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然界美的事物只有作為人的一種暗示才有美的意義。人類的偉大之處也就在于不斷地主宰、超越自然的過程中體現出的創造精神。
關鍵詞:自然美;人類;主宰;創造
中圖分類號:I206.6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36-0268-02
《風景談》是中國現代散文史上少見的一篇文質兼俱的美文。作者茅盾先生避開了常人眼中的湖光山色、曉月殘風等美景,于大漠荒崖石洞中開辟出一片樸素卻另人震撼的風景。說它是美的,是因了人的存在。早在很多年前,車爾尼雪夫斯基就在《生活與美學》中就談過自然與人的關系:“因為構成自然界的美是使我們想起人(或者預示人格)的東西,自然界的美的事物,只有作為人的一種暗示才有美的意義”。我們說,自然之所以是美的,是因為人從自然現象中體會到了某種精神意義。自然不再是單獨孤立的景色,而是成為體現和激發人的本質力量的載體。《風景談》也正是給我們展示出了這么一幅幅“自然提供材料、精神提供形式”的美妙畫面。本文僅從自然美的角度來談談《風景談》中的風景。
古往今來,人們對于自身的思索和審視往往會通過對于自然的探詢和聯想來完成。英國詩人勃萊克曾吟過“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該是對自然與人完美融合的一個很好的詮釋。而《風景談》則更是把大自然中最單調平板的荒漠賦予了充滿崇高精神的人的活動,于是一個極其有限、平常甚至枯燥的自然物便轉化為無限,升華為神圣本質,我所說的“一沙一境界”,這個“境界”是一個獨創、完整、豐富的世界,“一人一精神”則是邊區戰士火熱學習和戰斗的一個縮影,是他們崇高的創造精神的體現。
《風景談》這篇散文,攝下了不同的六幅風景畫,每幅都突出主宰風景的人,隨著一幅幅畫面的展開,議論層層深入遞進揭示風景的本質因素。
六幅風景圖畫分別是:沙漠駝鈴、高原歸耕、延河夕照、石洞雨景、桃林小憩、北國晨號。每一幅風景圖都寄托著作者的情與思。作者表面上談風景,實際上是寫主宰風景的人,是在贊美用辛勤勞動和崇高精神征服自然、改造環境、振興民族的延安兒女,他們才是真正風景中的風景。
從自然與人的遞進關系來看,此六幅畫面可以分為:自然與人“織成”了圖畫—人“主宰”自然—人“創造”了自然幾個層次。
(一)自然與人“織成”的圖畫
我們說:作品的情感就是作品的思想就是作者的意圖。《風景談》要突出的是人類與自然的完美融合。文章開篇從猩猩峽外的荒漠寫起:大漠向無盡的遠方伸展,“茫茫一片”,沒有一個“坎兒井”,“純然一色”,“這是大自然最單調最平板的一面”,這是“風景”的背景,是靜景。接著由靜而動、由遠而近,描繪了人類駕馭著“那些昂然高步的駱駝,排成整齊的方陣,安詳然而堅定地”行進,“而且大小丁當的諧和的合奏充滿了你耳管”的動景。同時 “領隊駝所掌的那一桿長方形猩紅大旗”更是使原來單調平板的畫而變得富有生機、充滿活力。在這里,人不再是貿然闖入“自然”這個世界的一個異類,而是自然界這個大家庭的一分子,天人合一,壯闊的意境表現的是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和樂觀進取的時代精神。
而“月夜歸耕”更是把人與自然的和諧美好推到了一種極致。在三五明月之夜,“在藍的天,黑的山,銀色的月光的背景上”,“遠看山頂的谷子叢密挺立,宛如人頭上的怒發”,可謂豐收在望。這時候,晚歸的種田人掮著犁,趕著牛,后面還跟著小孩,哼著粗樸的短歌,姍姍而歸。多么優美的一幅鄉村風俗畫。不禁讓人想起王維的“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不管哪個時代,人與自然的和諧永遠是人所向往的,最可愛的也永遠是那些用辛勤勞動創造新生活的人們。
(二)人“主宰”了自然
第三幅畫“延河夕照”和第四幅畫面“石洞雨景”著重揭示了人的主觀能動精神。在這里,“人”是大自然的主人。人們用一種沖破束縛、追求精神解放的熱情洋溢在自然萬物間。正如作者所說:“自然是偉大的,人類是偉大的,然而充滿了崇高精神的人類的活動,乃是偉大中之尤其偉大者!”
“延河夕照”寫的是魯藝學院師生參加生產勞動歸來的“風景”。對這一景色的描繪,作者十分講究色彩的搭配。夕陽將“它的余輝幻成了滿天的彩霞”,給整幅畫面涂上了一層暖色,烘染出詩一般美的意境。在滿天彩霞映照之下的是“干坼的黃土”,“雪白”的河水泡沫,還有那“金黃的小米飯,翠綠的油菜”,整個畫面呈現出一種明麗而又溫馨的情調。顯然,作者并非只是為寫自然而描繪自然之美,而是為突出人類的活動,他們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快樂地創造著向往中的幸福和諧的生活。你看,“至少有七八種不同的方言。忽然間,他們又用同一的音調,唱起雄壯的歌曲來了。你看,他們“已經將金黃的小米飯,翠綠的油菜,準備齊全”,以此來慰勞“生產”歸來的人們。在這里,大家的目標只有一個,就是為創造一個自由、平等的新社會,開創一種新生活—— 一種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和睦相處的和諧生活而努力。
與前面群體描繪不同的是,石洞雨景,寫的是雨天石洞中一對男女促膝而坐認真學習的“風景”。它從小處落筆來描畫根據地青年在雨天的石洞中互幫互學、和睦相處的生活圖景。“現在是攤開著一本札記簿,頭湊在一處,一同在看”。利用大自然恩賜的石洞,在躲雨間隙,爭分奪秒地學習,這不僅反映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和諧共處的重要,更表現出根據地青年不同于一般城市青年的崇高精神境界。原本這“沉悶的雨天,寂寞的荒山,原始的石洞”的暗淡背景,也因兩個“生命旺盛的人”,“清楚明白生活意義的人”而頓生光輝。
“人類的高貴精神的輻射,填補了自然界的疲乏,增添了景色,形式的和內容的”。我們不得不贊嘆:這是一群具有怎樣崇高精神的人!他們又在以怎樣的激情和魄力在主宰著強大的自然!
(三)人“創造”了自然
茅盾先生說:“人創造了第二自然”。這個“第二自然”我認為可以理解成物質對精神的反作用,是人類所獨有的,是用崇高的精神堅定的意志,來超越自然創造高層次的社會生活內涵。
第六幅畫“北國晨號”則是在更深意義上揭示了“人定勝天”、“人乃萬物主宰”的豪邁與霸氣。這幅畫面的主角是兩個晨風里嚴肅,堅決,勇敢的士兵,“霞光射住他,只覺得他的額角異常發亮”,“離他不遠有一位荷槍的戰士,面向東方,嚴肅地站在那里,猶如雕像一般”,“在粉紅色的霞光中,顯現出嚴肅和剛毅”。“晨風吹著喇叭的紅綢子,只這是動的,戰士槍尖的刺刀閃著寒光,在粉紅的霞色中,只這是剛性的。”動靜和色彩的調配,使粉色的霞光與喇叭的金黃色、綢子的大紅色、軍裝的土黃色及刺刀的寒光相交融,柔性的與剛性相融合,構成了表現抗日戰士嚴肅、堅決、勇敢和高度警覺形象的畫面,從而表達了作者對抗日戰士保衛新社會、新生活的堅決、勇敢、高度警覺的贊美之情。這雄偉的英姿和聲聲號角已經完全超越了霞光霧靄的輻照而成為人類勇毅魄力的象征。小小兩個士兵僅僅是我們偉大民族的一個縮影,而“偉大中之最偉大者”正是那些“充滿了無限的創造精神的人類”,這才是本文想要最終揭示的吧。
《風景談》里風景多多,讓人贊嘆自然偉大的同時,倍感人類精神之更偉大。震撼之余,需慢慢觀賞,細細品味。
參考文獻:
[1]蘇珊·朗格.情感與形式[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8.
[2]胡經文.西方文藝理論教程:上[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責任編輯 郭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