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簡·奧斯汀是英國著名女作家,其代表作《傲慢與偏見》上百年來經久不衰,影響深遠。奧斯汀通過對傳統男性敘事方式的解構與創新,用富有喜劇色彩的筆墨,輕松幽默地講述了紳士淑女的戀愛婚姻,生動地反映了當時英國中產階級的生活狀況和女性地位,傳達出獨特的女性意識。試圖從文本內容、人物塑造、寫作風格等敘事方式的各個方面,對《傲慢與偏見》文本的女性敘事特點進行探析。
關鍵詞:《傲慢與偏見》;女性敘事特點;解構;創新
中圖分類號:I106.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36-0264-02
引言
簡·奧斯汀,英國文學史上杰出小說家,所著六部小說,受到代代讀者交口稱贊,部部堪稱上乘之作。尤其代表作《傲慢與偏見》更是奧斯汀最著名的小說,曾被英國文學大師毛姆列入世界十大小說名著之一。
奧斯汀生活的時代,是世紀交替的時代,即18世紀向19世紀過渡的時代。處在英國維多利亞時代背景下,奧斯汀創作的小說在英國文學史上承擔了以理性為特征的現實主義向以情感為特征的浪漫主義過渡的承前啟后的作用。同時作為一位女性作家,她開始以全新的視角,從純粹女性的角度來探討女性問題。在她的作品里,以作者和其作品中女主人公為代表的女性,為使自己能在男性社會爭得一席之地,開始了強烈的反思,并不斷地為爭取女性的權利搖旗吶喊。
國內已有一些學者對《傲慢與偏見》文本提出了獨到的見解,如有學者就對《傲慢與偏見》中模糊語的語用分析進行了探討[1],而本文試圖對《傲慢與偏見》的女性敘事特點進行探析,展現女性作家文本的女性主義意識形態。
一、文本內容選材探析
奧斯汀在文本內容的選擇上,反映了獨特的女性體驗。作者長期生活在農村,接觸的都是中小地主和牧師一類人,生活圈子非常狹小。她的小說囿于恬靜的鄉村田園生活和紳士淑女的戀愛婚姻,多為平淡無奇的生活瑣事,無非是會客、喝茶、跳舞、聊天等談笑風生的社交場景,展現的主要是女性人物的生活、愛情、婚姻和命運。雖然對于重大歷史事件、社會環境的描寫微乎其微,但是奧斯汀以女性特有的細膩筆觸,以一個村鎮上三四家人的婚喪嫁娶、日常瑣事為素材,刻畫了一群栩栩如生的人物,像“用一支又尖又細的畫筆,在小小的一塊象牙上輕描慢畫”,創作了獨具風格的風俗小說,生動地反映了當時英國農村的階級關系、風俗人情和社會心理[2]。
在《傲慢與偏見》中,圍繞小鄉紳之妻貝內特太太如何把五個女兒嫁出去的故事展開情節,以男女主人公的愛情糾葛為主線,通過這些日常情節,細膩的剖析作品中人物的心理,展示他們的道德品質,表現作者自己對人生,尤其是婚姻的道德觀 [3]。重點是伊麗莎白與達西的婚姻,他們在經歷了一系列“傲慢”與“偏見”之后,最終喜結連理,通過這樁理想的婚姻,奧斯汀表達了自己的婚戀觀,“沒有愛情可不能結婚”[4],告訴讀者美滿的婚姻只能建筑在深厚的愛情基礎上,而深厚的愛情只能通過情感相投,互相了解,尤其是自知之明才能獲得。
作者忠實于自身的經驗世界和生活感受,小說中的女性婚戀都有作者自身戀愛經歷的影子,描繪的都是她熟悉的生活環境,歷史在遠離時代政治中心的女性生活中呈現了另一番景象。相對于男性作品中描寫的宏大社會歷史事件,作者從女性的觀察視點出發,揭示了另一幅多彩的社會畫卷,透過這些家庭瑣事,看到了婦女意識覺醒的軌跡、婦女解放的緩慢歷程。
二、人物塑造特點探析
奧斯汀在人物性格塑造上,把女性形象抬升為作品主角地位,借助女主人公伊麗莎白這個形象,揭示了當時英國社會男尊女卑的現實,傳達了女性為爭取男女平等而抗爭的吶喊,閃爍著女性意識的光彩。
首先,小說中貝內特太太二女兒伊麗莎白是位聰敏而有才情的姑娘。開篇貝內特先生就對五個女兒給出了自己的看法,“她們哪一個也沒有多少好稱道的,她們像別人家的姑娘一樣,一個個又傻又蠢,倒是莉齊比幾個姐妹伶俐些。”[4] 從她父親的評價中,我們可以對伊麗莎白有一個初步印象——別的女兒都糊涂,只有莉齊與眾不同。她雖未受到貴族小姐們的“正規教育”,也不十分精通音樂等表面的才藝,但讀了許多書,有敏銳的觀察力和判斷力,最重要的是有尊嚴和教養。
其次,伊麗莎白獨立、知性,富有思想,表現出具有獨立人格的女性形象。她對愛情和婚姻有著自己明確的看法和獨立意識,她并不把忍耐、順從當成美德,而是向往在互相尊重基礎上,通過感情的平等交流,締結美滿的婚姻。文本中關于她兩次拒婚的描寫體現了她的婚姻觀。第一次,蠢人柯林斯牧師作為貝內特家限定財產繼承人,妄自尊大,自以為娶其中一個女兒為妻是對他們家的施恩,但是伊麗莎白并沒有懼怕母親的威脅,“等你爸爸去世以后,我真不知道有誰來養你”[4] ,斷然拒絕了柯林斯的求婚,“我感情上絕對不許可”[4]。第二次,她因為受到達西的怠慢,對其產生了偏見,不像別的待嫁女孩一樣,因為達西的富有和高貴出身而對他趨之若鶩,反而認為他人品有問題,拒絕了達西的第一次求婚。伊麗莎白在擇偶時表現出的自尊自重超越了當時女性的通行價值觀和常規選擇,具有超功利的獨立意義。這對當時“大凡家境不好而又受過相當教育的青年女子,總是把結婚當做僅有的一條體面的退路”的婚姻觀無疑是一種反抗。在當時社會環境下,她的行為無疑是對傳統的婚戀觀和價值觀的挑戰。奧斯汀通過伊麗莎白這樣的女性形象傳達了覺醒中的婦女對自由而平等的婚姻關系的向往,向男權主義發出了強有力的挑戰。
另外,伊麗莎白也是反抗封建勢力的一個典型。她無視舊禮教的壓制,大膽而勇敢地捍衛著自己的行動自由,在面對凱瑟琳夫人對貝內特家五姐妹同時出入交際場合的責問時,伊麗莎白一針見血地反駁說:“如果因為姐姐無法早嫁,或是不愿早嫁,做妹妹的就不能交際,不能娛樂,我想這可就太委屈她們了。小妹和大姐同樣有權利享受青春的樂趣。怎么能出于那樣的動機,而把她們關在家里!”[4] 當凱瑟琳夫人以門第理由阻撓她和達西的婚事時,遭到她的嚴詞拒絕,“他是個紳士,我是紳士的女兒,我們正是門當戶對。”[4] 她敢于向封建世襲貴族的門第觀念挑戰,表現出一種獨立自主精神,代表了她女性意識的覺醒。
三、寫作風格特點探析
在寫作風格上《傲慢與偏見》也帶有明顯的女性敘事特點,作者一改傳統創作中重男輕女的寫作立場,以獨到的女性化視角,在一定程度上構筑了文學的女性主體意識。
這一點首先在小說的敘述視角上得到了體現。在18世紀,傳統的全知視角在文學作品中占主導地位,在《傲慢與偏見》中則重新建構了一個第三人稱全知視角下具有一定限制性的敘述格局,對傳統的無所不知的敘事角度進行了適度的改造,集中透視了女主角伊麗莎白的內心活動[5]。小說前十章,主要以貝內特太太的大女兒簡為敘述重點,敘述者全方位地觀察著事件與人物,讓讀者對情節的發展方向有個大致的了解,給讀者展示了一個豐富生動的場景。之后隨著情節的深人,小說視角悄然發生了轉換,純粹的全知敘事退隱,奧斯汀選擇了女主人公伊麗莎白作為小說的聚焦人物,敘述者和讀者都是通過伊麗莎白這一視角來觀察故事世界。伊麗莎白不僅成為了小說的中心和焦點,而且故事里的人物、事件主要由她去耳聞目睹和見證,轉述的也大都是她自外部接受的信息和產生的內心沖突,整個敘述被盡可能地限制在她的感覺世界與心理意識,能指引讀者與主人公進行角色認同,一方面感同身受,為女主人公同悲同喜;另一方面能更充分地理解小說的立意。通過伊麗莎白這種女性人物的視角,來解讀男性人物的動機、反應和欲望,這種敘述形式上的創新為女性形象的主體地位打下了基礎。小說中讀者只能通過伊麗莎白的視角來觀察達西的外在行為,一起隨著伊麗莎白對達西的言行舉止作出種種猜測和產生誤解,進而導致偏見,而伊麗莎白的理性讓她最終反省了自己的偏見,促成了一段美滿姻緣。這一切讀者都是隨著伊麗莎白一起轉變的,借助伊麗莎白這個女性人物,傳達了作者對婚姻的看法。
其次,奧斯汀利用一種“非確定的”自由間接引語形式,就可以自由地參與到小說人物的思想活動之中,這種手法既適應了現實主義小說作者淡出的傾向,又適合淑女作者的身份。在《傲慢與偏見》第一卷第十九章中,柯林斯向伊麗莎白求婚,他啰啰唆唆、荒唐可笑地講了一大堆淺薄自負、俗不可耐的求婚理由,這時文本出現了這么一句話:現在非得打斷他不可了[4]。從語境來分析,這句話應為用自由間接引語表達伊麗莎白的內心想法,但由于它的語言形式同敘述語相似,因此也像是敘述者發出的評論,同時還道出了讀者的心聲,都對柯林斯的蠢話感到難以再繼續忍受。自由間接引語的使用使得敘事者和小說人物幾乎混為一體,敘事者將人物的心路歷程以人物自己的聲音展示給讀者,給讀者開辟了零距離接觸人物內心世界的機會,易于使讀者對小說人物產生強烈共鳴,進而建構起自己對讀者的敘事權威。
結語
綜上所述,《傲慢與偏見》這個文本通過對男性敘事策略的解構和創新,在敘事內容、人物塑造、寫作風格等敘事方式的各個方面,都體現了女性寫作不同于男性的敘事方式和視角,達到了人為和自然的完美結合,即“和諧的不諧和”的矛盾統一的理想境界 [6]。在女性文學寫作的歷史上,奧斯汀為建立一種女性寫作傳統,作出了開拓性的努力,展示了女性寫作的生動圖景,也為她贏得了在英國文學史上穩固不滅的地位。
參考文獻:
[1]魏雷.論模糊語的使用在《傲慢與偏見》中的語用功效[J].皖西學院學報,2008,(6):114.
[2]王雨.從《傲慢與偏見》談簡·奧斯丁的婚姻觀[J].陜西教育學院學報,2005,(4):62.
[3]康丹.從財富與婚姻看《傲慢與偏見》中的女性意識[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6):128.
[4]簡·奧斯汀.傲慢與偏見[M].孫致禮,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6:5-339.
[5]肖慧.象牙上的精雕——《傲慢與偏見》敘事視角功能分析[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7):66.
[6]徐琳.永恒的主題:人為和自然的對比——評簡·奧斯汀的《傲慢與偏見》[J].合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3):93.
[責任編輯 郭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