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交服務調查是研究居民出行與公交服務質量的重要方法,通過對邵陽市區公交服務狀況調查結果的分析,結果表明:公交車是邵陽市區居民出行的主要方式;同時,更新運輸車輛、優化運行線路、完善站點布局、加強服務管理是吸引更多出行者選擇公交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調查問卷;調查對象;公交服務
中圖分類號:F29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36-0156-02
公共交通作為城市出行最有效的方式,已經成為城市交通的首選工具。城市公共交通工具相對于私人交通工具具有運量大、效率高、節約能源和污染較少等優勢,并且能保障公眾特別是低收入階層享有交通出行和道路設施使用的權利。同時,城市公共交通服務水平的高低直接體現著城市運行效率、城市現代化進程和城市的整體形象,是影響城市競爭力的重要因素。
邵陽市公交公司自1960年成立以來,為市民出行提供了巨大方便,自身也得到發展。至2003年初,公交線路有17條,運營線路總長175公里。但由于運營管理不善,虧損嚴重。2003年10月,在國家相關政策的支持與引導下,邵陽市公交公司實施整體出讓,被中國揚子集團滁州客車制造有限公司收購,邵陽公交從此走上了民營化的道路。在改制之初,邵陽市區公交以新車、新機制而頗受市民歡迎。但時至今天,邵陽市區公交在服務質量、車輛狀況、線路調配等方面存在諸多問題,并影響公司運營狀況。為探究邵陽市區公交服務狀況與市民需求,著眼于改善公交運行質量,方便市民出行,改善城市形象,課題組對市區進行一次隨機調查,并對結果進行了統計分析。
一、調查問卷及調查
根據客觀性、必要性、簡潔性、邏輯性、非導向性和群體性等原則,調查問卷內容包括標題、前言、正文。標題為《邵陽市區公交服務問卷調查》;前言主要介紹公交調查的目的、調查任務、填寫要求等;正文部分內容主要有調查對象信息(即性別、年齡、職業),調查問卷的主體內容,包括客觀性問題(如出行方式、出行目的、等候時間、單程時間)和主觀性問題(即公交等候時間、公交車或服務存在的問題、要不要換車及能接受的最高票價、最希望改進的地方等)。
本次問卷調查時間在2010年3月上旬,由課題組組織邵陽學院經濟與管理系的50名學生組成調查隊,調查成員分別到市區的各大汽車站、各公交站場、學校、金融網點等,采用隨機攔截,無記名的方式進行。在調查過程中共發放問卷1 150份,回收1 130份,其中有效問卷975份,回收有效率為84.7%。
二、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
在有效調查問卷中,所調查的對象:性別分布,男性為401人,占43.54%,女性為520人,占56.16%;年齡分布,以中青年(18~45歲)為主,超過75%,老年人(>60歲),56人,僅占5.74%,職業分布,學生超過半數,服務業人員98人,占10.16%,僅次于學生、職員、公務員、教育工作者、軍警人員等企事業單位人員,可能說明邵陽市區工業企業欠發達、工業企業員工就業區域近或有相關的上班交通車。
本次調查對象中學生占多數,因為學生使用公交的頻數相對較高。在所調查對象中學生占比為53.47%。除學生外,所調查對象的各職業人群中,從事服務業的人群比重最大,占21.83%;農民、下崗職工等人群的比例占10.03%;職員、公務員占11.36%,而管理人員的公交出行比例較低,僅占5.79%。說明不同職業的人選擇公交的比率不同,即職業的不同影響著出行方式的選擇。
三、調查對象的出行特征
對市民在市區內出行特征的調查主要考慮在出行工具的選擇、出行目的、出行時間以及在選擇公交工具時的等待時間等方面。
在出行工具選擇上,調查結果顯示,市區居民出行工具主要由公交車、步行、摩托車、自行車、出租車組成,這幾類出行方式占所有方式的92.32%。其中公交車的出行比例最高,達61.47%,步行為13.37%,體力出行(即步行和自行車)的比例為18%,非體力出行(除步行和自行車以外的方式)為82%。若除去調查對象中的學生,市區居民的出行方式主要以私人交通方式為主,尤其是步行,其出行的比例近兩倍于公交車,表明公共交通的吸引力不是很強,市區居民的出行半徑較小。
在出行目的中,購物的出行比例最高,達32.55%,與其他城市相比,此數值較高,且與本市居民的消費能力、習慣也不符,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學生(尤其是大學生)樣本過大造成的。若略去購物這一目的,在其他的出行目的中,出行比率最高的是上班上學,占24.5%,看病、返程等臨時性出行占18.97%。
在出行時間上看,“7:00~9:00”的時間段人數最多,為291人,占26.55%;“9:00~12:00”的時間段為267人,占24.36%。白天(07:00~18:00)出行的為919人,占83.85%,其他時間出行的為16.15%。上下班時段(7:00~9:00和17:00~18:00)出行的,為451人,占41.53%。因此,說明城市公交是居民上下班(學)的主要工具。
在公交時間上,乘坐公交的等候時間為5~10分鐘有383人,占43.57%,而大于30分鐘的僅占2.28%,說明整體上邵陽市區公交車的發車頻率較合適,但是個別線路的發車頻率有待提高;在乘坐公交的單程時間上,20分鐘以下的超過五成,達56.46%,超過50分鐘的僅為2.53%,可見大部分乘客以中短程距離為主,居民的活動半徑較小,乘公交的可達度是較高的;在最長能忍受等候公交車時間中,10分鐘(含10分鐘)內的為618人,占比高達74.01%。
四、公交服務問題調查
關于公交車存在問題的調查中,認為“車內太擁擠”的占所填選項的15.57%,占調查人數的58.62%,這說明市區公交車的超載現象較嚴重,公交車的數量還有待增加。
對車內硬件環境調查中,選擇“座椅少而爛”、“汽車噪聲大”、“雨天漏雨嚴重”、“需要安裝遮陽布”的分別占所填選項數的15.14%、12.83%、3.60%和4.61%,分別占所調查人數的56.62%、48.00%、13.74%、17.23%,合起來分別占所填寫項的36.24%和被調查人數的35.59%;對“廣告粘貼不規范”和“車內衛生較差”調查,占所填選項數的22.90%,占被調查人數的85.64%,這說明作為流動城市名片的公交車廣告和事關乘客身體健康的公交衛生不能小視,同時加強公交車的運營管理十分必要;認為需“增加報站提醒”和“引進IC卡”的,分布占所填選項數量的10.20%和5.15%,從其他城市的經驗(幾乎所有發展較好的城市公交都有這兩項服務)和顧客的需求來看,增加這兩項服務很有必要,可以吸引更多的民眾選擇公交出行;在對目前車況上,806人選擇“要換”新車,占所填有效選項的96.86%;對于能接受的最高票價,68.99%的人選擇“1.5元”,27.27%的人選擇“2元”,兩者共占被調查總人數的96.26%,認為不要換的占3.14%。
對公交車軟環境的調查中,認為公交車上“扒手多”的占所填有效選項的9.93%,占被調查人數的37.13%,說明有近四成的人或其親人朋友等有被扒的經歷,公交車的治安環境有待加強;關于公交發車班次有關的“誤點率較高”、“發車間隔過長”、“晚間運營車輛較少”分別占所填有效選項的8.93%,8.62%和11.99%,占被調查人數的30.15%、29.13%和40.51%,說明在線路的調度上需要改進,提高準點率,增加班次,同時延長服務時間,使晚間的班次能夠滿足民眾晚間出行需求;在有關線路的“新開發地段沒有線路”、“郊區線路較少”、“線路安排不合理”、“換乘汽車較麻煩”共占所填有效選項的22.80%,占被調查總人數的77.03%,說明隨著城市的發展、城區面積擴大,新開發地段和郊區的居民出行需求增加,公交線路應及時隨著需求的變化而作出調整,線路的設置應盡量使乘客不換乘或少換乘,以便使大多數的乘客直接到達目的地;關于司乘人員的對“老年人受歧視”和“服務態度差”的有效選項為6.56%、12.20%,占被調查人數的15.90%、41.23%,由于老年人的樣本較小,而所占被調查人數的比例達到一成五,說明此方面的問題較為嚴重,公交的公益性和服務意識沒有得到很好的發揮;對于公交企業最佳運營模式選擇,認為“整體國有化”的最多,將近五成,而“整體民營化”和“民營為主、國有為輔”的相差不大,分別為21.71%和23.05%,說明市民看好公交國有化的狀況。
未達需求及希望改進之處,主要是集中在新開發的地段和主要交通樞紐站之間要求增開線路與增設站點,并要求相關政府部門與管理機構在以下方面有所作為:規范公交秩序(不甩客,不漲價);提高服務質量(提高準點率、服務態度、關愛老人等);加強路網、增加車次、站點建設;規范交通秩序(尤其是摩的非法營運問題)和提高市民交通意識;打擊扒手,加強治安管理等。
五、結語
城市公交是市民出行的主要工具,是城市正常運轉的重要交通工具。邵陽市區公交在為市民出行、城市正常運轉以及城市發展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貢獻,方便了市民出行,也降低了市民出行的成本。但是,隨著邵陽社會經濟的發展,特別是邵陽人民物質文化水平和城市化覺悟的不斷提高,以及城市公交民營化機制中的一些因素影響,邵陽市公交在不斷發展過程中也存在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需要公交公司、政府管理部門來解決,也需要全體市民的配合才能有效解決。
參考文獻:
[1]王宇良,戚敏.科普調查問卷及其設計技巧的探析[J].科普研究,2010,(1):37-42.
[2]姜旭劍,等.鄭州市區公交車服務滿意度調查與分析[J].市場研究,2007,(10):32-36.
[3]蔡若松.丹東市居民出行調查初步結果及數據分析[J].丹東紡專學報,2002,(1):51-53.
[4]仇君,等.南寧市城市公共交通的特點和現狀分析[J].廣西大學學報:自然科學報,2003,(6):27-32.
[5]項目組.邵陽市區公交民營化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管理觀察,2010,(4):44-45.[責任編輯 陳鳳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