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網絡傳播正在悄然改變學術信息交流方式、傳播方式和閱讀方式,直接影響了作為知識傳播的傳統期刊。最近幾年,學術界、出版界、信息傳播界各界對OA的研究也如火如荼。OA期刊是OA出版的兩大實現途徑之一,通過對OA出版概念的闡述,分別介紹了國際上有名的OA網站及中國目前OA期刊資源的現狀,指出了這種新的出版模式面臨著版權歸屬、經費、刊物質量等問題。
關鍵詞:開放存取;OA期刊;OA網站;學術交流;期刊質量
中圖分類號:G25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36-0219-02
網絡技術的日趨進步,不斷推動著學術環境的變革。傳統的學術交流體系模式已經不能完全達到新的學術環境下科研活動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知識的交流與共享。20世紀90年代,國際科技界、學術界、出版界、信息傳播界為推動科研成果充分利用互聯網進行自由傳播,OA運動便開始興起。
一、OA出版的概念
開放存取(OpenAccess,OA)出版是網絡時代的必然產物,是一種基于網絡的電子期刊出版方式,旨在促進學術交流,實現科研成果的廣泛共享[1]。OA有四個主要特點:一是信息的數字化,二是付費發表、免費閱讀,三是在線出版和傳播,四是給使用者最大的使用權限,即允許任何用戶閱讀、下載、復制、傳播或者鏈接全文等。OA 出版主要有開放存取期刊(OAJ)和開放存取倉儲(Open Repositories and Archives)兩種實現模式,前者是基于 OA 出版模式的期刊,既有新創辦的電子版期刊,也有由傳統期刊轉變而來的,例如牛津雜志Nucleic Acids Research(NAR)2005 年 1 月起轉換成完全的OA出版模式,作為被ISI評為生物學、生物化學領域十年來“最熱門”的雜志之一,是第一家從訂購模式完全轉換到 OA 模式的著名雜志;后者是研究機構或作者本人將未曾發表或已經在傳統期刊中發表過的論文作為開放式的電子檔案儲存。2008年 10 月 14 日被確定為世界第一個“開放存取日”。開放存取作為一種新的學術交流理念正在被越來越多的國內外學術機構、圖書館和科研人員所青睞。
二、OA期刊的現狀
(一)OA期刊的主要來源
近幾年來,OA 呈現出蓬勃生機,優秀的 OA期刊和OA網站資源不斷涌現。在Internet上,可以檢索到的OA網站有數百個之多,不僅有個人的自建網站,也有圖書館、大學、學術團體建立的網站,如美國的PLoS系列期刊、巴西的SciELO、英國的BMC、印度的OpenJ-Gate、日本的J-STAGE等等,下面主要介紹國際上四個比較有影響力的OA網站。
1.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nals(DOAJ),它是由瑞典隆德大學圖書館主辦、OSI和SPARC協辦整理的一份開放期刊目錄,內容涵蓋了生物、經濟、物理、天文、電子、農業、地質、軍事、能源、環境科學、自動化、計算機、人文與社會科學等領域。2003年成立之初只有350種期刊,截至2010年9月,DOAJ網站統計有來自109個國家5 437種OA期刊,446 182篇OA文章。2010年排名前五位的分別是美國、巴西、英國、西班牙、印度,收錄的OA期刊總數分別為1 129、490、427、315、242種,中國在DOAJ排名四十五位(見表1),收錄的期刊總數為16種,如《中西醫結合學報》、《生態學報》、《生物多樣性》。《中華醫學雜志》于2004加入DOAJ,是中國最早加入DOAJ的OA期刊,而2008年有10種中文期刊加入,一般都提供中英文兩個OA版本,均為學術性、研究型的同行評審期刊論文[2]。從表1可以看出,中國的OA期刊的發展遠遠滯后于發達國家,也落后于亞洲其他發展中國家。
表1 DOAJ收錄的各國OA期刊情況
2.《烏利希國際期刊指南》(Ulrich’s Periodicals Directory),是全球權威性的期刊書目數據庫,其網絡版收錄的出版物數量多且更新速度快[3]。截至2006年2月,《烏利希國際期刊指南》網絡版共收率1996中OA期刊,以英文出版的期刊有1 648種,占82.6%,中文出版的OA期刊有10種,數量排名第十位。
3.High Wire Press,是斯坦福大學的學術出版商,現在是全球最大的能夠聯機提供免費全文學術論文的出版商之一。截至2010年,該網站可免費提供1 396種學報、書籍、參考書及其他學術性出版物,主要包括物理、生物、醫學和社會學領域的核心期刊,被稱為全球最大的免費全文學術論文數據庫[4]。
4.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PLoS),是一家由科學家和醫生組成的致力于為全球科技人員和醫學人員服務的非盈利機構。2000年10月,PLoS由生物醫學科學家Harold E.Varmus、Patrick O.Brown和Michael B.Eisen創立。2003年,PLoS期刊直接在網上可以看到,免費使用,之后再發布或使用也沒有任何限制,只要按創作共享注明出處授權條款的要求注明作者和來源即可[5]。
(二)國內OA期刊的現狀
目前,中國OA期刊已具有一定規模,據統計,截至2007年OA期刊已達到143種[6]。有一定影響力的開放存取系統如中國預印本服務系統、奇跡文庫和一站式OA資源檢索平臺等已經顯示了在傳播功能、質量、速度等方面的優越性,但與其他發達國家如美國、英國、日本相比,中國的OA期刊事業發展還處于低水平階段。
為了推廣開放存取,許多國家和相關組織機構都實施了強制性措施。2007年12月美國布什總統簽署預算案,通過了NIH提出的制定強制性開放獲取政策的要求。NIH是全世界最大的綜合類科研資助機構,資助的論文每年達65 000余篇[7]。發展中國家也相應采取了措施積極推動OA事業的發展,如巴西的OSTEC、印度的INSA等科研機構通過簽署BOAI等國際協議,免費使用其他成員國的開放存取資源[8]。2004年,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陳宜瑜分別代表各自機構簽署了《關于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開放使用的柏林宣言》(Berlin Declaration on Open Access to Knowledge in the Sciences and Humantities),承諾到2020 年,80 %以上的公益性、基礎性科研數據資源,將通過因特網面向全社會共享[9]。
目前國內絕大多數期刊加入了CNKI、維普數據庫、萬方數據庫等三大中文數據庫,但其收錄的期刊電子版往往滯后紙質版2個月左右[10],嚴重影響了信息的快速流暢傳播。現在很多科技期刊都擁有自己的網站,通過網站不僅可以實現刊物內容的網絡化,同時還可以實現期刊形式的網絡化,但國內的期刊社基本沒有充分利用好這個媒體平臺。筆者認為,這些有自建網站的科技期刊可以通過設立論文網絡預覽版,即作者提交的論文,經責編或者編輯部主任審核,主編初步認可,再經作者同意,取得作者的網絡信息傳播權等,將初審合格的論文發表在網絡預覽版,搶占“首發權”先機,讀者通過點擊期刊網站可以免費閱讀文章,不僅使作者的研究成果快速傳播還能擴大網站的知名度,提高期刊的影響力,也是某種意義上的開放存取。當然,由于各個期刊社在人力、財力、物力等各方面情況的不同,導致在實際操作過程中OA成為空中樓閣。中國多數的學術期刊沒有廣告收入,靠收取一定的版面費和發行紙質版期刊來“補貼家用”,因此不愿意將期刊全文OA化,一般只是采取將文章的目錄、摘要、關鍵詞等基本信息上載到網頁,或者只是將過刊上載到網站。
三、結語
目前,國內的OA出版已經取得了一些成績,但還面臨者諸多挑戰。首先是缺少國家政策支持和專業的機構進行指導,其次,由于網絡技術問題、版權問題、三方(讀者、作者、出版者)利益平衡、刊物質量等問題未能得到很好地解決,也使得該出版模式進程受阻。因此,只有國家、科研機構、數據集成出版商、期刊社、作者等各方達成共識,加快實施中國科技期刊的全面OA出版,才能更好地促進學術交流,實現科技成果的廣泛共享。
參考文獻:
[1]周琴.網站期刊整理淺析[J].科技情報開放與經濟,2010,(16):24-25.
[2]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nals:Journals by country statistics [EB/OL].http://www.doaj.org/doaj?func=loadTempltempl=about,2010-09-28.
[3]Ulrich’s Periodicals Directory: Serials analysis system[EB/OL].http://www.ulrichsweb.com.cn/ulrichsweb/default.asp?navPage=4,2010-09-20.
[4]Ulrich’s Periodicals Directory:Browse alphabetically.[EB/OL].http://highwire.stanford.edu/,2010-09-20.
[5]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 About PloS.[EB/OL].http://www.plos.org/about/index.php,2010-09-20.
[6]程維紅,任勝利.中國科技期刊開放存取出版現狀[J].編輯學報,2007,(3):196-198.
[7]趙莉莉.國內兩大開放存取系統的對比研究——奇跡文庫和中國預印本服務系統[J].現代情報,2007,(9):48-50.
[8]胡德華,尹加幫,陶雯.發展中國家的開放存取期刊研究[J].情報雜志,2007,(2):140-142.
[9]欒嘉,冷懷明.OA對國內期刊辦刊質量的影響[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248-250.
[10]孫希波.開放存取對學術交流系統的影響[J].現代情報,2009,(10):29-30.
[責任編輯 吳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