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十年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呈迅猛發展之勢。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主要經驗、基本規律、理論成果等方面的研究不斷深入,但仍然有待進一步研究。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述評
中圖分類號:A8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36-0001-03
近十年來,學術界和理論界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問題的研究一直經久不衰。本人通過中國期刊網(CNKI)全文數據庫,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以“篇名”和“模糊”方式進行搜索,其結果顯示:2000年發表的學術論文為31篇,2009年發表的學術論文為578篇,增長18.6倍。此外,每年都有許多相關各級課題立項和著作問世。這足以說明近十年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呈迅猛發展之勢。
一、關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進程的研究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有一個比較漫長而曲折的過程。關于這一問題的研究,學術界大致有以下幾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把1921 年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起點,才能體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推動力量和領導力量在實踐上和理論上的科學性和客觀性;第二種觀點認為,1938 年10 月六屆六中全會上,毛澤東在《論新階段》政治報告中首次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任務,因此,應把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起點;第三種觀點認為,井岡山道路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開篇,應把井岡山道路的開辟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起點;第四種觀點認為,“八七”會議拉開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序幕,應把“八七”會議的召開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起點。
筆者認為,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有廣義和狹義的區別,廣義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應從十月革命開始,狹義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應以1921 年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起點。
關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階段問題,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見解。如,張煥金教授是根據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來劃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進程的。石仲泉教授根據中國共產黨的基本歷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歷程可以概括為三個歷史時期:中國共產黨成立至新中國的成立階段、新中國成立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前的歷史階段、黨的十一屆三中會以來的歷史階段。還有的學者從理論形態理論創新的角度,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進程分為兩大基本階段:中國特色民主主義(即新民主主義)階段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即現代社會主義)階段。
二、關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要經驗的研究
中國共產黨在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長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總結并在實踐中運用這些基本經驗是順利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個重要方面的工作,對于我們今后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具有不容忽視的指導和借鑒意義。張煥金認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經驗啟示主要有:建立和鞏固社會主義,實現民族復興,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貫主題;堅定信念,不丟“老祖宗”,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根本要求;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原則;立足國情,理論聯系實際,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前提條件;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鮮明特征;代表絕大多數群眾利益,為人民服務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政治本色[1]。宋鏡明、徐能武認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歷史經驗有:以馬克思主義的態度對待馬克思主義;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地理解、運用馬克思主義;正確開展黨內斗爭,防止主觀與客觀相分離,反對主觀主義錯誤[2]。余曙光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經驗概況為:堅持以發展的眼光而不是靜止的眼光看待馬克思主義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的前提條件;堅持解放思想,一切從實際出發,而不是從本本出發,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根本依據;既要繼承前人,又要善于總結,不斷探索創新,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條件;深刻認識國情和世情,把握時代的脈搏和特征,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礎。羅喜江、林春逸認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一個歷史的、動態的過程;是一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反對教條主義的過程;是一個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過程[3]。雍濤認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經驗首先是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待馬克思主義,反對教條主義傾向;其次是要從中國國情(包括中國的社會歷史實際和中國文化傳統的實際)出發,而不是從書本出發;再次是既要繼承前人,更要大膽探索創新[4]。謝增壽則認為,首先,馬克思主義提供的只是一般的指導原理,要取得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成功,必須不斷地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是關系黨的生死存亡的大事,是中國共產黨走在時代前列,領導人民不斷前進的根本保證;其次,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必須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指導,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必須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必須正確處理黨內思想矛盾;最后,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必須造就一支高素質的理論家隊伍和思想家群體,必須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5]。
三、關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基本規律的研究
學者們一致認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盡管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呈現出不同特點,但總體上遵循著一些共同規律。有的學者總結為十方面:都要經歷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考驗和過程;都要立足中國實際這個共同基礎;都圍繞著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這一共同主題;在不同歷史階段,要求和側重點各不相同;以理論創新作為根本手段;每一次飛躍都產生體系化的理論成果;領袖人物的個人魅力和卓越貢獻往往起著關鍵性作用;有一個不斷拓展的歷史發展脈絡;每一次都使中國革命和建設取得巨大成功;使中華民族優秀思想和文化不斷得到弘揚、生命力日益增強。有的學者綜合為7條:亟須解決歷史性難題是前提,形成領導核心是保證,客觀實踐成果是基礎,在不斷戰勝懷疑中走向成功是最顯著的規律,摸著石頭過河是表現形式,偉大成果的產生是必然結果,不斷創新是靈魂。
四、關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研究
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堅持不懈地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豐富和發展著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取得了極為寶貴的理論成果。對這些理論成果,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表述。如,有的研究者認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取得了三大理論成果,并以領袖人物名字或主要理論觀點命名。有的研究者認為,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中,先后產生了三大理論成果,即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這個觀點在十六屆三中全會以前被學術界和理論界普遍認可。有的研究者認為,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中,出現了四次重大飛躍,產生了四大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還有的研究者從中國社會的主要性質和需要解決的歷史任務角度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概括為兩大理論成果。即中國特色民主主義理論體系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民主主義理論即新民主主義的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
雖然以上提法不同,但其具體內容均是黨的四代領導集體智慧的結晶,都是指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我比較認同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分為新民主主義理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一表述,我認為這一表述的概括性、包容性、科學性較強,較為準確。
五、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應注意的問題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是一個重大的理論和實踐課題,包含著豐富內容。應該看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在取得長足進步的同時,仍然存在著不足,有些理論問題尚未涉及,一些理論問題待進一步分析和思考。
第一,要進一步加強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過程的反思與總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作為一個歷史過程,并非是一帆風順的,總結其歷史經驗,是為了今后更好地進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事業。過去,我們黨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中成功地實現了兩次歷史性飛躍,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積累了寶貴的經驗。但也應該充分地認識到,由于特殊的歷史背景,中國人在接受馬克思主義和接受馬克思主義后,有些傾向不利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行。主要有三種:一是“以俄為師”的心理定式,造成“一切均借俄助”的依賴心理。這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程出現曲折的一大原因。二是“文化決定論”和“文化對立論”的絕對化。一些早期的中國共產黨人,把解決文化問題、倫理問題看做是解決一切社會問題的前提,并認為馬克思主義與傳統文化是絕對對立的。三是“現實的需要”與“需要的理論”的片面性。中國人開始接受的馬克思主義并不是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而首先接受的是歷史唯物主義中關于暴力革命、階級斗爭的理論。因此,我黨一些早期領導人把階級斗爭理論,看成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核心和全部,這對于后來進入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特別是“文化大革命”時期,毛澤東強調階級斗爭直至搞階級斗爭擴大化有著直接的影響。
第二,要加強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文化基礎的研究。目前理論界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文化基礎的研究,更多的是停留于理論構成的分析上,即認為,中國傳統文化同馬克思主義一樣,也有唯物論、辯證法、認識論,也有實踐觀等等。當然,這種分析無可厚非,但是,如果把它當做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文化根據似乎有牽強附會之嫌。實際上,各民族文化的獨特性,并不在于它的具體的理論構成,而在于它基于自身的生產和生活實踐對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關系的理解和把握上。我們只有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同時,把中國傳統文化中那種對整個世界的獨特理解方式結合起來,賦予其以中國本土文化的特征,并在此基礎上不斷吸收、整合、創新,進一步實現思維方式的轉變,這樣才能使中國人接受外來文化時隔閡、疏離的文化心態由此得到極大的融釋;才能使馬克思主義獲得中華民族的文化形式,深植于整個中華民族的文化心理,融入本民族文化之中;才能真正化為全民族的自覺、自然的思維方式和指導意識,而不是貼標簽式的浮在面上,泛泛空論。這就涉及到如何看待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如何認識、評價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從理論上對此問題進行廓清,無疑將會為馬克思主義同中國文化相結合進一步作理論上的注解。這也正是今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個重要方向。
第三,要加強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方法論的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關鍵,是如何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也就是要搞清楚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方法論。遺憾的是,學術界基于這一角度的研究非常欠缺。本人在《理論月刊》2009年第12期上發表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之方法論探略》,認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之方法論可以分為三個層面,即準確理解和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正確認識中國實際、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有機結合。三個層面中,準確理解和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前提,正確認識中國實際是基礎,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有機結合是關鍵。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科學的方法論,首先應該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根本立場、根本方法和科學世界觀;其次要對中國實際進行客觀、全面的估量和分析,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供客觀依據;最后是要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進行理論和實踐創新。本人期待著更多的學者從方法論的角度進一步深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
參考文獻:
[1]張煥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與經驗啟示[J].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3,(6).
[2]宋鏡明,徐能武.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經驗[J].武漢大學學報,2004,(3).
[3]余曙光.毛澤東鄧小平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J].探索,2000,(2).
[4]雍濤.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經驗[J].毛澤東思想研究,2000,(6).
[5]謝增壽.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啟示[J].天水師范學院學報,2002,(4).[責任編輯 劉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