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產品是中國和東盟的傳統貿易產品,雙方農產品貿易由來已久。隨著近年中國與東盟的貿易總量快速增長,中國與東盟農產品貿易逆差越來越大。在國內,農產品的生產成本逐步提高缺乏比較優勢,勞動者的素質普遍不高制約農產品的優質生產,農產品出口大都以原材料為主價格普遍偏低。綜合以上幾個因素,通過對中國與東盟貿易的現狀、逆差表現及其原因的分析,探索性地提出一些減少中國對東盟貿易逆差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農產品;貿易逆差;對策;中國—東盟
中圖分類號:F7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36-0167-03
一、中國—東盟貿易的總體現狀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同東盟國家領導人互訪活動更加頻繁,中國—東盟在經貿領域的合作全面展開。隨著雙方的政治、經貿關系的深化,雙方的農產品貿易也獲得了迅速發展。總體而言,雙方的農產品貿易現狀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中國—東盟農產品貿易規模不大,但增長迅速。自從2002年11月達成在未來十年里建成自由貿易區的協議以來,中國與東盟之間的貿易額得到大幅增長。中國與東盟農產品貿易額由1993年的20多億美元增加到21世紀初的70多億美元,年均增長10%以上。自1996年以來,東盟與世界農產品貿易不斷下降,由1996年的521億美元下降到2001年的430億美元。但東盟與中國的農產品貿易卻保持了快速增長的態勢,說明中國已成為東盟重要的農產品貿易伙伴。尤其是自從雙方2002年11月達成在未來十年內建成自由貿易區的協議后,2002—2003年,農產品貿易年增長額均超過10億美元,2003年雙方農產品進出口貿易額達到70.4億美元。雖然2004—2005年農產品貿易額有所回落,但2006—2007年又以更快的速度增長,年增長額均超過20億美元,2007年年增長額為30億美元,為近年最高。
2.中國與東盟農產品貿易呈現多樣化發展趨勢。20世紀90年代初期,東盟出口到中國的農產品主要以木材、木材加工品和動植物油為主,1994年占到當年東盟對中國農產品出口總額的94%。其后,東盟出口到中國的農產品中的谷物、蔬菜、水果、食糖、魚類等快速增長,21世紀初,東盟對中國農產品出口中,木材、木材加工品和動植物油出口比例下降到僅占總額的50%左右,其他農產品出口量比例上升到約50%。東盟對中國農產品的出口貿易呈現出多樣化發展趨勢。近幾年,中國出口到東盟的蔬菜和水果、谷物和種子、加工食品分別約占其出口到東盟的農產品總額的28%、17%、37%。
3.進口國家集中,出口國家分散。東盟十國中,中國的農產品進出口貿易主要來自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泰國、越南、菲律賓、新加坡,與其他四國的貿易額較小。2007年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分別是中國第六大、第八大農產品出口國,而菲律賓、泰國、越南、新加坡的位置分別是第十二、十三、十四、十八位。中國對上述六國的農產品出口額占中國對東盟農產品出口總額的97.59%,中國對這六國的農產品出口額分別為10.53億美元、9.02億美元、5.46億美元、5.15億美元、4.72億美元、3.47億美元。2007年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泰國、越南分別是中國第四、六、八、十三位的農產品進口國,中國對這四國的農產品進口額占中國對東盟農產品進口總額的93.71%,中國對這四國的農產品進口額分別為30.16億美元、18.07億美元、13.51億美元、4.62億美元。中國對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兩國的農產品出口額占中國對東盟農產品出口總額的49.52%,而中國對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兩國的農產品進口額占中國對東盟農產品進口總額的68.11%,這表明中國對東盟國家的出口市場較進口市場分散。
二、中國—東盟農產品貿易逆差的客觀表現
1.中國—東盟農產品貿易逆差總體呈上升趨勢。東盟多年來一直是中國農產品貿易的主要伙伴國,是中國農產品出口的第四大伙伴國,農產品進口的第二大伙伴國,而中國也已成為東盟的第四大貿易伙伴國。中國對東盟十國的農產品貿易逆差約占中國農產品全球貿易逆差的約25%,東盟十國的農產品貿易逆差成為中國農產品全球貿易逆差的重要來源之一。中國對東盟的農產品進口規模迅速擴大,而出口規模則增長緩慢,貿易逆差加大。1992年逆差額為1.23億美元,2007年達31.51億美元,為歷史最高點;1992—2007年期間雖然逆差額有增有減,但貿易逆差總體保持上升趨勢,增長總額為30.28億美元,年均增長率為19.44 。l992—2007年中國對東盟的農產品進口額由11.77億美元增長至70.84億美元,增長6倍,中國對東盟的農產品出口額由10.55億美元增長至39.33億美元,增長近4倍,可見進口增長速度快于出口增長速度,這也正是中國對東盟農產品貿易逆差持續擴大的直接原因。
2.中國對東盟的農產品貿易逆差存在國別差異。2007年,中國—東盟農產品貿易逆差國共有五個。根據逆差總額的多少可將逆差國分為四個檔次:逆差額在10億美元以上的國家有馬來西亞(16.04億美元);逆差額在1億美元~10億美元的國家有印度尼西亞(8.06億美元)和泰國(7.25億美元);逆差額在千萬美元的國家有老撾(0.105億美元);逆差額在百萬美元的國家有緬甸(0.069億美元)。2007年,中國對東盟農產品貿易逆差最大的成員國有三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泰國,占逆差總額的比重分別為50.90%、25.57%和23.0% 。
3.“零關稅”的落實將對中國脆弱產業帶來沖擊,進一步使貿易逆差擴大。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內各方是既競爭又合作的關系,大量產品實施“零關稅”。自貿區建成后,中國一些比較脆弱的產業不可避免地受到沖擊和影響。東盟國家鮮果上市通常與我們有時間先后差異,除了部分早熟品種和水果總體減產,截至目前來自東盟的水果還沒有給我們造成太大沖擊。自2001年起,中國就成為世界第一大橡膠消費國和進口國,進口的天然橡膠超過90%來自于東盟各國。馬來西亞等低緯度國家幾乎沒有臺風,海南緯度高、臺風多,天然橡膠生產很受影響,很難與之競爭。2010年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成后,總共7 000多種產品實現“零關稅”,但天然橡膠被列為敏感產品而受到關稅保護。農產品實現零關稅后,東盟泰國、越南、馬來西亞等幾個在傳統農業方面占有優勢的農業國,必將進一步擴大對中國農產品的出口,這勢必將進一步擴大中國在農業貿易中的逆差,將會對中國南方幾個省份的熱帶作物和以谷物、棉、糖等傳統產業產生較大的沖擊。
三、中國—東盟農產品貿易逆差的客觀原因分析
1.資源互補性因素影響造成貿易逆差。由于農業資源稟賦存在差異,雙方農產品貿易結構朝發揮各自比較優勢的方向發展。相對東盟而言,中國在勞動密集型農產品生產上具有比較優勢,而東盟國家則在土地密集型農產品生產上具有明顯優勢。中國現有農業資源不能很好地滿足國家經濟發展和人民群眾生活的需要,每年需要從國外進口大量農產品,特別是對糧食的需求還將大量增加。中國每年從東盟進口大量谷物來滿足國內的市場需求。從農產品生產種類來看,東盟國家所處的地理位置,使得其以生產和出口熱帶和亞熱帶的農產品為主,而中國則以生產溫帶農產品為主,是水果和蔬菜生產大國,水果產量占世界的13%,蔬菜產量連續五年排名世界第一。東盟國家每年需要進口大量的溫帶水果及蔬菜來滿足國內消費者的多樣化需求,如鮮蘋果、梨、胡蘿卜、蒜頭、干蔬菜、玉米和小麥等,而東盟則對中國出口棕櫚油及分離品、熱帶水果等,產品種類充分體現了雙方農產品貿易的資源互補性。
2.“早期收獲”計劃造成貿易逆差。雙方首先啟動的“早期收獲”計劃是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框架下最先實行的降稅計劃,旨在先期給予東盟國家一些現實的貿易利益,不對等開放農產品貿易。列入“早期收獲”計劃的東盟進口農產品,中國對其實行零關稅。“早期收獲”計劃的實行給中國—東盟農產品貿易帶來的影響,之一就是加大了中國對東盟農產品貿易逆差。在東盟十國中,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泰國是中國對東盟農產品貿易的主要逆差國,對這三國的逆差幾乎等于對東盟整體逆差。而“早期收獲”計劃自2004年開始實行后,最大受惠國為泰國,其次為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
3.中國農產品出口主要以原材料為主造成貿易逆差。近十多年來,中國出口到東盟的可直接消費農產品貿易額和比重呈逐年上升趨勢,并且總量不斷加大;而中國出口到東盟的加工后的中間產品在出口所占的比重逐漸下降,貿易額較20世紀80年代持平。從此,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出口到東盟的農產品,主要以原材料為主,加工后出口的農產品極少。有研究表明,發達國家農產品的加工品占總生產量的90%左右,加工后增值2~3倍,而中國只占25%,產值只增加30%左右。
4.中國市場規模巨大對農產品需求總量大造成貿易逆差。就各種農產品消費需求而言,中國市場規模巨大。盡管中國農民占國內總人口的60%以上,但隨著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加快以及退耕還林等生態舉措的實行,越來越多的農業用地轉為其他用途,人多地少的事實決定了中國一些農產品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依賴進口。以熱帶水果為例,中國海南、廣東、廣西、云南和福建等緯度較低地區也可以生產鮮荔枝、龍眼、芒果、菠蘿、火龍果等水果,但由于種苗、自然氣候、口感等方面原因,與泰國產的水果在品質上仍有一定差距,國內部分消費人群更愿意消費來自泰國的此類產品,因此國內消費者對東盟農產品消費需求的增加是引起逆差的原因之一。
四、減少中國—東盟貿易逆差的相關對策
1.促進中國對東盟農產品出口的措施進而減少逆差。(1)充分利用零關稅安排擴大優勢農產品出口。中國和東盟國家都屬于發展中國家,產業結構相近,出口產品具有明顯的競爭性。中國東盟農產品零關稅安排實施以后,農產品的市場競爭變得更加激烈。但是中國和東盟的農產品也有明顯的互補性,雖然泰國、越南、馬來西亞等國是傳統農業大國,農產品競爭力非常強,但是中國與東盟所處的地理環境不同,中國在溫帶經濟作物如玉米、大蒜、辣椒等蔬菜和一些溫帶水果方面具有比較優勢。中國要充分利用CAFTA構建的時機,認真研究中國東盟農產品的零關稅安排,擴大中國優勢農產品的出口規模,爭取在出口數量上有較大增長。(2)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提升出口產品競爭力。中國和東盟各國同屬發展中國家,都有廉價的勞動力。利用中國廉價勞動力取得農產品的價格優勢,在對東盟的農產品出口中作用不是非常明顯。中國的農產品要在與東盟的貿易競爭中取得優勢,必須要對原有的勞動密集型農業進行升級改造,利用高新技術發展生態農業,開發綠色產品、科技創新產品,對初級農產品進行加工,延長產業鏈,增加產品附加值,要提高綠色產品、高加工度高附加值產品的比重,改善出口商品貿易條件,才能不斷提升出口競爭力。(3)開拓新東盟四國的出口市場。東盟各國經濟發展不平衡,一般我們把新加入東盟的經濟相對落后的越南、緬甸、老撾、柬埔寨稱為新東盟四國。 由于這些國家經濟相對落后,技術水平較低,產業結構跟中國的差距比較明顯,中國的農產品跟這些國家有比較大的互補性,隨著零關稅政策的逐步落實,中國要抓住機遇,打開新東盟四國的市場,使之成為中國對東盟農產品出口的新增長點。
2.充分發揮中國比較優勢進而減少逆差。根據國際貿易的比較優勢理論,在與東盟的農業合作中,中國應該充分發揮本國在農業機械生產、化肥、農藥、稻種、溫帶果蔬、蔗糖等方面的比較優勢,東盟國家則要加強在熱帶水果方面的比較優勢,在具體的實踐中,應采取以下幾方面措施:(1)調整產業結構,促進出口。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啟動后,針對中國的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在選擇產業時,要避免與國內其他地方造成新的競爭,高度重視國內市場的需求,注重發展生態農業,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大力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溫帶果品、蔬菜、谷物、水產品、特色產品及農副產品的深加工產業,依靠科學技術,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高中國農產品的市場競爭能力。因此,中國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戰略思路主要有以下幾點:首先從國民經濟全局的高度確定農業結構的主要方向;其次制定產業結構規劃,合理調整農業生產的區域布局,優化資源配置;最后培育市場主體,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提高農業的綜合競爭力。(2)對國內農產品出口實施財政補貼。由于中國不同省區在參與東盟的農業合作過程中得失不一,國家有關部門應起協調作用,通過國家財政撥款或政策支持對受到沖擊的行業、地區和農民給予財政補貼,或者給予相關部門某些優惠政策補償。結合中國農產品國際競爭力狀況,農產品的補貼還應向以下幾個方面傾斜:首先補貼要向提高農產品加工、精加工能力方面傾斜;其次補貼要向提升農產品科技含量方面傾斜;最后補貼要向提高勞動者素質方面傾斜。(3)充分利用網絡優勢,促進農業信息共享。目前,中國—東盟已建立了中國—東盟自貿區網,中國云南也建立了東盟與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網。今后要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優勢加強中國與東盟各國的農業信息交流,進一步加強GMS農業信息網站的建設,不斷完善GMS農業信息網,豐富網絡內容,開展信息資源共享和信息管理的合作;加強中國與東盟農業信息網絡的互聯互接,將各國農業發展概況,農產品需求、貿易信息以及相關政策法規,優惠措施等信息迅速發布共享;同時在網上發布有關的培訓、合作和示范及農業技術交流活動,實現有關研討會、培訓班的網上報名,以加強信息溝通與交流的速度;要將網絡作為中國與東盟各國農業信息交流的平臺,加強農業有關信息的共享與交流,促進區域內各國之間、各有關農業機構之間以及區域內和區域外的合作交流,從整體上整合區域資源提高區域競爭力,進而擴大貿易額,減少逆差。
3.調整企業微觀對策進而減少逆差。(1)提高產品質量,增加出口競爭優勢。農產品市場的競爭主要是農產品質量的競爭。中國農產品的質量差距主要表現在農產品不整齊、品種特征不標準、貯藏性能不一致。此外,農產品的商品化處理程度和質量安全也制約了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今后在農產品的采收期、分級標準、包裝規格、運輸、加工等方面必需要做好:1)建立適合中國國情的安全、高效、節能貯運保鮮技術體系;2)建立高效、實用、低成本的農產品物流銷售體系;3) 研究農產品采后衰老機制和抗衰老生物調控技術,研發農產品采后抗衰老抑制劑和新型保鮮材料;4)建立農產品采后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及貯藏病害診斷與預警系統;5)研究開發農產品多樣化深加工技術及加工副產品的綜合利用技,提高產品質量,增加出口競爭優勢。(2)提高產品商品化程度,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在世界發達國家,農產品產值的70%以上是通過產后的儲運、保鮮、加工等環節來實現的。在中國農業貿易自由化的進程中,提升農產品生產競爭優勢的關鍵是將農業生產過程中的產前、產中和產后等生產環節聯接起來,實行產供銷一體化經營的農業產業化,對農產品進行多層次加工(粗加工和深加工),改進包裝、保鮮和儲存技術,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減少農業生產的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緩解國內供求過剩的矛盾。(3)規模化生產,降低生產成本。現階段中國農產品的生產60%左右都是小農經濟,由于受地域和資金的限制,企業規模化生產較少,普遍以收購為主,從而增加了農產品的生產成本,給出口帶來了一定的競爭壓力。在金融危機過后,經濟的快速復蘇過程中,企業應該強強聯合,集中力量投資建設規模化生產基地,促進發展。以大面積生產為主,引進高技術人才指導,科學化發展,降低生產成本,提高成產產量,從而提高國際競爭力。
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和發展的過程中,貿易逆差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問題。我們應采取多種農產品出口措施,充分發揮比較優勢,調整企業微觀政策,在區域經濟內逐漸減少貿易逆差,縮短差距,提高收益。
參考文獻:
[1]胡鐵華.中國與東盟農產品貿易格局分析[J].世界農業,2006,(60.
[2]李先德.中國農產品進出口回顧與展望[J].世界農業,2006,(6).
[3]孫笑丹.中國與東盟國家農產品出口結構比較[J].當代亞太,2008,(1).
[4]孫林,李岳云.中國與東盟主要國家農產品的貿易、競爭關系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09,(1).
[5]歐桂蘭.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對廣西水果產業的影響及對策[J].中國農村經濟,2009,(4).
[6]竇建華,李金玲.國際經濟學[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6,(4).
[7]盧肖平.中國—東盟農業合作[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8).[責任編輯 陳鳳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