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革開放至今,中國在快速發展的同時卻出現了貧富差距拉大的問題,地區之間、城鄉之間、行業之間、不同人群之間收入差距過大,貧富懸殊明顯。這個問題事關重大,必須及時加以解決。縮小貧富差距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國民經濟穩定協調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是國家長治久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需要、是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的需要,意義重大深遠。
關鍵詞:收入差距;貧富差距;意義
中圖分類號:F1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36-0011-02
改革開放至今,中國各項事業都取得了巨大的發展,人民生活總體進入了小康,國家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位,綜合國力、民族凝聚力大為增強,成就舉世矚目。但在發展中卻出現了貧富差距過大的問題。從地區比較看,2009年,東部地區年人均收入達38 587元,西部地區只有18 090元,差距達20 497元。目前,全國有4 007萬貧困人口,其中94.1%在中西部[1]。從城鄉比較看,2009年,城鎮居民人均收入是農村居民收入的3.33倍,比1983年擴大了1.51倍。1978年,農民人均純收入與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相差209.8元,到2009年就突破萬元大關,相差達12 022元,差距擴大59.31倍,城鄉整體基尼系數達0.465[1]。從行業比較看,目前中國最低收入行業與最高收入行業的收入差距達15倍左右,電力、電信、煙草、石油、保險、能源、鋼鐵等壟斷行業,其職工平均工資是其他行業平均工資的2~3倍,加上工資外收入和職工福利待遇上的差異,實際收入差距在5~10倍之間[2]。2008年,全國九大壟斷行業就業人數只占全國就業總人數約8%,但他們卻拿走了全年所有就業人群(不含農民工)工資福利的一半[3]。從不同人群比較看,中國上市國企高管與一線職工收入差距在18倍左右,國企高管與社會平均工資相差128倍[4]。中國收入最高10%人群和最低10%人群的差距,已從1988年的7.3倍上升到2007年的23倍[5]。目前收入最高的10%家庭財產總額占城鎮居民全部財產的比重接近50%,而收入最低的10%家庭的財產總額只占城鎮居民全部財產的1%左右[6]。現在,一方面,全國有5.5萬,億萬富翁;87.5萬,千萬富翁 [1]。另一方面,2009年全國最低生活保障人數達7 142.2萬人,待業人員1 200萬人,失業登記915萬人,還有2.7億低收入人口。數據表明,中國社會成員間收入差距過大、貧富懸殊明顯,如果不及時加以解決,后果難料,這是一個關系執政黨地位,社會發展方向,社會公平正義,國民經濟協調發展,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以及民族團結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重大問題。因此,盡快采取措施解決貧富差距問題,具有重大的政治和經濟意義。
一、縮小貧富差距,是社會主義本質的根本要求
早在1985年小平同志就提出:“社會主義有兩個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是公有制為主體,二是不搞兩極分化。”又說:“我們的改革,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又注意不導致兩極分化……就是堅持社會主義”(《鄧小平文選》第3卷,138-139頁)。這就是說,貧富懸殊、兩極分化是社會主義應當避免的。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是共同富裕,而如今業已出現并日趨突出的貧富差距問題,與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相悖的。若聽任貧富懸殊無限擴大,勢必會導致兩極分化,那我們就不可能在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的過程中,達到消滅貧窮,消除兩極分化,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就不可能堅持社會主義發展方向。當然,也就不可能建成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因此,縮小貧富差距,是堅持社會主義、發展社會主義的根本要求。
二、縮小貧富差距,是國民經濟穩定協調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貧富差距過大,一方面,是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結果,另一方面,又是收入分配不公的結果,而這兩個方面與國民經濟穩定協調發展要求是相悖的。這些年,中國經濟發展不夠協調,過度依賴出口,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內需不足,而內需不足的主要原因,是社會成員貧富差距過大。廣大中低收入者有較強的消費意愿,但消費能力卻很弱,因為,一方面,收入少相對無錢可花,另一方面,民生保障嚴重不足,就是有點積蓄也不敢花。而占人口極少數的富人,他們什么都有了,一般消費傾向自然走低。顯然,這是消費“久說不振”的根源。當然,也是國民經濟難以穩定協調發展的根源。因為,一方面,消費不振會影響經濟的增長,經濟學常識告訴我們,邊際消費是遞減的,即隨著收入的增加,收入用于消費的比例會越來越低,而用于儲蓄的比例會逐漸提高。儲蓄如果不能轉化為投資,就會造成失業和產品的過剩。如果資本市場發育低,儲蓄越多,經濟發展就會越慢。另一方面,廣大普通勞動者收入過低,不僅導致不少企業主要依靠低廉勞動力的優勢占領市場,客觀上減弱了企業依靠科技進步占領市場獲得發展的動力,而且還影響了勞動力素質的提升,抑制了人們發明創造的激情和能力,從而導致經濟發展方式粗放,經濟質量不高,環境資源代價過大,科學持續發展艱難的局面。可見,縮小貧富差距,既是國家提高勞動者素質,推動科學技術發展,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需要,更是國民經濟穩定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三、縮小貧富差距,是保持國家長治久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
不平衡是事物發展的普遍規律,社會成員間收入有差距是正常的。差距就是矛盾,這些年,經濟高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正是這種矛盾所推動的。但是,差距過大也是不正常的。因為矛盾是會轉化的,若差距過大,矛盾突出,且不能在一定“度”的范圍內得到解決,那么矛盾就會激化,并由經濟領域擴展到社會、政治、思想、文化領域,于是,各種不和諧不穩定因素就會產生,并隨著矛盾的加劇而膨脹、泛濫,甚至會引發社會動亂。這樣,中國小康社會的目標,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就難免落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也難以建成。在這方面,越南在1995—2006年發生的1 300多次罷工,今年希臘的7次全民性大罷工,泰國曼谷紅衫軍三個月的示威騷亂,9月21日的南非百萬公職人員大罷工等事件,都給我們以警示,應引以為戒。另外,中國貧困人口多集中在西部邊疆地區,若貧富差距加劇,不僅會造成邊民不穩,邊疆不穩,而且還會給國外敵對勢力向我滲透的機會,從而會影響國內的安定,甚至還會造成國際政治問題。2008年拉薩“3·14”事件,2009年新疆“7·5”事件就是例證。可見,縮小貧富差距,既是確保國家長治久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也是防止國外敵對勢力向我滲透,對我進行“分化”、“西化”,保持民族團結,邊疆穩定,維護國家安全和良好國際形象的需要。
四、縮小貧富差距,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需要
公平正義是人類文明社會、尤其是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要求,也是社會主義社會的根本標志,它體現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和法律等方面,體現在勞動領域,就是要保障廣大勞動者的勞動報酬權、基本生存權和發展權。如果貧富差距持續擴大,廣大勞動者的報酬沒有隨著經濟的發展而得到相應的提高,收入過低,難以保障生存和發展的需要,那社會就沒有公平正義可言,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就不能體現,人類文明的光輝就會暗淡,甚至失色。如前所述,目前中國貧富差距已十分明顯,同時,弱勢群體利益又不時被侵占,這是很不公平的。世界銀行普查報告顯示,在中國維持基本生活水平的平均費用是每人每月1 684元,但目前中國沒有一個地區最低工資達到這一標準,這說明目前中國最低工資標準,還不足以維持勞動者最低生活需要,更談不上發展的需要。目前中國有1.4億農民工、0.6億城鎮居民工拿最低工資。如果根據1 684元這一生活標準測算,中國目前約有3億左右的勞動者拿最低工資。對如此龐大的低收入人群來說,他們的公平正義在哪里?他們的勞動報酬權、生存權和發展權又如何保障?由于經濟上的貧困而成為政治上的弱者,他們基本被排除在政治生活之外,他們沒有機會、也沒有條件和能力來表達自己的意愿。長期的低工資和生活的貧困造成了他們的心理壓抑和心態扭曲,已成為社會不穩定的因素。況且目前中國收入差距過大,很多時候與其掌握的權力和資源有關,與政策差異及政策性壟斷造成的機會不均等有關,與制度不健全、體制漏洞、權錢交易有關。因此,對大多數人來說是不公平的,他們看不到社會公平正義之所在。因而他們公平心缺失、正義感減弱,對自己的未來、對社會的前景感到茫然。人類早已進入文明社會,我們不能倒退,我們要推動文明社會向前發展,就必須維護社會的文明性、公平性和正義性。可見,解決收入分配不公、縮小貧富差距問題,是保障廣大中低收入者勞動報酬權、生存權和發展權的需要,是重拾人心、再引光輝,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需要。所以,溫總理說,公平正義比太陽還要有光輝。
五、縮小貧富差距,是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的需要
我們黨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廣大的工人、農民及知識分子是我們黨執政的基礎,這個基礎是否牢固,取決于我們黨領導下的社會和諧的程度和經濟社會發展的程度以及他們能否公平享受發展的成果。我們黨執政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獲得了巨大的發展,成果顯著。但如果成果只被少數人享受,而不能惠及廣大民眾或是惠及過少,那么,社會就可能會因此而分裂,廣大民眾就不會真心擁護我們黨,我們黨就會失去民心,失去執政的基礎。可見,通過改革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等措施,縮小貧富差距,使廣大民眾都能享受到改革開放、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是我們黨贏得民心,鞏固執政基礎和地位,并更好地為人民服務的需要。因此,縮小貧富差距具有重大的特殊意義。
參考文獻:
[1]中宣部理論局.七個怎么看[M].北京:學習出版社,2010:3-89.
[3]劉晶瑤.改善收入分配功夫應在分配外[N].新華每日電訊,2010-05-25(1)
[4]汪玉凱.理順收入分配關系是政府的重要職責[N].學習時報,2010-03-15.
[5]新華社記者.分配不公日益突出貧富差距不斷擴大[J].內參選編,2010,(17).
[6]葛如江,沈錫權,孫洪磊.貧富分化的民眾容忍度調查[J].半月談,2009,(22).
[7]胡潤百富.2010胡潤財富報告[R],2010-04-01.[責任編輯 劉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