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環塔里木經濟圈旅游資源豐富而獨特,然而受各種不利條件限制,其發展仍處于原始與初級階段,在對該區域旅游資源的優勢與旅游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充分分析后,從宏觀角度提出了對其進行系統性開發與整體性開發等觀點。
關鍵詞:環塔里木經濟圈;旅游;探討
中圖分類號:F59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36-0158-02
2006年9月,繼天山北坡經濟帶之后,新疆政府又一次將天山山脈以南,昆侖山山脈以北的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阿克蘇地區、克孜勒蘇克爾克孜自治州、喀什地區、和田地區等五個地州稱為環塔里木經濟圈,因其所含區域緊緊環繞在塔里木盆地周圍而命名。環塔里木經濟圈概念的提出,旨在整合該地區資源,提升該地區經濟又快又好發展。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措施的推進,國家加大了旅游業向西傾斜的力度,新疆旅游業特別是環塔里木經濟圈旅游業的發展面臨一個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所以,如何通過統籌與整合該區域旅游資源,將該地區的旅游資源優勢轉化為旅游產業優勢,使旅游業成為本地區一個特色產業,是當前我們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環塔里木經濟圈旅游資源的特色與優勢
位于新疆南部的環塔里木經濟圈,介于天山山脈和昆侖山脈之間,兩山夾一盆的地貌格局形成了獨特的自然風光,許多旅游資源堪稱“中國之最”、“世界奇觀”,如世界第二高峰喬格里峰,中國最長的內陸河塔里木河,世界第一大流動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等。同時,該區域的旅游資源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點,新疆有47個少數民族,大部分分布在環塔里木經濟圈,這些少數民族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絢麗多彩的民族藝術與民族風情,由于少數民族地區所處地理位置偏僻,長期隔絕于其他社會,累積形成了獨特的文化歷史和保留了原生態文化遺產,同時也構成了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人文景觀。另外,古絲綢之路南道、中道貫穿于整個環塔里木經濟圈,境內巴州,阿克蘇,和田,喀什及轄區各縣都曾是西域36國的若羌,樓蘭,龜茲,姑墨,于闐,疏勒等國國都所在地,也曾是古代絲綢之路的要沖,它們所組成的文化長廊已逐漸成為新疆特有的旅游品牌。
二、環塔里木經濟圈旅游業發展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1.旅游發展初具規模,但仍處于初級階段。改革開放以來,新疆自治區政府把發展旅游業作為促進新疆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舉措。《自治區國民經濟的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要進一步“培育和壯大旅游業,打造精品景區景點,把旅游業培育成為我區重要的支柱”。可以說,環塔里木經濟圈旅游產業體系已經得到不斷改善,產業規模不斷擴大,逐漸形成了以“絲綢之路”為主線,以喀什民俗風情旅游區為重點的發展格局。同時,環塔里木經濟圈旅游人數與旅游收入不斷增加,從1995—2007年,環塔里木經濟圈入境旅游人數從4.2萬增加到5.26萬,入境旅游收入2007年達2 058萬美元,國內旅游收入達33.44億元。① 但是,環塔里木經濟圈與北疆地區相比,無論是在入境旅游人數還是在旅游收入上都存在著較大差距。孫紅波、李曉東(2006)根據《新疆統計年鑒》數據的研究發現,2001—2004年間,環塔里木經濟圈人數僅為全疆總入境人數的9.58%,創匯收入僅占全疆收入的12.71%;國內旅游收入僅占全疆的17.34%。如果同國內其他地區相比,無論從產業規模、產品開發、市場營銷等方面來看差距更大,由此可見,環塔里木經濟圈旅游業的發展還依然處于初級階段。
2.市場產品原始單一,缺乏個性化與特色化。現代化的旅游產業,要求形成一個完整的“行、住、食、游、購、娛”一體化旅游服務體系,然而,在相當一段時間里,環塔里木經濟圈旅游業同整個新疆的旅游業一樣,供給的內容原始單一,文化和自然觀光構成了主要的旅游形式,其他方面的需求難以滿足,像蘇巴什古城,除了一個遺址與一對老年夫婦負責看管外,什么都沒有,還有博斯騰湖這樣著名的景區,除了湖邊零星分布的幾個沙灘,更是缺乏深入系統的開發。新疆最權威的旅游官方網介紹新疆“食住行”時有幾十上百項,但介紹“購”與“娛”時,卻分別只有兩項,由此可見一斑。除此之外,環塔里木經濟圈旅游產品的開發存在嚴重的重復建設,缺乏應有的個性化與特色化,從而降低了吸引力,同時加大了市場風險,使市場層面變得狹窄,由此制約了該區旅游業的發展。
3.市場開發意識落后,缺乏系統化與規范化。旅游資源的開發從本質上說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它包括旅游目的地的開發、旅游客源市場的開發、旅游產品的開發和旅游形象等開發。 旅游業本身也涉及交通、運輸、商業等各個產業,產業的關聯性和帶動性很大,任何一部門產業的發展滯后都可能影響和限制旅游資源的開發進程。因此,一個地區的旅游資源的開發還要注意同國民經濟中各產業部門相協調。環塔里木經濟圈地域廣闊,旅游資源豐富,但基礎設施建設薄弱,可進人性差,經濟相對落后,在開發過程中很少對項目進行可行性研究,對資源所在地的基礎設施進行評價,對潛在客源市場進行評估等,從而缺乏系統化與規范化。
三、加快環塔里木經濟圈旅游產業發展的對策
1.政府主導,發揮政府宏觀調控功能。政府主導型戰略是中國旅游業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已被實踐證明的一條成功經驗,政府的參與與支持是本地區旅游業長期穩定、健康、快速發展的重要保證。政府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在本地區旅游業的前期設計與規劃上,能按照整體化與系統化原則,將旅游開發與其他社會經濟部門發展的總體規劃有機的結合起來,構建旅游發展框架,營造旅游發展環境,提高全民旅游意識,加強區域旅游合作,組織旅游產品宣傳。二是在旅游產業的發展過程中的政策推動功能,環塔里木經濟圈旅游業的發展才剛剛起步,在地理位置、產品開發、產業規模等方面與其他地區比劣勢明顯,所以,該區域旅游業的發展離不開政府在資金投入、稅收優惠,政策傾斜上的大力支持。三是對旅游企業的規范管理。旅游的經濟作用并不總是積極的,它也有消極的一方面,如果沒有政府積極的干預,就很難在旅游發展之初就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避免重復建設、盲目競爭、外部不經濟現象與公共地悲劇等現象的出現,切實保護好生態環境,實現旅游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2.因地制宜,開發獨具特色的旅游產品。資源特色是區域旅游產生和保持強大吸引力的源泉,環塔里木經濟圈旅游發展要在充分認識本地旅游資源特色和發展條件的基礎上準確把握國際、國內旅游市場的動向和旅游者需求趨向,創造性地塑造旅游品牌。在旅游資源開發和建設中應堅持“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原則,突出民族特色和地方風格,充分展示環塔里木經濟圈自然景觀的原始、神秘、雄渾和民族風情的粗獷、淳樸和熱情以及千百年來形成的文化底蘊 。具體來說,可以著力打造以下幾種特色旅游產品,一是環塔里木經濟圈特色文化游,包括龜茲文化、尼雅文化、樓蘭文化、絲路文化、和田玉石文化、于闐佛教文化、伊斯蘭教文化等。二是環塔里木經濟圈特色民俗游,環塔里木經濟圈是維吾爾、克爾克孜、塔吉克等民族的主要聚居區,環塔里木經濟圈的特色美食、特色手工藝品、特色建筑與特色服飾都具有典型的民族特色與地方風格。三是極度干旱區的特色生態游,可以利用目前環塔里木經濟圈已經建立的五處國家級,三處自治區級野生動植物自然保護區的優勢,充分展示本區珍稀動物、大漠胡楊、塔河生態、雅丹地貌、沙漠公路等奇特風光。四是逐步推出與完善沙漠、高山探險游。環塔里木經濟圈區域分布有世界第二大的塔克拉馬干沙漠,且名山林立,在保證安全與其他配套服務設施逐步完善后,定會吸引大量的國內外探險與獵奇愛好者。
3.轉變觀念,重視旅游行業的系統開發。現代旅游市場的競爭已由傳統旅游產品的競爭演變為以旅游品牌為核心的旅游系統競爭,因此要高度重視環塔里木經濟圈的整體策劃與系統開發。系統是由相互關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事物現象所組成的一個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從系統理論我們可知旅游業從資源開發、設施建設、市場營銷、旅游服務,到與之相配套的經濟、環境、人力資源與社會文化方面,構成了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環塔里木經濟圈的旅游資源獨具特色,在疆內外的優勢也是非常明顯的。之所以存在差距的主要原因就是構成整個旅游系統的其他因素如食宿環境、交通運輸、服務理念、人文環境、還有相對落后的經濟發展水平所制約的。因此,各地政府在努力開發旅游產品的同時,應在交通運輸、人才培養、基地建設、宣傳引導上多重視、多投入。同時應處理好短期利益與長期利益的關系,充分考慮環境保護與生態保護問題,建立一個高效的可持續發展的旅游系統。
4.取長補短,推動旅游企業間的戰略性合作。經濟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的浪潮使得每個旅游地不再是一個孤立的單元,而呈現出愈來愈強的各種共存與共生的關系。 因此,這就要求在全面考慮區域旅游資源整體優勢的基礎上,打破行業部門、行政區域的界限,在空間形態上聚集,在形象內涵上統一,實施旅游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全面整合。在環塔里木經濟圈五地州政府搭建的旅游合作平臺上,各旅游企業是合作的具體執行者和合作效益的追求者。旅游產業是食、住、行、游、購、娛六大要素的有機聯合,各利益相關旅游企業之間的戰略性合作可以形成優質產品組合鏈和高效的產業協同發展機制,逐步形成景區與飯店、交通、旅行社、娛樂等一體化的綜合服務體系。通過旅游企業間的合作,共享品牌形象,共享銷售隊伍、銷售渠道,逐步形成利益共享和義務共擔的關系,構筑一個統一和諧的整體,從而獲得任何單個一個企業無法達到的高水平和整體的最大利益。使環塔里木經濟圈五地州憑借整體力量增強了區域的整體競爭力。
參考文獻:
[1]白萍,袁燁.新疆旅游業產業組織現狀問題與對策研究[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06,(11).
[2]池重慶.阿克蘇旅游產業集聚發展研究[G]//2007年阿克蘇論壇論文集.
[3]韓芳,吳焱.基于共生思想的新疆旅游資源整合研究[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自版,2005,(3).
[責任編輯 陳鳳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