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寧化縣治平鄉栽培竹屑香菇的現狀,包括原材料來源、栽培技術、栽培規模、栽培產量、香菇的銷售以及效益等進行調查的基礎上,采用SWOT分析方法,對治平鄉發展竹屑香菇的優勢、劣勢、機遇和挑戰進行了分析,根據分析結果提出治平鄉發展竹屑香菇若干建議,供當地有關部門參考。
關鍵詞:治平鄉;竹屑香菇;發展;SWOT分析法
中圖分類號:F320.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36-0039-02
引言
寧化縣治平鄉是2000年9月經省政府認定批準設立的三明市第二個少數民族鄉。該鄉畬族人口近4 000,占全鄉人口30%,由于地處偏遠,交通不便,經濟較落后。但該鄉竹子資源豐富,人均11畝竹山,成為該鄉發展的主要資源。在治平鄉農技站的大力推廣和幫助下,治平村民開始栽培食用菌。經調查,治平鄉村民栽培香菇的時間約為四至九年。最初使用木屑栽培香菇成本高,同時又使菌林矛盾更加尖銳,為了解決這些問題,農技站派出黃惠清等到市食用菌研究所學習,并參與了2002年9月至2003年9月的竹屑反季節栽培香菇項目并順利通過了市科技局的驗收。黃惠清等又在2003年9月至2004年9月負責指導了10萬袋竹屑栽培香菇示范基地的建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治平鄉竹屑香菇發展的現狀
1.原料來源。治平鄉毛竹資源豐富,鄉鎮竹業加工廠較多,每月產生竹屑、竹尾等加工剩余物約100多噸,這些竹廢棄物不但占廠區空間,而且還得雇工人清理焚燒,影響環境。為了綜合利用竹廢棄物,治平鄉引進中竹紙業邵武公司,該公司通過對竹廢棄物的加工利用,實現加工企業降耗和毛竹增值并將廢棄竹屑用于栽培香菇。此外,有部分菇農利用自家竹子資源,把不符合廠家要求的毛竹粉碎用作栽培香菇的原料。治平鄉栽培的食用菌菌種主要都是由三明菌種研究所提供,栽培品種主要有Cr-40,Cr-20,L26。
2.栽培技術。治平鄉食用菌栽培技術主要包括傳統栽培技術和反季節栽培技術。這些技術來源于三明市食用菌研究所、福建農林大學食用菌研究所、寧化縣食用菌研究所及長汀食用菌研究所等單位。
3.管理模式。按照組織管理模式的不同食用菌栽培模式可分為農戶分散經營型、公司+基地+農戶型和集團+專家+農場型。經調查,治平鄉農戶分散型栽培模式占93.3%,公司+基地+農戶型只占4.5%,其他模式如農戶+公司,基地+農戶等占2.2%。因此,目前治平鄉竹屑香菇的栽培管理較為落后,還處于粗放的管理水平。
4.栽培規模及效益。根據多年的技術經驗,農技站技術員試驗后得出結論:在試驗條件下,一根腰圍8寸的毛竹用于栽培香菇可以制袋15袋,平均每袋可產鮮菇兩斤,產值5.2元,投入產出比為1∶4.33,增收效果較明顯[1]。但在實際生產中,栽培條件與試驗條件存在差異,實際生產效益與試驗生產效益有一定的差距。治平鄉農技站提供的相關數據顯示治平鄉竹屑香菇栽培的數量及產量呈明顯增長趨勢,由2003年的100萬袋增至2009年的320萬袋,產量也由2003年的400噸增至2009年的3 040噸。2006—2007年,治平鄉農技站用竹屑栽培反季節香菇的試驗成功,栽培香菇的技術比以往更加先進,使栽培香菇的效益明顯提高,取得突破性進步。此外,隨著治平鄉竹屑栽培香菇的技術不斷成熟,每袋可產鮮菇量平穩增長保持在0.85公斤左右。在調查中,治平鄉菇農反映如果竹屑切片機和粉碎機問題能解決的話,都將擴大栽培規模。
5.香菇銷售。治平鄉栽培的竹屑香菇的銷售方式有菇農運到長汀自主銷售、與公司簽訂合同和出口到日本三種。銷售價格依品質而定一般在2.5元~4元/斤。
二、治平鄉發展竹屑香菇的SWOT分析
(一)優勢分析
1.原材料資源豐富。治平畬族鄉毛竹林面積達14.5萬畝,占全縣毛竹林面積的40%,人均擁有竹山11畝。此外,該鄉現有竹加工廠(點)八家,主要生產竹涼席、竹簾席、竹筷、竹香芯、竹地板條、竹簽、竹窗簾等為竹屑香菇的培植提供了豐富的原料 [2]。
2.自然條件優越。治平境內平均海拔800米,年平均氣溫16.7度,無霜期230天,年降雨量1 830毫米,全鄉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全年氣候濕潤陰涼,雨量充沛,溫、光、水、濕條件好,利于毛竹生長,栽培香菇具有獨天得厚的氣候優勢和資源優勢。
3.符合可持續發展。寧化食用菌辦為緩解菌林矛盾,解決菇農食用菌栽培原料來源,自2000年立項開展以竹代木栽培食用菌研究。結果表明:竹子與樹木相比具有生長快的優勢,而竹屑與木屑營養成分相當,且竹屑適合栽培香菇。因此,用竹屑代替木屑栽培香菇對緩解菌林矛盾、保護生態平衡具有積極意義。
(二)劣勢分析
1.交通設施落后。治平鄉是全省18個民族鄉中通鄉公路唯一沒有路面硬化的鄉鎮。全鄉通村公路有72公里路面未硬化,屬晴雨路。70%的竹山計208公里竹山公路亟須開通才能發揮效益,因居住分散,尚有30%的人口沒有改變肩挑手提的狀況[3]。
2.龍頭企業和品牌缺乏。由于政府支持力度小、地域經濟落后等原因,至今在制種、栽培、深加工、銷售等方面仍未培育出龍頭企業,較大的企業只有寧化客家菌草有限公司。此外全市沒有一家上規模、上層次的深加工企業,無法創造出名品和精品,沒有形成明顯的品牌優勢[4]。
(三)機遇分析
1.以“循環經濟、生態經濟”宣傳竹屑香菇品牌。農業循環經濟是一種促進農業生態的良性循環,最終實現以環境友好為代價,生態、經濟與社會的多重效益的經濟[5]。治平鄉利用竹屑栽培香菇不僅可以減少農村污染,創造農村優質生態環境,又可以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大幅度增加農民收入,真正實現可持續的綠色的農業循環經濟。
2.調動農民積極性,改變落后面貌。竹屑反季節栽培香菇是具有治平特色的品牌,具有廣闊的市場空間。因此,各級政府要加強組織領導和扶持,與研究人員、菇農一起解決制約治平鄉竹屑香菇發展的問題,提高農民收入。
(四)挑戰分析
1.其他食用菌產區的競爭。治平鄉竹屑香菇發展的競爭壓力主要來源于寧化曹坊鄉和長汀庵杰鎮兩大食用菌栽培區。曹坊鄉主要栽培木屑香菇,銷往寧化、深圳、日本。長汀庵杰的木屑香菇主要銷往長汀、日本。
2.食用菌栽培技術的挑戰。對于治平鄉而言,最具挑戰性的是福建省南平市。南平市農業科學研究所的陳君偉,陳作毅等早在2001年也用竹屑栽培香菇,且試驗成功[6]。雖然兩者使用的栽培技術有差別,但南平市的技術教治平鄉來說比較成熟。
(五)發展戰略分析
治平鄉發展竹屑香菇的基本思路是立足于本地資源優勢,加快改變本地劣勢的步伐,抓住機遇,迎接挑戰。以農民增收、企業增效為目的,突出技術創新,發揮地理、原料兩大優勢,搞好新農村建設、市場、招商引資三個結合,實施科技、人才、品牌、可持續發展四大戰略,把食用菌產業建成富民強鎮的骨干產業。
三、治平鄉竹屑香菇發展的對策
1.利用氣候優勢,發展反季節生產。據中國食用菌協會的統計表明,夏、秋兩季氣溫較高,絕大多數的食用菌品種難以正常栽培,但市場對這兩季香菇的需求并沒有減少。因此,誰能在這兩個季節生產出產品,誰就能獲得經濟效益。治平鄉研究的反季節栽培技術,滿足了人們對夏秋季香菇的需求,市場廣闊。
2.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治平鄉要改變基礎設施落后的局面,加大通鄉公路硬化建設,單靠鄉鎮自己的力量,是難以解決的。建議縣市交通部門要在政策上予以傾斜。在政策執行中予以變通,以提高補助標準。
3.培育龍頭企業,提高市場競爭力。龍頭企業外聯市場、內聯農戶,是開拓市場、科技創新、推進食用菌產業化的中堅力量,其實力的強弱和帶動能力的大小,將決定食用菌產業化經營的程度、規模和成效。為此,治平鄉應通過培植龍頭經濟組織,推動食用菌產業化經營。
4.加強科技投入,構建技術平臺。提升發展食用菌產業的關鍵是科技創新。治平鄉在發展中應充分發揮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力量,以新品種,新技術搶占市場,提高效益。此外,治平鄉應積極引導工商企業投資食用菌食品的研發、深加工,提高食用菌產業整體效益。
5.樹品牌、創名牌,走特色之路。目前治平鄉品牌食用菌較少,產品沒有特色。因此治平鄉食用菌產業要發展,就要走特色之路。首先各食用菌產地或加工企業要了解自己的產品,找出產品的特色,如利用竹屑香菇在山區生產,可以突出其無公害的特色等。其次要通過注冊商標、申請專利等方法,樹立自己的品牌,保護自己的品牌。
參考文獻:
[1]陳花平.寧化縣治平畬族鄉竹業發展側記[N].中國綠色時報,2007-08-30(2).
[2]盧敏,李玉.吉林省食用菌產業發展現狀和戰略分析[J].吉林農業大學學報,2005,(2):229-235.
[3]三明市政協臺港澳僑和民族宗教委員會.關于寧化治平鄉畬族鄉基礎設施建設的調研報告[EB/OL].(2004-4-26)[2008-05-12]http://www.sm.gov.cn/smzx/.
[4]黃木長,孫麗萍,金衛根.撫州市食用菌產業發展對策研究[J].江西農業學報,2006,(2):157-158.
[5]冀宏,趙黎明.食用菌產業在農村循環經濟中的作用與實踐[J].食用菌,2007,(2):1-2.
[6]陳君偉,陳作毅.竹屑生料栽培香菇技術[J].食用菌,2001,(1):19.[責任編輯 劉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