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馬克吐溫在《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中的主人公哈克,是一個未受世俗道德觀、名利觀污染,天性純真,熱愛自由,關注自我感受的14歲少年,在他的身上體現了人性中最接近自然、最真實、最自我、最無私無畏的特質。通過他的種種歷險,作者將他的天真人性與成人世界中虛偽、復雜、愚昧、狡詐、自私、殘忍的人性相映照,達到了強烈的對比和批判效果。
關鍵詞:馬克吐溫;哈克貝利費恩;人性;批判
中圖分類號:I106.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36-0266-02
馬克吐溫被譽為“真正的美國文學之父”、“獨一無二、無與倫比的,我們文學界的林肯”。 海明威說:“一切現代美國文學都來自一本馬克吐溫的的著作《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這是我們所有書中最好的……在它之前或之后都不曾有過和它媲美的作品。”在《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中,馬克吐溫以14歲的少年哈克為主人公,通過他的種種冒險經歷展示了當時美國的各種社會現象,如種族壓迫、腐朽的宗教、虛偽庸俗的社會風氣、拜金主義盛行、江湖騙子猖獗和殺人強盜橫行等,透過孩子那純潔無邪的視角和未被成人世界污染的天性,馬克吐溫無情揭露和深刻鞭撻了資本主義工業擴張過程中產生的各種社會問題,以及成人世界被名利所扭曲的丑惡人性。“基于人性”成為馬克吐溫在這部作品中一個標志性的批判特征。馬克吐溫筆下的少年哈克形象,具有不諳世故名利、天真爛漫、充滿好奇、健康活潑、聰明機智、勇敢樂觀的真性情,他一方面以堅決的反抗抵御著成人世界消極的教化和浸染,一方面卻深諳成人心理,在與成人的交往中游刃有余。馬克吐溫在哈克的形象上傾注了自己對個性自由解放、人與人之間平等與友愛的孜孜不倦的追求,對善良美好人性的推崇,以及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境界的熱愛。這種天然純真的人性與成人世界中虛偽、復雜、愚昧、狡詐、自私、殘忍的負面人性形成了強烈反差,達到了異常強烈的批判效果。
一、以平等友愛的人性來批判罪惡的奴隸制
在書中,偽裝死亡而逃走的哈克巧遇幾乎同時與他逃走的黑奴吉姆,兩人從此結伴而行。在之后的一場場歷險中,他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白天也好,夜晚也好,有時在月光底下,有時在暴風雨中,我們一起漂流,聊天,唱歌,歡笑。”馬克吐溫筆下的黑奴吉姆,是一個溫柔無私,善良忠厚的人。他非常愛他的老婆和孩子,最大的理想就是一家人能團聚。他對哈克非常照顧,“凡是他能想到的對我好的事兒,他都做了,我想到他為人有多好”,其道德水平甚至比那些自詡君子的上等白人還要高。而在哈克出生的蓄奴制的南方,認為白人天生是主人,黑人天生是奴隸,黑人的命運可以由白人任意支配的傳統觀念根深蒂固,甚至已潛移默化為社會公認的“良心”,這種“扭曲的良心”時不時地要掀起哈克“包庇黑奴”的罪惡感,使他在社會道德與宗教報應論的譴責中備受煎熬。哈克曾兩次下決心要去告發吉姆,但在關鍵時刻,根植于他心靈深處的友愛之情喚醒了他“真正的良心”,哈克放棄了做“一個男子漢”的“膽量”,甚至甘愿接受“下地獄”的報應,告訴自己“干壞事是我的本性”,從而徹徹底底地與非人道的罪惡的奴隸制決裂。這種呼喚平等友愛的真實人性為哈克罩上了圣潔的光輝,非常令人感動。它超越了階級和種族的藩籬,擺脫了道德與宗教的束縛,沒有功利,沒有私欲,向往的是人與人之間純潔無私的愛,使人世間一切的剝削、壓迫和不平等都難以自圓其說。
二、以求真求善的人性來批判世人虛偽丑惡的名利觀
在第17章中,哈克誤闖入葛倫裘福德上校家并得到了這一家人的好意收留。一開始哈克認為,“葛倫裘福德上校是個上等人……他的一家人也是。”但在后來,哈克親歷并聽說了葛倫裘福德家族和謝柏遜家族之間血腥的世仇殺戮,更令他覺得“頂頂難受”的是這兩個家族的人還荷槍實彈地去聽教堂步道——“全是什么兄弟情誼以及這一類乏味的貨色”,人們居然還津津樂道地談“樂善好施啦,上帝普救眾生啦”,對所謂宗教美德的追求是那么虛偽,因為它掩藏了背后殘忍愚昧的互相殺戮,令人厭惡。哈克發現,“大多數人只有在非上教堂不可的時候才去教堂”,而在教堂“夏天豬就愛躺在木頭拼成的地板上,因為那兒涼快”,他認為作為動物的豬反倒活得更單純真實些。在哈克眼里,那些被視為“上等人”的封建貴族,竭盡全力去維護的所謂家族的榮譽和尊嚴和個人關于英勇的名聲,卻源自于那誰也記不起因何而生的世仇,建立在對生命的漠視和摧殘上,令人困惑,令人發指!他只是從一個孩子的本能的視角和感覺來觀察這一成人世界的現象,——世仇家族的青年男女相愛私奔,本是一樁美事,卻成了加劇兩家人仇恨并最終毀滅了兩家人的導火索。這是何等愚昧、何等可悲的封建殘余啊!“從世仇里脫了身,我十分高興”,“別的地方都窄小憋氣,木排卻不是這樣。”
哈克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救了“國王”和“公爵”,后來才發現他們是兩個利欲熏心、損人利己的大騙子。他們為掩飾自己狼狽的境遇,竟然恬不知恥地謊稱自己是法國王太子和公爵;“國王”到小鎮上發表演講,偽裝自己是改邪歸正的海盜,騙取好心人的財物;他們打出虛假廣告騙人們去看他們糟糕的戲劇表演;當他們冒充死去的彼得的弟弟并預謀騙光其留給侄女的遺產時,裝模作樣地大哭、禱告,感恩,哈克覺得他“眼淚像撒尿一般地流”,“說得令人作嘔”,感到“這么叫人惡心的事,我真沒見過”。哈克是一個內心未受到金錢的一丁點污染的人:為避免他那貪婪的酒鬼父親占有他唯一的財產,他把這六千多元金幣都無償地給了撒切爾法官;他雖然有時撒謊,但那是為了保護自己和吉姆,客觀上并未傷害任何人。因為他有一顆不貪慕名利的純潔的心,所以容易看透成人世界追名逐利的種種劣行,也特別珍視人世間的真情。 最終,“國王”和“公爵” 不擇手段、虛偽奸詐的丑惡人性終于令哈克忍無可忍,他向彼得的侄女——美麗、善良而有膽識的曼麗吉恩揭露了這場騙局,并開始積極地與這兩個騙子作斗爭。
三、以熱愛自然的人性來批判19世紀中葉美國野蠻殘酷、愚昧空虛的社會生活
在這部小說里,馬克吐溫描繪了一幅19世紀中葉美國的社會生活畫卷:哈克的父親整日酗酒滋事;強盜們在沉船上謀財害命;波格斯被殘殺;道貌岸然的撒切爾法官把哈克無償給他的錢偽飾成子虛烏有的“照顧費”;南方小鎮上的人們無所事事,生活無聊空虛;看見金幣,“人人像餓肚漢似的望著它們,嘖著嘴。”成人世界中被宗教、酒癮、無知和拜金觀扭曲變形的人性是那么復雜、殘忍和愚昧,令哈克深惡痛絕,他更愿意去追逐廣袤無為的自然野趣。哈克選擇與黑人吉姆在大自然的懷抱中無拘無束地生活和成長:他們在暴風雨前后有經驗地準備和悠閑地劃游;在夜霧茫茫失散時焦急地劃船尋找彼此;在河床沙層上“看天色一點點亮起來”; 在星空下討論星星的來歷。遠離了人與人之間的爾虞我詐和殘酷爭斗,這種與世無爭,無欲無求的生活狀態是那么淳樸和美好,這樣的生活體驗使得他們能充分張揚真實美好的人性,回歸自然,從而回歸生命單純、快樂和摯情的本色,獲得了人與自然和諧依存的最高境界的心靈體驗。
四、以自由解放的人性來批判傳統的青少年教育
在書中,好心的陶格拉斯寡婦收養了哈克,但她的教育方式卻讓天性自由散漫的哈克感到難以適應。陶格拉斯寡婦認為享有好的物質條件和遵守宗教規矩是天經地義的事,而哈克卻“并不講究吃穿”;“只要想想這寡婦為人處世有多古板,多正經,就能明白一天到晚待在她屋里真是活受罪”。 華珍小姐對哈克嚴格管教,哈克卻覺得“無聊寂寞”,甚至“寂寞到了極點,恨不得死了拉倒”。陶格拉斯寡婦和華珍小姐總試圖用《圣經》里的故事來教育哈克,但那些道德說教、 因果報應和迷信上帝的說法因為不貼近孩子的生活所以很難為哈克所理解和信服。陶格拉斯寡婦把禱告視為“精神禮物”,而哈克“聽來太玄乎了”。對孩子來說,那些他們能看到、聽到、感受到和親身經歷體驗的才會給他們產生最深刻的影響,因此雖然湯姆索亞組織的“強盜幫”只是一場鬧劇,但對哈克來說卻是一場充滿幻想、刺激體驗的游戲。哈克喜歡自己去體驗,在體驗中獲取自己真實的感知。哈克這種追求自由解放的人性與抽象拘束的帶有成人意志的教育方式不斷摩擦,表明傳統的青少年教育在教育理念和方法上是存在缺陷的;青少年教育應該尊重教育對象的人格特征,尋找和創造適合與他們溝通和交流的切入點,用生動活潑而不是呆板教條的教育手段來傳達教育內容,也許更容易讓孩子接受,甚至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而且當時對青少年的教育普遍帶有強烈的宗教色彩,已經跟不上時代的發展,因此受到作者的批判與否定。
馬克吐溫對美國現實的評判并不是空洞的說教,而是帶著超脫塵世的淡定和從容,帶著熱愛生命的激情,帶著嬉笑怒罵的犀利,帶著對人性的關注和研究來進行的。《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的主人公哈克其實代表了作者的立場和態度,——以一個沒有任何社會地位、財富,不被成人關注,卻擁有豐富內心世界的14歲農村少年的視角,一顆單純得猶如一張白紙的心靈來觀察和經歷這形形色色、千奇百怪的大千世界,反而看得格外透徹,體會得格外深刻!
參考文獻:
[1]Mark Twain.The Adventure of Huckleberry Finn[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5.
[2]成時.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9.
[3]張克福.論馬克·吐溫的文學成就[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0,(9):84-85.
[4]易樂湘.馬克·吐溫青少年題材小說的多主題透視[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博士論文.
[責任編輯 郭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