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語倒裝句是就其語序相對于S-V-O的“正序”來說的,而不是對于英語七個小句類型(clause types)的“變式”句。倒裝句同正序句一樣,都是人類認識特點同語言具體運用相結合的結果。倒裝句的形成與運用不背離人類的認知規律。
關鍵詞:英語倒裝句;語序;小句類型;認知特點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36-0328-02
一、語序,小句類型與倒裝
對于倒裝句的句法結構,簡單說來,就是主語(S)“倒置”在動詞或助動詞(V)之后;S之后還可出現其他成分,如賓語(O)等,這就形成了V-S-O的語序。之所以說是“倒置”是因為英語的正詞序(canonical word order)是S出現在V之前的。15世紀前,英語是S-O-V型為主,15世紀后,逐漸過渡到S-V-O型并延續至今(石毓智,2002:17-27)。因此,倒裝句的V-S-O語序是從小句成分排列次序的意義上說的,是相對于正序(S-V-O)而言的。說語序是S-V-O,S-O-V或V-S-O等,并不是說只允許出現這三個成分,而是以這三個基本的必要成分作為代表。事實上,作為具體的句子,無論是正序句還是倒裝句,這三個成分之外,都可能還有其他成分:
(1) There have been many such uprisings in the history. (張道真)
(2) (He did not drop any hint. ) Nor did his secretary.(張)
(3) Nowhere has the world ever seen such great enthusiasm for learning as in our country.(張)
從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正序倒裝只是指語序,不針對構成的成分。基于以上的討論,英語中SV、SVO、SVC、SVA、SVOO、SVOC、SVOA這七種基本句子類型(clause types)視為無標記句或常式句,這些常式句演變來的句式(如被動句,分裂句等)以及句式未變但語序發生了變化(如左位移動,右位移動等)的句子則可視為有標記的句式(marked clause)或變式句。
“小句類型”作為句法學的一個概念,它是對由小句的必要成分構成的句法結構類聚的抽象;它的著眼總在成分的構成,而不在成分的語序。歸納小句類型的標準,是根據動詞要求的是何種成分而變,每一類小句類型都同一組動詞有關。這種小句類型的分類是最全面,可以應用于英語一切的小句,不論是主句還是從句。以下各句,分屬括號類的小句類型(例子均引自Quirk et al)
(4)What did Pauline give Tom for his birthday. (SVOO)
(5)It was considered impossible for anyone to escape. (SVC
被動型)
(6)It is said that she slipped arsenic into his tea.(SV被動型)
(7)Her vegetable Julia buys in this market. (SVO)
(8)It doesn’t matter what you do. (SV)
(9)He is a complete idiot,that brother of yours. (SV)
(10)Your friend John,I saw him here last night.(SVO)
例(4)是疑問句,是所謂“強制性的倒裝句”。(5)、(6)是被動句,被動句的語序仍然是“SO”;(7)是分裂句;(8)是經左位移動后形成的有標記主位句(9)、(10)分別是右位,左位移動句。
“語序”可以是語言類型學的概念,如現代英語,現代漢語都是語序為S-V-O型的語言。“語序”也可用作句法學的概念。例如(5)這種被動句構成式是“SVO”小句類型中的一個個例。(10)這類的左位移動構成是“SVO”小句類型中的一個個例。總之七種小句類型從主要成分規范了每個類型的構成,而這些必不可少的成分以及任選成分進入這一類型以后構成的語序,則由每一個具體的構式來規范。當一個具體的構式允許或要求主語(S)同動詞(V)倒置,這就成了倒裝句。
二、關于倒裝句的認知特點
倒裝句的形成以及人們對倒裝句的運用認識,關系到認知科學以及認知語言學的原則問題,即人們是否可以偏離認知規律來恰當運用語言。更概括地說,人們是否可以偏離客觀規律辦成一件事。
認知科學研究是人類認知能力形成和發展的一般過程,研究人類認知活動的一般原理、特點、策略和認知活動運作的總體機制。進行這些方面的概括就是對認知規律的一般研究。從這里可以看到,認知規律是人類長期以來在認識和處理同客觀外界的關系時所形成的思維方式、心理特征、行為取向的“固化”,成為認識事物、指導行動的一種規律性的思維定式。
認知規律是客觀存在的,卻從不以顯性的面目示人。正如自然界,人類社會有各個層次、各個領域的規律存在,但要人們去發現、去探求、去認識、去總結。英語運用者正確運用倒裝句,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在一定的認知規律規范下的認知活動。
人們一般的認知規律是什么?現在我們仍知之甚少。有一點大家的認識是較為一致的,那就是人們的認識活動有一種規律性的表現:實現最優化。“優化”是人們認識事物的一條重要的認知規律。在生成語言學的研究里,有一種意見認為語言和語言學研究遵守著“經濟原則”。生成語言學家所說的“經濟原則”關涉的是語言本質和語言研究方法上的“經濟”,二者的理論蘊涵的指向都可歸為人類認知過程的一條重要規律:傾向于優化。
倒裝句的構成反映出什么特點呢?這是一個很大的話題。這里只能夠勾勒出一些基本點。
認知語法認為,在一個觀念結構里包含了基于認知觀念實體和認知因素。認知主體通常會先感知其中某個實體或因素,再以此為參照點。15世紀左右,英語從SOV型語言逐漸向SVO型語言定型。但無論SOV的語序還是SVO的語序,以“事物”(即名詞)來開始一個分句是其基本格局。當表述者選擇某一實體去當參照點,他就將一個事物作為表述的出發點,作為對比的某點或作為凸顯的焦點。從而將該事物用作話題或用作對比或凸顯的焦點,這時分句就成為S-V-O或O-S-V分句線性序列;但無論是前者還是后者,作主語的名詞總是出現在動詞的前面,這就是“正常”的語序而非倒裝語序。以下是O-S-V以及C-S-V分句線性序列的例句:
(11)Very good cocktails this hotel made.
(12) Joe his name is.(以上二句均采自Quirk et al)
但當表述者選擇了某種性狀作為參照點,也同樣可以將該性狀作為對比的某點或凸顯的焦點,這一性狀就成了分句對比或凸顯的焦點。
值得注意的是,這時Adv 同V被S分隔開來。認知語言學告訴我們,在人類認知能力形成的過程中,為方便選擇或搭配,形成了一種趨近(closeness)的傾向,即關系密切的實體,因素傾向于趨近處理。這一趨近性傾向驅使表示行為動作的V越過實施這行為動作的實體(S)同Adv靠近。從而形成了Adv-V的認知格局,這樣,句線性序列就“倒裝”為“Adv-V-S-O”。
由于某些表達方式的順序不一定等同于認知規律,況且事件的發生總是先因后果不等于人們對該事件的認識必定也是先認識其因之后才能認識其果。因此,需要區分三個層面:(1)事件的本身。有因果的事件,其發生必先因后果。(2)對事件的認識。有三種情況:先知其因后識其果。例如看見有人向草堆扔火把,接著看到草堆燒起來;先認識果后才認識因,偵察員成功破案是典型的例子;只知其果仍未知知其因。后兩種情況是大量的,例如,我們已知道正常人可以自然地掌握自己的母語,究其原因,目前還只是用各種假說來解釋,還不能說已確知其因。(3)對事件的表述,已知其因果鏈,是先說因還是先說果,這要看話語“參照點”的選擇,歸根結底,也是為了提供話語理解的優化條件。
三、結束語
認知語言學中一個重要的理論是要從人類認知的一般規律來反觀語言,為語言構成的形成和運用提供了一種可能的解釋。我們希望這一研究不但能有助于加深對英語倒裝句的認識,而且也會對人類的認知規律加深了解。
參考文獻:
[1]Quirk R.S Greenbaum G. Leech,and J. Svartvik.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language [M]. London: Longman,1985.
[2]王磊.英語倒裝句研究[J].外語學刊,1996,(4).
[3]徐盛恒.英語倒裝句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5,(4).
[4]張道真.實用英語語法[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502-512.
[5]張克定.英語倒裝句的語篇功能[J].外國語,2001,(5).
[責任編輯 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