍停留在探索階段,看法也不盡相同。不論從構建和諧社會的背景、“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還是世界輕型化的趨勢來看,刑事和解給中國的司法改革提供一個選擇。但是,我們在探索與嘗試的過程中應該注意,應該建立的是屬于我們自己的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刑事和解,對于西方經驗教訓我們應該借鑒,但不是盲目,應該是有中國特色的。同樣,刑事和解并不能完全代替傳統的刑事司法,所以不能盲目地擴大刑事和解的對象和范圍,還應該保證刑罰的必定性。但在社會主義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刑事和解制度的建立必將為社會的和諧發展立下汗馬功勞。
參考文獻:
[1]劉凌梅.西方國家刑事和解理論與實踐評價[J].現代法學,2001,(1).
[2]馬靜華.刑事和解制度綱論[J].政治與法律,2003,(3).
[3]馬靜華,羅寧.西方刑事和解制度考略[J].福建高等公安??茖W校學報,2006,(1).
[4]劉方權,陳曉云.西方刑事和解理論基礎介評[J].云南大學學報,2003,(1).
[5]汪晟.論刑事和解在中國的適用[J].青年科學,2010,(4).[責任編輯 王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