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小企業普遍經營規模小、實力弱、融資風險大,因此融資難成為了制約中小企業發展的“瓶頸”,而構建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是解決中小企業融資瓶頸的重要途徑。說明中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發展現狀和存在的中小企業信用意識差,信用擔保出資分散、風險較大,法律缺失等問題。結合國際上一些信用擔保業務經驗,探討解決這些問題的對策。
關鍵詞: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對策
中圖分類號:F832.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31-0086-02
中小企業是與所處行業的大企業相比人員規模、資產規模與經營規模都比較小的經濟單位。隨著經濟的發展,中小企業日益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力量。但是,中國中小企業間接融資渠道不暢,銀行貸款難問題依然存在,根源在于缺乏有效信用擔保體系,嚴重阻礙了中小企業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因此建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分散、降低銀行的信用風險,提高銀行給中小企業貸款的積極性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中小企業自身的問題
中國中小企業面廣、量大,雖然不乏信用優良的企業,但由于整個社會信用問題沒有根本改善,對借款人或被擔保人缺乏嚴格的監督制約機制和懲罰制度,企業信用等級可信度差,低信用等級的企業多。
當前中國中小企業在融資活動中產生的信用缺失主要有:(1)缺乏還款意愿。中小企業缺乏對融資信用的足夠重視,不愿守信還貸。由于融資活動中信任度不夠,信用欺詐和合同糾紛多,如借債不還,欠錢有利、有理,債權人怕債務人等非理性行為較為突出。(2)缺乏還款能力。中小企業由于自身規模和經營能力的限制,信用風險偏高,無力按期償債。據調查統計,在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交通銀行開戶的企業有一大部分經過金融債權管理機構認定為逃債企業,逃廢大量銀行貸款本息。企業的這種金融信用缺失是妨礙企業迅速發展壯大的最大絆腳石。如此差的社會信用環境和企業信用水平,顯然增加了信用擔保機構的運營成本,擔保機構的業務收入難以彌補其業務開支和代償后發生的凈損失,嚴重影響著信用擔保機構的業務擴張和健康發展,給擔保機構帶來了潛在風險,也加劇了中小企業自身融資的難度。
二、信用擔保體系的問題
(一)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存在結構性缺陷
也就是說,在機構數量和擔保貸款金額上,政府擔保的份額過重,民間資本型(包括互助擔保和商業擔保)的比重嚴重不足。
從國際經驗看,在美國、日本和德國等政府出資規模很大的國家,政府擔保貸款數額也不會超過中小企業貸款總額的10%,政府擔保在中小企業擔保體系中并不起主導作用。中小企業信用擔保說到底是一種市場現象,因為它主要是由中小企業的金融困難所引起的,而金融因難的原因主要包括信息不對稱和道德風險、中小企業高比率的倒閉和違約、抵押和扭保中的問題、金融業的整合和貸款緊縮等。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政府是作為一個宏觀調控者和社會管理者而存在和運轉的,它在市場上的職能在于監管市場、制定市場規則和維護市場秩序。顯然,政府并不具有解決市場問題的立憲依據和能力。而且,中小企業貸款缺口作為一種市場現象,市場本身有機制、動因和能力來解決它,即由民間資本在中小企業貸款市場提供貸款擔保。事實上,由于中小企業量多面廣,貸款需求具有明顯的個性化,新陳代謝速度較快,每年新增的企業戶數很多,因此政府根本不可能在完成宏觀調控和社會管理職能之后還有足夠的財力在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中起主導性作用。所以,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過分依賴于政府擔保,既無必要,也不可能。
(二)擔保機構規模較小,出資分散,風險較大
中國大多數擔保機構的資金來源于政府撥款,其他渠道的資金來源較少。由于各地政府的財政壓力普遍較大,可以撥付給中小企業型擔保機構的資金比較有限,加之各地經濟發展狀況千差萬別,政府領導認識不一致,發起部門各異,擔保機構呈現出高度分散化的趨勢。各機構的章程、擔保辦法又不相同,管理體制存在差別。在地方政府財力本來就有限的情況下,又分散出資,不可避免地造成擔保機構普遍規模過小,不能滿足中小企業的資金需求。
(三)銀行和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的權利與義務不對等
為中小企業擔保的過程就是在擔保機構和銀行之間分散中小企業經營風險和道德風險的過程。在擔保風險的分擔上,西方國家擔保機構承擔責任的比例一般控制在70%~80%,其余部分由協作銀行承擔。中國由于缺少明確的制度規范,擔保機構實力過于弱小而缺乏有力的談判地位,大多數銀行都將中小企業的貸款風險轉嫁給了擔保機構,不少擔保機構被迫承擔 100% 的信貸風險。擔保風險過于集中于擔保機構,沒有在擔保機構與銀行間合理地分散,這一狀況不僅造成擔保機構責任與能力的不對等,也弱化了銀行對企業的考察和評估,加大了整體風險。
(四)缺乏資金補償機制,資金來源受到限制
首先,中國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的主要支柱是政策性擔保機構。政策性擔保機構不以盈利為主要目標,收取的擔保費用很低,資金來源以各級地方政府財政資金和資產劃入為主,但地方財政資金和資產劃入大都是一次性的,且規模不大,缺乏后續資金注入及補償機制。其次,現有的商業性擔保機構資本實力也較弱,同樣缺乏資金補償機制,大多數商業性擔保機構把高擔保費作為資金補償來源,部分擔保機構按同期銀行貸款利率的一半收取擔保費,一些機構的擔保費甚至更高。而在國際上大多數國家的擔保費一般為1%左右,法國為0.6%,中國臺灣地區和香港特區僅為0.5%左右。由于擔保機構缺乏資金補償機制,使其承保能力弱、展業困難,從而一旦發生代償就有財務虧損或破產的危險。
三、健全中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的對策建議
(一)推進中小企業信用制度建設,同時加強擔保機構與行業協會、信用評級機構的合作,進一步減少信息不對稱
眾所周知,一個健康發展的信用擔保體系應該是建立在企業信用制度上的。只有建立與完善中小企業經營者個人信用體系,既衡量相應的風險,又有效地對企業法人代表及經營者實行社會監督,才能減少欺詐行為等道德風險。就中國當前的實際情況來說,首先,必須依靠政府的力量盡快地建立起以中小企業、企業經營者、相關政府機構、中介機構和金融機構為主體,以信用登記、信用采集、信用評估和信用發布為主要內容的中小企業信用制度。其次,政府應鼓勵民間建立和發展社會信用調查評估等中介機構,允許這些機構在以獨立法人身份承擔民事責任的基礎上對有關用戶有償提供中小企業信用信息。最后,中小企業本身要重視信用意識的培養,應具有將信用作為無形資產來經營的理念。
(二)拓寬信用擔保品種
針對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品種單一的問題,要積極開展保付代理、資產運作與高新技術企業注冊資本金擔保、電子商務履約信用擔保和其他融資以外的信用擔保品種。擔保公司可以開展比如給債務人提供資產評估、項目評估、投資咨詢與顧問、財務以及法律咨詢與顧問、制定改制方案、分離重組等中間業務。中國的保險業也可以積極探索中小企業信貸擔保業務,利用保險公司的信譽、實力和分散風險的機制,解除銀行對風險的擔擾。
(三)努力促進商業性擔保機構的擴大和發展
從結構上來看,中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中政府的財政性擔保機構居于絕對主導地位,民間資本型擔保機構的比重太低。市場經濟體制下的政府職能、政府財政的可行性、效率的低下和行政手段的弊端以及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建設的國際經驗,都表明財政性擔保在整個擔保體系中占據主導地位是不合理的,所以應逐步減少政府擔保在整個擔保體系中的比重,提高互助擔保和商業擔保這些民間資本型擔保在整個擔保體系中的比重和地位,同時在市場的基礎上改善政府性擔保機構的經營與管理,提高其效率。
雖然商業擔保是以盈利為目的,而中小企業貸款又呈現風險高和缺少反擔保品的特點,但是中小企業貸款擔保市場還是有足夠的吸引力吸引民間資本的進入。首先,從需求來說中小企業始終存在資金缺口。需要外源性間接融資,但中小企業的資信有限,所以離不開外部的融資擔保。中小企業擔保市場的需求是客觀存在的,市場容量也很大。其次,商業擔保機構可以采用多種風險分散機制來規避自身的擔保風險。如再擔保、參加貸款保險、反擔保條款和實行經營多元化等。政府除了積極建立再擔保機構外,還應該從工商和財稅等方面提供優惠政策,扶持和鼓勵民間資本型中小企業擔保機構的發展。
(四)建立健全有關法律制度,營造擔保業發展的良好的運行環境
完善的法律體系是信用擔保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制度保障。綜觀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的信用擔保體系,其共同點之一首先是相應的法律、法規建設非常完善。中國應借鑒國外一些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結合國情,在不斷總結的基礎上,盡快制定和出臺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法,對擔保機構的市場準入資質、設立與退出制度、財務與內控辦法、業務范圍與操作流程、風險防范與損失分擔機制、鼓勵扶持政策、行業自律與政府監管等方面做出明確規定,使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能依法規范經營、依法防范風險和保障自己的合法權益,更好地為中小企業服務。
參考文獻:
[1]陳乃醒.中小企業信用擔保[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4.
[2]梅強,譚中明.中小企業信用擔保理論、模式及政策[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2.
[3]謝清河.發展中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問題研究[J].經濟問題,2007,(2).
[4]李春芳,蔣海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信息不對稱問題及對策[J].池州學院學報,2008,(4).
[5]方曉霞.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制度缺陷與發展對策[J].當代財經,2004,(9).[責任編輯 陳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