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研究國貿專業的發展態勢的基礎上,結合地方性大學國貿專業的培養現狀,提出國貿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創新已是地方性大學發展國貿專業的當務之急。
關鍵詞:地方性大學;國貿人才;培養模式;探索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36-0294-02
目前很多中國高等院校開設有國際貿易專業,并且近幾年國際貿易專業的招生規模一直持續增加。地方性大學的國貿專業畢業生因面臨其他高等院校同專業畢業生的激烈競爭,就業壓力較大。因此對地方性大學來說,如何尋求一種適應社會需求,又能突出本校特色的國貿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顯得尤為迫切。
一、地方性大學國貿專業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一)課程內容簡單狹隘
國貿經濟與貿易專業的本科教學課程體系由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三部分構成。地方性大學近幾年推行的一些教學改革,客觀上造成了課時結構的變化,一些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的課時在一定程度上被壓縮。教學課時的不足,使得教師在教學時被迫刪掉一些重要的教學內容。
對于國貿專業的經濟、管理類的專業基礎課程,教學內容上很容易重復。如果各任課教師之間沒有良好的溝通,會導致教學資源和時間的浪費。比如宏觀經濟學與財政學之間、國際貿易實務、國際結算與外貿單證實務之間。
各行各業、尤其是進出口企業或者外貿公司都需要專業的高素質國貿人才,但是目前地方性大學的國貿專業開設的課程經濟、管理類的占較重的比例,理工類的一些課程較少涉及,且國貿專業的專業課知識更新的速度較慢,與世界經濟的發展變化也存在著不同步的問題。
正是由于課程設置上存在有以上問題,我們培養出的國貿專業畢業生,或者是專業課考試成績好,但是缺乏實際操作能力;或者能夠進行簡單的業務操作,但在實踐中遇到問題不知如何解決,缺乏應變能力。
(二)課堂教學為主要的培養方式
目前高校國際貿易專業課程的教學方法偏于簡單化、陳舊化,突出表現在一般以課堂講授法為主,老師講概念、流程、操作和例題。國際貿易專業的一些實務性課程如國際貿易實務、國際結算等僅憑“黑板+粉筆”,或者簡單的多媒體教學,難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由于從未接觸過具體業務操作的過程,這樣培養出的國貿專業畢業生缺乏社會和企業所需要的實際操作能力。
同時,地方性大學在一些課程上盲目追求雙語教學,沒有充分考慮本校學生的基礎能力和學習能力以及部分教師的教學能力,使得教學效果受到影響。如在一些重要的理論性較強的專業課程上采取雙語教學,使學生一方面面臨專業詞匯學習的壓力,另一方面面臨專業知識學習的壓力,缺乏科學性。
(三)教學內容重理論,輕實踐
地方性大學國貿專業的課程體系中理論課程比例過大。國際貿易專業要求學生系統地掌握國際經濟、國際貿易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專業知識。過于重視理論課程,易導致實踐課程課時被壓縮,以及實務性課程教學中案例分析不足,實驗室訓練不足,直接影響到畢業生對實際工作的適應。
(四)人才培養目標趨同化
地方性大學在國貿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上,沒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尤其是與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比較,在培養目標、培養方案、培養途徑等方面,具有趨同性。而基于地方性大學所擁有的教育資源還有師資力量等與綜合性研究型大學之間的距離,再加上在學校教育資源上向一些優勢品牌專業的傾斜,使得在培養質量上與其他高校存在一定的差距。
二、地方性高校國貿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創新的意義
(一)適應市場需求的需要
隨著中國融入全球經濟,社會和市場對國際貿易人才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企業不僅要求國際貿易專業的畢業生具有專業知識,還要求具有較強的實際工作能力。企業對國際貿易人才知識結構的要求,按其重視程度依次是客戶溝通技巧、英語和計算機水平、國際貿易實務、供應商談判技巧、國際貿易理論、目標國(地區)的經濟、政治、法律、社會文化環境。可見,有助于實際操作和語言交流的知識維度比較受企業的重視 [1]。所以根據市場需求的發展變化,地方性高校推進國貿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創新,是培養企業需要的國貿人才的必要舉措。
(二)高等院校社會職能轉變的需要
中國《高等教育法》第31條規定,“高等院校應以培養人才為中心,開展教育、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此舉既要緊密圍繞以人才培養為中心,又要開展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2]。由此,高等院校要順應社會職能轉變的要求,在開展教育、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的同時,更應順應時代發展的要求,培養出直接面向市場的國際貿易應用型人才。
(三)解決擴招帶來的人才質量下滑問題的需要
經過幾年擴招,國貿專業的生源質量存在某種程度的下滑。高校擴招的同時,雖然也在不斷增加教學資源,引進新的師資,但教學資源仍顯緊張。師資的培養與擴招的步伐不同步,實踐環節的安排越來越緊張。地方性高校由于資金有限,在以上方面與綜合性研究型高校比較起來,顯得更為不足。由于學生數量太多,以前的一些實習基地逐漸流失,實踐環節明顯縮短甚至缺失,直接造成國貿專業畢業生的業務技能的下滑,所以必須進行培養模式的改革和創新。
(四)應對教育行業內部競爭加劇的需要
目前國內高等院校每年招收的國貿專業的學生人數相當可觀。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學生在選擇專業時的不理性行為,另一方面是國貿專業這幾年被熱捧,高校順應這一潮流,卻忽視了高校對社會、國貿專業建設和學生的責任。最終導致了教育行業內部競爭不斷升級,國貿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壓力越來越大。因此,地方性院校有必要針對這種不良競爭的狀況,通過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創新,尋找自己的發展空間。
三、對地方性高校國貿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建議
(一)樹立具有本校特色的人才培養目標
培養“專才”還是培養“通才”一直是教育學界爭論的一個焦點問題。但是無論培養什么類型的人才,其適應社會工作和地方性的需求才是最重要的,將培養目標定位在“應用型”、“地方型”人才是符合社會發展趨勢的決策 [3]。由此,地方性高校應該積極探索與研究型大學不同的發展思路,發揮地方特色經濟的優勢,有針對性地培養適應本地區貿易企業需要的國貿人才。這樣既能避開趨同化的培養沖突,又能更好地體現地方高校為本地培養人才、服務地方經濟的職能。
(二)推進國貿專業的課程體系優化,加強教學改革
培養目標的重新定位要求課程體系與之相匹配。首先,根據用人單位對國貿專業畢業生的要求,優化課程設置,調整教學內容。市場需要多元化的國貿人才,即不再是傳統的從事進出口貿易的人才,而是向貿易、投資、金融、營銷、管理、法律、談判等領域全面延伸的人才。據此,地方性大學的課程設置必須從重理論、輕實踐轉變到實踐與理論并重上來,如保證實務課程的課時,保證實踐性教學環節,適當壓縮必修課課時,增加一些選修課,要重視國貿專業課程與國際的接軌,開設廣泛的基礎課程,培養學生掌握外部商業環境和投資環境的相關知識,完善和優化學生的知識結構。其次,科學選擇教材,合理調整教學內容。盡可能選用最新的、信息量大的通用教材,在教學過程中,及時引入最新的行業資訊,介紹國貿領域的最新動態,甚至可以結合教師自己的科研內容,拓展學生的視野,拓展知識面。此外,各專業課之間的內容要有效整合,以避免內容的重復和教學資源的浪費。總之,在教學內容的取舍和側重上,即要讓學生打好堅實的基礎,又要注重能力訓練。最后,以學生為中心設置教學過程,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和手段。為了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學方法上應突破傳統的講授法,對一些實務性課程采用互動教學模式,如案例教學、角色扮演、專題討論,模擬訓練等,從“以教為主”向“以導為主”轉化。
(三)重視實驗教學模塊的構建,加大教學設施的投入
建立和完善國貿專業的實訓中心,加大軟件投入,這是高校在國貿本科實踐教學方面的普遍做法。對已經建立的實訓中心,需要根據現實外貿業務的發展,及時更新軟件。除此以外,地方性大學可以考慮充分利用本校培養的畢業生資源,尋求建立校外實習基地,甚至通過相互合作的模式建立一種較為穩定、長期的關系。另外,地方性大學還可以同兄弟院校,或者聯系較為密切的其他高校尋求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合作方式,為學生創造更多的實踐機會,努力為加強實踐教學構建一個豐富的支持環境。
(四)拓寬培養思路,建立市場細分化的培養模式
地方性大學要使國貿專業的培養辦出自己的特色,除了充分考慮“地方性”,還可以充分利用本校具有的優勢理工科專業,爭取培養出跨學科、跨專業的復合型國際貿易人才。比如化工類專業是我校的優勢品牌專業,就業狀況良好,我們可以將培養方向之間指向化工企業,針對化工業培養所需的國貿人才。據此,在國貿專業的課程設置中可以加入一些化工專業的課程,以國貿的學生能夠知道、了解、基本掌握為主。在國貿專業課的教學中,也可以結合化工產品的特點來進行教學。
面對市場對國貿專業人才的巨大需求和教育行業內的激烈競爭,地方性高校必須結合自身的優勢,推進國際貿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創新,才能提高本校國貿畢業生的業務水平與就業競爭力。
參考文獻:
[1]吳勤.國際貿易人才綜合素質與企業需求匹配分析[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3):113-116.
[2]胡文楠,馬云峰.多樣化國貿人才培養模式淺議[J].長春工業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7,(3):99-100.
[3]雷洪.地方院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培養目標及課程體系改革[J].肇慶學院學報,2005,(4):30-32.
[責任編輯 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