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內涵豐富,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來指導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緊迫的任務。從哲學范疇的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關系理論、內外因關系辯證關系原理、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等方面來談加強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必要性。
關鍵詞: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哲學思考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36-0306-02
一、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涵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這個重大命題是在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上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簡稱《決定》)中第一次明確提出的,這是我們黨理論創新的又一重大成果。《決定》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形成全民族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團結和睦的精神紐帶。”[1] 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 [2],“切實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轉化為人民的自覺追求” [3]。“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提出具有突出的時代性和重大的理論指導意義,這是我們黨理論創新的又一重要成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我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是占支配地位的國家主流意識形態。“大學生是十分寶貴的人才資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國的未來” [4],他們肩負著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歷史重任,其成才與否直接關系著社會主義事業的成敗。目前,在部分大學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欠缺愛國主義情感和民族自信心、價值取向扭曲、誠信意識淡薄、社會責任感缺乏、艱苦奮斗精神淡化、團結協作觀念較差、心理素質欠佳等問題。因此,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導大學生成長成才有著重要的意義。
在哲學學科中,“價值”是基本范疇之一,指的是主客體之間一種需求與滿足的關系,在性質上是一種關系范疇。馬克思說過:“‘價值’這個普遍的概念是從人們對待滿足他們需要的外界物的關系中產生的” [5] 。可見,價值觀念的形成不能脫離人們所處的客觀世界,但對價值的判斷,可以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標準,其客觀與否是由當時的條件決定的。因此,“價值的本質,是客體屬性同人的主體尺度之間的一種統一,是‘世界對人的意義’” [6]。而價值體系作為一種精神現象,是意識活動的產物,屬于社會意識范疇。它由一定社會崇尚倡導的思想理論、理想信念、道德準則、精神風尚等因素構成社會價值認同整體,由于社會意識具有的相對獨立性,因而任何民族、任何國家、任何社會的意識形態領域都是復雜多元的,都會呈現出多元價值體系并存的態勢,同一社會可以有多種思想價值體系并存。但是任何民族、任何國家、任何社會的存在和發展,都需要有一定的核心價值體系或主導價值體系的強力支撐[7]。而中國現階段的這種主導價值體系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構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8]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靈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題,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精髓,社會主義榮辱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礎,這四個方面的基本內容相互聯系、相互貫通,共同構成辯證統一的有機整體,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深刻內涵的科學揭示。
二、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哲學基礎
(一)社會意識與社會存在的關系理論是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根本出發點
任何事物的出現、存在和完善,都必須有一定的思想意識作為指導,在中國發展進程中起主導作用的指導思想,就是核心價值體系,目前,表現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歷史唯物主義把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關系問題作為歷史觀的基本問題。它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社會意識一經形成,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具有促進作用,而落后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則具有阻礙的作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屬于社會意識范疇,十六屆六中全會的《決定》中提出,“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到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的全過程,貫穿到現代化建設各方面” [8],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 [9]。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決定社會意識的性質和方向,是先進的社會意識。它受著一定社會基本制度的制約,是由一定社會崇尚倡導的思想理論、理想信念、道德準則、精神風尚等因素構成的社會價值認同整體。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會形成全民族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團結和睦的精神紐帶,形成社會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規范,打牢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思想道德基礎,這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先進的社會意識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所起的積極作用。
因此,用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核心內容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引導大學生是迫切的,而且必須從學生實際出發。一方面,隨著我國經濟成分、組織方式、就業方式、分配方式和利益關系日趨多樣化,大學生的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和差異性不斷增強,社會思想空前活躍,非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有所滋長,封建主義殘余思想包括封建迷信、愚昧落后的思想意識沉渣泛起,資本主義腐朽思想觀念也乘機而入,這就需要用共同的價值理念凝聚人心,形成全社會認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規范,而大學生應該成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先鋒。只有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多元文化,才能有效整合社會思潮,團結不同認識水平的大學生共同進步。另一方面,新形勢下,大學生的思想觀念、道德意識、價值取向越來越呈現出層次性。這種層次性要求我們,要把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與初級階段的具體條件結合起來,堅持社會主義思想道德的先進性要求與廣泛性要求的有機統一。比如,對大學生中的黨員和先進分子,應該提倡無私奉獻精神,而對一般學生,不宜做硬性要求。否則,就難以收到好的效果。
(二)內外因辯證關系原理為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提供方法論指導
內外因辯證關系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關于事物發展原因的重要哲學道理。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事物的變化發展是內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結果,其中,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必要條件,是第二位的原因;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毛澤東在《矛盾論》中闡述道:“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內部,在于事物內部的矛盾性。任何事物內部都有這種矛盾性,因此引起了事物的運動和發展。事物內部的這種矛盾性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聯系和互相影響則是事物發展的第二位的原因。”[10]
因此,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要堅持內外因的辯證關系原理作指導。對于在校大學生而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一方面,主要依靠學校重點地實施必要的教育,這是外因的作用發揮;另一方面,學校教育還必須經由學生個體內因的積極內化之后,方能在學生內心形成合乎社會要求的價值觀念。內化的過程就是從他律向自律的轉化過程,也即從被動認同向主動認同的提升過程。學生不僅要服從社會準則和道德規范,而且還要給自己制定具體的行為準則,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這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關鍵環節,這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才能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并為最終付諸實踐奠定基礎。
(三)馬克思主義實踐觀是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理論基礎
實踐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范疇,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以及整個馬克思主義哲學,都是建立在實踐范疇的基礎上的。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是實踐的存在物,實踐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們有目的的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性活動。一方面,實踐構成了社會意識的動力和源泉;另一方面,社會意識對實踐具有能動的反作用,先進的理論一旦被群眾掌握,就會變成改造自然和社會的巨大物質力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堅持社會生活的本質是實踐,把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經驗教訓上升到理論,并用形成的理論反過來指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實踐,還要隨著實踐的進展和時代的前進而發展。
因此,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要以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為基礎,堅持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首先,要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理論的系統的學習,掌握其內涵和實質,并且在思想上得到認同,內化為自己的信念。其次,大學生要在自己的學習和生活中自覺踐地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將這種內心信念轉化為自覺地行動,并在實踐中不斷地創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實踐途徑。從而,成為一個“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四有新人。
參考文獻:
[1]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單行本[M].北京:人民出版杜,2006:22.
[2]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N].人民日報,2007-10-25.
[3]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J].黨的建設,2007,(11):11.
[4]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見[N].光明日報,2004-10-15(1).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406.
[6]李德順.價值論:第2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39.
[7]吳潛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科學內涵[J].道德與文明,2007,(1):4.
[8]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06-10-19(1).
[9]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J].黨的建設,2007,(11):11.
[10]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l:301.[責任編輯 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