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航權開放是經濟全球化的重要表現,它必然對開放城市和區域產生重要影響。產業結構由歷史發展規律和資源稟賦所決定并因之演變,其中,滿足增數量、高價值和能持續要求的是優化的產業結構演變。航權開放能夠因為其在生產要素和產品轉移時的獨有特征而對區域產業優化演變中起到重要作用。
關鍵詞:航權開放;區域產業結構;優化演進
中圖分類號:F12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36-0132-03
一、航權開放及其經濟含義
航權(Traffic Rights)是指跨國航空運輸的權利。它最早出現于1944年芝加哥國際民航會議,并由最早的五大基本航權 ① 逐步衍生,形成迄今通常使用的八種航權[1]。從航權的發展歷史和使用習慣上看,它是一種“保護本國航空權益”和“本國利益”的工具[2]。
航權開放指一國對本國以外的國家和地區的航空公司開放在本國的航權。目前,第五航權開放是各國或地區航權開放的重點。第五航權的獲得是以前四種航權,尤其是第三、第四航權為基礎。并且登記國必須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進行談判。值得強調的是,雖然航權屬于國家主權的范疇,航權談判也在兩國政府間進行,但卻是兩國政府對特定城市的航權進行開放。因此,在某種意義上航權是城市的壟斷資源,航權利用的程度可以影響城市的國際綜合競爭力[3]。開放航權對特定城市和地區經濟有很大的刺激作用。美國的一份研究報告稱,“在芝加哥—北京這條航線上,如果每周僅僅較現在多增加一個航班,一年就可以給各自城市帶來高達4億美元的收益”。據國際機場協會的研究資料表明,每100萬航空旅客可為周邊區域創造1.3億美元的經濟收益和2 500個就業崗位[4]。例如,1995年菲律賓政府為了發展蘇比克灣地區經濟,開放了該地區的第五航權。隨后,美國聯邦快遞公司用五年時間在此建了一座亞太營運中心,中心的建成迅速改善了蘇比克地區的工業發展。1995年該地區只有2 000多萬美元的產值,到2001年時已增加到10億美元。
二、區域產業結構及依存條件
產業結構就是國民經濟各類產業之間和產業內部諸部門之間的內在經濟聯系和外在數量關系。國民經濟的產業劃分是科學分析產業結構的前提和基礎。通常的產業劃分有[5]:
1.馬克思的兩部門劃分。按照使用價值的差異,馬克思把社會生產劃分為生產資料、消費資料兩大部類,并借以說明社會再生產的實現條件。馬克思對產業結構的劃分是研究區域產業結構的基本理論基礎。
根據兩部分劃分理論,可以進一步將國民經濟分為物質生產和非物質生產兩大部分:前者是人們在利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不斷創造物質財富的活動,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后者是人們為了本身的精神生活,發展體力和智力以便加強社會組織管理的活動。二者之間存在著由物質生產發展到非物質生產的歷史序列,而且又有互相作用和互相轉化的辯證關系,彼此之間的比例關系在不同區域、不同時期還有不同的上升或下降的趨勢,為區域產業發展規律分析提供了十分重要的理論依據。
2.標準產業劃分。標準產業劃分是聯合國和西方各國為了統一世界各國和西方各國自己的產業分類,而制定的一種產業結構劃分方法。② 這種產業劃分是為統一國民經濟統計口徑而制定、由權威機關編制和頒布、包括全部經濟活動在內,從而具有廣泛適應性、對不同區域具有很高可比性。
3.三次產業結構劃分。三次產業劃分就是把區域全部經濟活動,按照產業發展的客觀序列和內在聯系,劃分為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三次產業結構的劃分在世界許多國家的國民經濟統計和分析中廣泛運用,也是研究區域產業結構演化規律和演化趨勢最常用的分類方法。
4.生產要素密集度劃分。按照勞動力、資金或資源、知識技術等生產要素在不同產業中的集中程度,可將區域產業劃分勞動密集型、資金資源密集型和知識技術密集型產業。這種產業劃分對于衡量區域產業的技術水平和產業結構層次,研究區域生產要素優勢、規劃區域產業結構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5.產業功能分類劃分。從產業鏈的角度出發,考察各產業間的關聯程度、方式,以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產業的相對地位、作用和功能為標志,將區域的全部產業劃分為主導產業、輔助產業和基礎結構,三者相輔相成。這種產業功能分類,特別注重產業間的經濟聯系,特別有利于組織合理的地域分工體系,建立區域合理的產業結構,因此在區域產業分析中被廣泛應用。
6.其他分類方法。按產品加工程度的差異,可把產業劃分為資源工業和加工工業;按產業周期分為新興產業、成長產業、成熟產業和衰退與替代產業;按產業發展市場導向的不同,把產業劃分為進口替代產業和出口導向產業等等。這些劃分方法在產業分析中也得到了廣泛應用。
通常涉及產業結構的內容是上述各種分類的綜合運用,對產業結構的分析也必然從上述不同視角進行。雖然產業分類多種多樣,但不同區域產業結構的形成總是受到一些共同因素影響,這些因素即為產業機構的依存條件。一般而言,區域內產業的依存條件不外乎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歷史發展的規律。區域產業結構的形成受到經濟發展基本規律的影響。從兩部類劃分看,物質生產部門總是先于非物質生產部門;從三次產業劃分看,一二三次產業也總是逐次遞進;從產業發展周期看,產業必然經歷產生、成長到衰退的過程。因此,一個區域產業結構究竟如何,宏觀和動態地看,主要是考慮其處于歷史發展的哪個階段,產業發展不能脫離歷史發展的基本事實而憑空想象。
第二,資源要素的稟賦。從區域和靜態的角度看,資源與要素的稟賦在區域產業結構形成中的作用更為直接和明顯。一個區域內生產要素密度優勢在哪里,其產業發展過程中就會傾向于發展那種產業;其主導產業、輔助產業和優勢產業的基本格局也就基本確定;從標準產業劃分的統計口徑上也可以對區域資源與要素稟賦進行印證。
需要強調的是,要素稟賦和歷史規律二者相互支撐。首先,從任何一個區域最初的情況看,其初始產業基本上都取決于資源擁有狀況,要素稟賦是長期基本的決定力量。其次,從發展的角度看,區域產業的演進本身又會對區域資源擁有情況產生影響。區域豐腴的要素資源可能會隨著產業的發展而逐漸失去競爭優勢,本來處于資源劣勢的區域則可能因為發展而逐步重要起來。最后,區域的產業結構在特殊時候也可能具有典型的歷史特征。人為的制度安排可能打破資源稟賦和歷史發展基礎而對區域產業結構產生重要影響。比如,在中國建國后工業發展“山散洞”的指導政策下,很多區域產業結構受到影響;前蘇聯重工業、尤其是軍事重工業極為發達,其輕工業卻相對落后。
三、區域產業結構演進及其優化標準
由于依存條件——無論是歷史發展的基礎還是資源要素的稟賦——都會因為經濟的發展而逐步變化,這必然導致區域產業結構的相應變化。我們把區域產業結構隨著其依存條件的變化而逐步變化的過程稱之為區域產業結構演進。
在產業發展過程中,基于依存條件的變遷表現為很多具體因子。這些因子包括社會需求、科技進步、制度安排和資源供給等[6]。把這些因子進一步細分,從整體來看,可能是經濟發展水平、要素稟賦狀況、政府政策及經濟周期等;從個體來看可能是收入水平、需求結構、技術進步、勞動生產率、國際貿易、資源配置結構、就業結構及外商直接投資等[7]。因此,在實踐中導致區域產業結構演化的因素眾多。眾多因子導致產業結構變化復雜化,產業結構變化方向不是單調的優化,以高污染的不可持續發展為特征的產業結構變化也廣泛存在——產業結構演進是一個中性的范疇 [8~9]。①
但是,我們關心的還是如何使產業結構在演進過程中得到優化。張立柱[7]等人對此進行了綜述性研究,認為區域產業結構優化應包括合理化、高級化和高效化三個方面的具體內容。其中,產業結構合理化強調三次產業比例、產業及產業之間增協調、產業與地區現在和未來長遠發展一致等內容;產業結構高級化體現為產業高附加值化、高技術化、高集約化和高加工度化;產業結構高效化則要求在滿足前兩個條件的基礎上強調科學地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真實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狀況,能夠實現經濟增長、社會進步、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在此基礎上,我們提出更直觀、更易于掌握的產業結構優化演進應當滿足的三個條件:
一是產業結構優化演進應當帶來產出的數量增長。產業結構演進以促進發展為最終目的,數量增長則是發展的基礎性條件。因此,產業結構優化演進應當以促進發展為基本條件:產出增長產業結構不一定優化,產業結構優化產出一定增長。當然,產業結構優化演進在短時間內也可能帶來產出的降低,這里說的產出的數量增長應當考慮一個較長生產周期。區域產出的增長是產業結構優化演進的基礎性條件。
二是產業結構優化演進應當帶來更高的附加值。這里講的更高附加值應當以區域內所有產業整體作為考察對象,可以具體化為區域內產業的總體利潤率,其內容涵蓋了張立柱等人產業結構高級化的內容。但是,采用附加值指標比綜合考慮技術水平、集約化程度和加工深度更為直接有效。而且,更為先進的產業技術、更高的集約化程度、更深的產業加工度并不一定能帶來高的附加值——這樣的演化并不優化。高附加值是產業結構優化演進的實質性條件。
三是產業結構優化應當具有可持續性。這里的可持續性包含了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方面,可持續性強調短期和長期的關系,產業結構調整不但能夠在短期內帶來產出增長和附加值的提高,還應該具有內在的良性成長機制,從而帶來長期穩定的增長。這種良性成長機制主要通過產業間互動機制實現。另一方面,可持續性應當強調產業結構變化帶來的外部性改進。這種生產外部性改進主要包括水、空氣和土壤的使用減少和污染程度降低;噪音及其他有害物的排放減弱甚至杜絕等內容。可持續性是產業結構優化演進的必要補充。
四、航權開放對產業結構優化演進的影響
航權開放直接影響的是兩國開放城市經濟社會發展,這種影響進一步表現為以開放城市為中心的區域經濟變化。
1.航權開放影響產業結構的機理。不同國家兩城市或者兩個區域直接通航能夠對兩地經濟帶來影響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帶來生產要素的流動。由于民用航空運輸快捷的特征,通過航權開放實現的兩地直航,特定生產要素可以迅速地從一個地區轉移到另一個地區。但是,相對其他交通運輸工具(陸路和水路),空運方式的成本較高、也易受到運輸空間和運輸能力的限制,其影響的生產要素也受到相應的限制:流動的物質生產要素須具有高價值特征,管理等人力資本要素也以高級人才為主體。相應地,資本和技術等生產要素隨著物質、管理等要素的流動而流動。
第二,帶來產品的流動。航權開放因影響市場范圍的變化而帶來產品的流動。這種影響具體表現有二:一是得益于航空運輸快捷的運輸特征,使得時間敏感的商品,主要是高度易腐的農產品能夠及時到達市場,從而為這部分商品帶來開放城市所在區域的新市場。二是得益于縮短運距帶來的成本節約,使得原有利用航空運輸的商品獲益;原本受制于運輸成本的商品也可以因直接航空運輸而變得有利可圖。
2.航權開放、產業轉移與產業結構優化。航權開放引致的生產要素和商品流動的變化都最終將通過產業結構的調整得以反映。這種調整從整體看是產業轉移的過程,從落后方(通常也是產業轉入方)看,同時也會是產業優化的過程。
產業轉移是由于資源供給或產品需求條件發生變化后某些產業從某一地區或國家轉移到另一地區或國家的一種經濟過程。產業轉移常常以相關國家或地區間的投資、貿易以及技術轉移活動等形式表現出來 [10~11]。通常認為產業轉移的原因眾多,在宏觀角度有成本上升論、移入需求論、生命周期論、梯度轉移論、產業成長演化論等五種觀點;微觀角度以鄧寧的國際生產折衷論、經濟地理學中的企業成長空間擴張論、史密斯的企業贏利空間界限論和石奇的集成經濟論為代表[12]。航權開放從成本、產業和企業演進等角度對產業轉移產生重要影響,形成產業轉移——當然,其影響顯著的產業通常具有高價值和高時間敏感性等特征。
從產業優化的角度看,由航權開放帶來的產業結構調整對于落后地區滿足了新產業高價值特征。新產業的企業演進和集群發展最終實現規模和持續增長,完成區域產業結構優化的過程。
參考文獻:
[1]段元萍,顧寶炎.全球航權開放的淵源和演進態勢[J].上海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9).
[2]劉偉民.開放航權是歷史的必然[J].中國民用航空,2003,(9).
[3]彭榮國.試論航權開放的意義及與樞紐機場建設的關系[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7,(11).
[4]史必良.中國開放航權的成本收益分析[J].中國民用航空,2004,(10).
[5]朱孔山.區域產業結構劃分研究綜述[J].臨沂師專學報,1996,(6).
[6]姜澤華,白艷.產業結構升級的內涵與影響因素分析[J].當代經濟研究,2006,(10).
[7]張立柱,王新華,郭中華.中國產業結構優化及定量化方法研究綜述[J].山東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3).
[8]劉剛,沈鐳.1951—2004年西藏產業結構的演進特征與機理[J].地理學報,2007,(4):364.
[9]鄧曉益,屈大磊.重慶市產業結構演進的實證分析[J].特區經濟,2005,(7):227.
[10]陳建軍.中國現階段的產業區域轉移及其動力機制[J].中國工業經濟,2002,(8).
[11]胡俊文.國際產業轉移的基本規律及變化趨勢[J].國際貿易問題,2004,(5).
[12]陳剛,劉珊珊.產業轉移理論研究:現狀與展望[J].當代財經,2006,(10).
[責任編輯 陳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