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非常時期列寧思想體系中的常態性\\合理性內容*

2010-12-31 00:00:00
江漢論壇 2010年9期

摘要:蘇俄非常時期,列寧思想體系中的常態性、合理性內容包括多個方面:一是利用“文化遺產”的思想,即利用舊社會過來的科技專家的思想,利用舊社會遺留下的管理機構如合作社的思想,學習和借鑒德國的國家資本主義的思想;二是實行適度“妥協”的思想,即簽訂布列斯特和約而向德帝國主義妥協的思想,實行“土地社會化”而向社會革命黨妥協的思想,為了鞏固工農聯盟而向中農妥協的思想。

關鍵詞:非常時期;列寧思想;常態性;合理性

中圖分類號:A8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854X(2010)09-0036-06

1918—1920年間,蘇俄經歷了十月革命勝利初期即建立和鞏固政權的時期,以及國內戰爭時期。在這個歷史時期,列寧和布爾什維克黨迫于嚴峻的國際國內形勢,大力推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即一系列帶有強制性的經濟政治政策。由此,這個時期被稱為“非常時期”。非常時期的政策保證了軍民的糧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的供應,對于擊敗外國武裝干涉和國內白衛軍發揮了巨大作用,但它給整個社會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所以,學界對于這個時期列寧的思想多有批評。本文無意于否定學界對這一時期列寧思想的某些方面所作的批評,而只是力圖發現和闡述這一時期列寧思想體系中的常態性、合理性內容,因為這是學界不曾關注和重視的。

一、利用“文化遺產”的思想

1918年春,蘇俄開始了整頓社會秩序和生產秩序的工作。為擺脫帝國主義國家的包圍,它必須迅速恢復生產,增強國力,防止帝國主義國家發動侵略戰爭。為抵御國內戰爭,前線需要大量的戰爭物資。這一切使得恢復生產和發展生產成為十分重要的、緊迫的任務。可是,蘇俄工人和農民自身文化素質不高,既不能有效地參與對國家經濟工作的管理,也不能利用新技術和新機器進行生產。鑒于此,列寧提出,無產階級必須利用舊社會的“文化遺產”。

(一)利用舊社會過來的專家,加強生產的組織和管理。當建立政權和鞏固政權的工作告一段落,列寧果斷地提出必須轉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將管理國家和發展生產的任務提到首要地位。落實和完成這一任務,關鍵是整頓社會秩序和生產秩序,加強生產的組織和管理,提高勞動生產率。這就必須利用舊社會過來的專家。列寧在《蘇維埃政權的當前任務》中提出:“當社會主義的組織工作提到日程上時,為了解決社會主義的實際任務,我們就必須吸收大批的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特別是那些曾經從事過資本主義的最大生產的實際組織工作,首先是組織過辛迪加、卡特爾和托拉斯的人來協助蘇維埃政權,這是毫不奇怪的。”①在他看來,恢復和發展生產,僅依靠廣勞動群眾的熱情和積極性是不夠的,需要將勞動群眾的熱情、積極性和首創精神同舊專家的全部經驗和知識結合起來。為此,他還說:“沒有各種學術、技術和實際工作領域的專家的指導,向社會主義過渡是不可能的,因為社會主義要求廣大群眾自覺地在資本主義已經達到的基礎上向高于資本主義的勞動生產率邁進。”②那么,通過什么措施才能達到利用舊專家的目的呢?列寧認為,有效的辦法是付給舊專家高額的報酬。他說:“現在我們不得不采用舊的資產階級的方式,同意對資產階級最大的專家的‘服務’付給高額報酬。”③針對當時無產階級隊伍中有人提出的異議,列寧耐心地做思想工作。他說,假設蘇俄需要1000名各類學術、技術和實際工作領域的一流的學者和專家指導工作,假設應當付給這些人每年每人25000盧布,假設這個總數(2500萬盧布)增加1倍或者甚至增加3倍,試問,為了按照最新的科學技術改組國民勞動,蘇維埃共和國每年花費5000萬或1億盧布,能不能說花費過多或者花費不當呢?當然不能!絕大多數工人、農民會贊成花這筆錢,因為他們從實際生活中認識到,我們的落后使我們不能不損失數十億盧布。

在國內戰爭中,國家需要征收糧食和其他生活資料,并對其進行正確的、合理的分配,使前線紅軍戰士和城市人口得到基本生活保障。要做好這方面的工作,必須吸收大量的舊專家進入政府有關機構,使其參與管理,發揮他們的作用。1918年12月,列寧在全俄國民經濟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中提出:“資本主義給我們留下了一大筆遺產,給我們留下了一大批專家,我們一定要利用他們,廣泛地大量地利用他們,把他們全都用起來。”④他說,蘇俄事業的發展需要一大批專家,雖然能夠從共產黨的隊伍中找到這樣的人,但是數量太少,現時培養也來不及,吸收舊的專家參與工作是一個好辦法。列寧強調說:“是我們拋棄過去的偏見、號召我們所需要的一切專家參加我們工作的時候了。我們的一切集體管理機構,我們所有身為共產黨員的工作者,都必須了解這一點。只有采取這種態度,我們的勝利才有保證。”⑤在列寧看來,無產階級之所以能夠利用舊社會過來的專家,是因為這些專家不同于剝削階級,盡管他們的思想上不免帶有舊制度的烙印,但他們與無產階級沒有根本的利益沖突,只要采取適合的政策,就能夠團結他們,發揮他們在生產管理上的作用。

(二)利用舊合作社,開展供應糧食的工作。十月革命前,俄國城鄉就已經存在著合作社。它主要作用于商品交換和消費領域,如社員在合作社購買日常生活日用品。革命前的合作社,雖然參加者主要是工人和農民,但是領導者和管理者卻是資產者以及資產階級的管理人員,因此列寧稱其為“資產階級合作社”。十月革命勝利初期,蘇維埃政權曾準備對這些合作社實行國有化改革,但國內戰爭爆發,合作社國有化進程停止。這時列寧對合作社作用的認識有所改變,主張利用舊合作社開展供應糧食的工作。1918年11月,他在莫斯科中央工人合作社代表會議上的講話中說:“城市無產階級非常明白,在遭到帝國主義戰爭破壞的情況下,必須調整供應機構,因此它首先利用了規模巨大的資本主義機構。”“我們應該記住這一點。合作社是一筆極大的文化遺產,必須加以珍視和利用。”⑥這里,他既肯定了前一階段蘇俄利用舊合作社的做法,又強調以后仍需要這樣做。同時列寧看到,在舊合作社的工作者中,有一些以合作社作掩護,從事破壞蘇維埃政權的活動,但這不是普遍的現象。為此,他說:“是的,我們有這方面的材料。不過遠不是到處都如此,只要合作社愿意,我們總是吸收它們來同我們一道工作的。”⑦

1919年1月,列寧在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莫斯科蘇維埃和全俄工會代表大會聯席會議上的講話中說:合作社的上層中確有許多非無產階級分子,這些人有投靠資產階級的可能,有必要對其保持警惕,或者在必要時需要對其進行斗爭,“但同時要保存機構,保存合作社機構(這也是資本主義的遺產),即在千百萬人中間進行分配的機構,因為沒有這種機構,就談不上稍微順利地建設社會主義。”⑧列寧還向會議代表鄭重提出:“如果你們輕視整個合作社機構,滿不在乎地甚至傲慢地把它拋到一邊,說我們要另起爐灶,用不著搞合作社,這種工作只有共產黨員才干得了,——如果這樣,那就是一個極大的錯誤,我們的事業就有遭到覆滅的危險。”⑨他提出:“必須利用現成的機構,因為不利用資本主義的遺產,就不能把社會主義建立起來。必須利用資本主義為反對我們而創造的一切文化珍品。社會主義的困難就在于它要用外人所創造的材料來建立,可是又只有這樣才能建立社會主義,這一點我們在理論上都懂得,經過這一年,我們更從實踐中看到:只有利用資本主義為反對我們而創造的材料,才能建立社會主義;我們應當利用這一切來建立社會主義,鞏固社會主義。”⑩這些論述最深刻地表達了列寧關于利用舊社會遺產的思想。

列寧提出,要達到利用舊合作社的目的,必須善于同合作社的工作者妥協。1917年12月底,糧食人民委員部根據列寧起草的《關于消費公社的法令草案》,草擬了一個詳細的法令草案,并于1918年1月在有關報刊上公布。由于該法令草案涉及蘇維埃政權與合作社的關系,而且這些內容不被合作社工作者所接受,所以遭到合作社工作者的激烈反對,他們堅持合作社完全獨立,不受蘇維埃政權的領導。蘇維埃政府為了利用合作社開展分配糧食的工作,不得不對他們作出一些讓步。1918年3—4月間,最高國民經濟委員會、合作社和糧食機構三方的代表進行談判,制定了新的法令草案,并由中央執行委員會批準。在以后的實踐中,列寧肯定了這個法令草案,肯定了蘇維埃政府對合作社工作者進行妥協的行為。他在《蘇維埃政權的當前任務》中提出:“這個法令是同資產階級合作社以及仍然持資產階級觀點的工人合作社達成的一種協議。說它是協議或妥協,是因為第一,上述這些組織的代表不僅參加了法令的討論,而且實際上還取得了表決權,法令中有一部分條文因受到這些組織的堅決反對而刪掉了。”{11}1918年11月,列寧在有關會議上的講話中說:在三方代表會議上,就利用合作社的問題通過協商達成了一致,這次會議是一次通過了由占代表少數的合作社工作者提出決定的會議。“人民委員會這樣做,是因為它認為必須利用合作社工作者的經驗和知識以及他們的機構。”{12}在這些地方,列寧明確地表達了對合作社工作者作妥協并利用舊合作社的思想。

(三)學習德國的國家資本主義,發展大生產。資本主義國家的國家資本主義也稱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產生于19世紀的最后30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受戰爭形勢所迫,資本主義國家加強了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實行了生產和分配的國家調節,加強了國家資本主義或者說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早在準備十月革命的過程中,列寧就開始對“國家資本主義”的問題進行思考,如他在《大難臨頭,出路何在?》中提出,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是社會主義的最充分的物質準備,是社會主義的前階,革命民主國家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必然是走向社會主義的一個步驟。十月武裝起義勝利后,他主張在資本主義企業實施“計算和監督”的措施,即主張由工人組織或國家機構對資本主義企業的生產和分配過程進行監督,對有關賬目進行計算。在列寧的思想中,“計算和監督”的措施,是蘇俄實行國家資本主義的嘗試。

在1918年春轉變工作重心的過程中,列寧提出了“國家資本主義是我們的救星”的思想和向德國學習國家資本主義的思想。當時的蘇俄,小私有者占勞動人口的大多數,小生產在國民經濟體系中占很大的比重。相對于這種狀況而言,表現為社會化大生產的國家資本主義是一種歷史的進步。正因此,列寧主張蘇俄實施國家資本主義。然而,小私有者從他們的經濟利益和生活習慣出發,反對蘇維埃政府的國家資本主義政策。黨內某些同志持“左”的思想傾向,要求馬上實現社會主義制度,也對這種政策持否定態度,散布了許多消極的言論。為此,列寧在這年4月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會議上的報告中將國家資本主義同小生產相比較,深刻地指出:“我說國家資本主義將會是我們的救星;如果我們俄國有了國家資本主義,那么過渡到完全的社會主義就會容易,就會有把握,因為國家資本主義是集中的,有計算和監督的,社會化的,而我們正好缺少這些,小資產階級的懈怠懶惰的自發勢力正在威脅我們,這種自發勢力主要是由俄國的歷史和經濟造成的,它恰恰不讓我們采取這個能決定社會主義勝利的步驟。”{13}這就是說,由國家政權干預的、社會化大生產的國家資本主義大大地優于小生產,只有通過它才能發展蘇俄,改變蘇俄落后的面貌。

由此出發,他在《論“左派”幼稚性和小資產階級性》一文中說:“為了把問題說得更清楚,我們首先來舉一個最具體的國家資本主義的例子。大家都知道,這個例子就是德國。那里有達到‘最新成就’的現代大資本主義技術和服從于容克資產階級帝國主義的有計劃的組織。”{14}在這里,他指明了德國國家資本主義的兩個特點:一是德國有先進的科學技術,并且將它成功地運用于生產過程中;二是德國有管理經濟的政府機構和組織,盡管它服從于統治階級的利益,但它能夠干預和指導經濟,使社會生產有一定的計劃性。列寧高度地肯定和評價德國國家資本主義的這兩個特點,說:“沒有建筑在現代科學最新成就基礎上的大資本主義技術,沒有一個使千百萬人在產品的生產和分配中嚴格遵守統一標準的有計劃的國家組織,社會主義就無從設想。”{15}他還表示,如果德國在短時期內不爆發革命,蘇俄必須學習德國人的國家資本主義。

上述列寧的思想,即利用舊社會“文化遺產”的思想,包括利用舊社會過來的科技專家的思想,利用舊社會遺留下的管理機構如合作社的思想,學習和借鑒德國的國家資本主義的思想,產生于十月革命勝利初期和國內戰爭時期,即產生于非常時期。可是,一般說來,只有在和平的條件下,在正常的社會主義建設的環境中,人們才會冷靜地思考建設社會主義的途徑,冷靜地思考掌握政權的無產階級同舊社會過來的科技專家的關系、新國家機關同舊社會遺留下來的機構和組織的關系、新管理制度與資本主義管理方式的關系,從而提出常態性、合理性的思想。上述列寧的思想產生于非常時期,但是它具有常態性和合理性的特點,所以說它是非常時期的常態性、合理性思想。

二、實行適度“妥協”的思想

“妥協”,是指沖突雙方在互相讓步的過程中達成一種協議的局面,實質上就是指以讓步的方式避免沖突或爭執。毋庸置疑,社會主義革命不懈追求的目標是消滅階級、建立不再有土地私有制和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制度。許多革命者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提出堅決“不作任何妥協”。1847年,恩格斯在反駁33個布朗基派戰士的宣言——“我們所以是共產主義者,是因為我們要達到自己的目的,不在中間站停留,不作妥協,因為妥協只會推遲勝利到來的日子,延長奴隸制的時期”——時就指出過:“把自己的急躁當做理論上的論據,這是何等天真幼稚!”{16}意思是說,要避免急躁,就必須在適當的時候學會“妥協”。列寧以馬克思主義為基礎,參考無產階級罷工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實際情況,將“妥協”劃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為客觀條件所迫(罷工者的基金告竭,沒有外界援助,陷于極端饑餓和苦難的境地)而作的妥協,這種妥協絲毫不會削弱實行這種妥協的工人對革命的忠誠和繼續斗爭的決心;另一種是叛徒的妥協,他們貪圖私利,怯懦畏縮,甘愿向資本家討好,屈從于資本家的威脅、利誘、勸說,捧場,卻把原因推給客觀。”{17}顯然,列寧對于前一種情況的“妥協”是贊同和支持的。從革命的發展進程看,他經常將為客觀條件所迫而作的合理的妥協靈活地運用于處理各種問題和制定各種政策的過程中,并且就此闡述了極為豐富的思想。

(一)對德帝國主義妥協,簽訂布列斯特和約。十月革命勝利時,蘇維埃俄國正處于沙皇俄國的對德戰爭中。一方面,舊的軍隊已經在革命的過程中瓦解,新的軍隊尚在建立的過程中,嚴重地缺乏戰斗力,蘇俄無力再戰。另一方面,西方國家都希望通過德俄戰爭,顛覆蘇維埃政權。因此,從鞏固蘇維埃政權的目的出發,蘇俄必須退出帝國主義戰爭。從1917年12月3日起,蘇俄代表同德國代表舉行和平談判。談判中,德國提出極苛刻的、強制性的、對蘇俄屈辱性的要求,如蘇俄必須向德國割讓大片土地,進行數額巨大的賠款。列寧主張接受這些條件,但黨內有的人反對列寧的主張,反對接受德國的條件。1918年2月10日,蘇俄代表違抗列寧的指示,拒不在割地條約上簽字。德國借機派兵向蘇俄發起全面進攻,逼近彼得格勒。在蘇維埃國家處于危急關頭之際,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黨一方面動員紅軍和全國一切力量進行抗戰,另一方面在黨的最高領導層中進行緊張艱苦的說服工作。3月3日,蘇俄代表和德國代表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簽訂了《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約》,即“布列斯特和約”。

在列寧的思想上,簽訂布列斯特和約,意味著蘇俄向德帝國主義妥協。1918年3月中旬,列寧在全俄蘇維埃第四次(非常)代表大會上的講話中提出,蘇俄進入了一個新時期:“這個時期是嚴重失敗的時期,是退卻的時期,我們應該挽救哪怕是一小部分的陣地,我們應該在帝國主義面前退卻,等待整個國際條件發生變化,直到歐洲無產階級力量前來援助我們,這支力量是存在的,而且正在成熟,可是他們不可能像我們這樣容易地對付自己的敵人。”{18}在這里,他肯定俄國革命必須進行退卻,說明他意識到當時革命的路線和方針具有妥協的性質。他舉例說明蘇俄當時的情況,假定有5支軍隊,每支有10萬人,共50萬人,他們包圍了一支擁有20萬人的軍隊。被包圍軍隊的一支友軍本來應去救援,可是它知道,這樣一定會中埋伏,因此只好退卻,“而且它不能不退卻,甚至為了掩護退卻,還必須簽訂難堪的、令人反感的和約,隨便你們怎么罵,和約是非簽不可的。這里不能按決斗者的感情辦事,不能手持長劍,說什么要強迫我締結屈辱的和約,我一定得拼個死活。”{19}蘇俄當時沒有力量同德帝國主義進行戰爭,免不了要退卻,以便贏得時間,讓軍隊和人民得到喘息時機。在此次大會上,他在起草的《關于批準布列斯特和約的決議》中寫道:“鑒于我們沒有軍隊,人民力量因戰爭而消耗殆盡,同時資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不但不支持人民戰勝災難,反而為了階級的私利而利用這些災難,代表大會認為,中央執行委員會和人民委員會決定締結這個極其苛刻的、強制性的、屈辱的和約的做法是正確的。”{20}從他對和約的批判可以看出他意識到簽訂這個和約是一種妥協。

列寧指出,對德帝國主義進行妥協是不可怕的。1807年,法國皇帝拿破侖一世率軍隊擊敗俄國軍隊和普魯士軍隊以后,迫使普魯士簽訂和約,使其承擔了沉重的、屈辱性的義務。但普魯士在以后的發展中站立起來,推翻了拿破侖一世的壓迫。列寧由這個事實說,在歷史上普魯士和德國多次被迫簽訂屈辱性和約,這些和約同當前德國統治者同蘇俄簽訂的和約相比,要厲害十倍。可普魯士人接受了這些“屈辱”的和約,并且通過以后的戰爭贏得了勝利。這證明,迫于一定的歷史條件簽訂“屈辱”的和約并不可怕。他提出:“我們簽訂了蒂爾西特式和約。我們也會取得我們的勝利,獲得我們的解放,正如德國人在1807年簽訂蒂爾西特和約之后,在1813年和1814年便達到了從拿破侖壓迫下解放出來的目的一樣。”{21}

總體來看,1918年初蘇俄處于國內革命斗爭迅速發展的非常形勢下。一般說來,在這種形勢下,往往采取乘勝追擊的路線和方針。可是,此時的列寧卻形成了對德帝國主義妥協的思想。然而,妥協的路線和方針,在革命形勢正常演進過程中也被較多地采用。因此說,上述列寧的思想是非常形勢下的常態性、合理性思想。

(二)對社會革命黨人和農民妥協,實施“土地社會化”,即平分土地的政策。“土地社會化”原則,即主張對農民平分土地的原則,最早由社會革命黨人1906年在其土地綱領中提出。這一原則體現的是俄國小資產階級的利益要求。在社會革命黨人的土地綱領中,一方面要求消滅土地私有制,另一方面又允許對其他生產資料的私人占有,這將不可避免地在農業中孕育和發展新的資本主義勢力。為此,列寧曾一度堅決地反對該綱領,并借“空想”一說對其進行了嚴厲的批判。然而,十月革命勝利后的第二天,在列寧的領導下,全俄工兵代表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就通過了一份包括社會革命黨人要求即他們的《農民的土地問題委托書》在內的《土地法令》。這份委托書中,清晰而明確地表達了社會革命黨關于土地社會化的觀點。隨后,1917年又通過了以土地社會化原則為基礎的決議。1918年1月中下旬,全俄工兵農蘇維埃第三次代表大會和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通過了《土地社會化基本法》,該法令的核心思想即平均分配土地。這標志著土地社會化原則被列寧和布爾什維克采納,并得以正式依法實施,同時這也表現出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在土地問題上同社會革命黨人和農民的妥協。

列寧認為,在土地社會化問題上,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對社會革命黨人和農民作了妥協。從建設社會主義的任務看,必須在農村建立集體使用土地的制度。這說明,把土地平均分配給農民的措施,不是無產階級政黨的理想,不符合建設社會主義的要求。這也說明,列寧在十月革命時期鑒于農民迫切需要得到土地,以非社會主義的途徑處理了農民的利益要求。1918年11月,列寧在《慶祝十月革命一周年》的講話中說,十月革命勝利時,無產階級政黨在土地改革的問題上,以社會革命黨人的“土地問題委托書作為基礎”。還說:“土地改革是從土地社會化開始的,我們親自舉手通過了土地社會化,同時我們又公開指出它不符合我們的觀點,我們知道大多數農民都主張平均使用土地,我們不愿意強迫他們,而等待他們自己放棄這種思想,向前邁進。”{22}這里,列寧強調土地社會化不符合無產階級的觀點,但無產階級政黨還是接受并實施了這種措施,意圖在于說明,在此問題上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對社會革命黨人和農民作了妥協。

列寧提出,無產階級及其政黨之所以要向社會革命黨人和農民作妥協,實施土地社會化,是因為“大多數人的意志”不能違背。在蘇俄,占人口多數的農民長期以來遭受封建制度的剝削,最大的、最迫切的愿望就是能夠擁有自己的土地和勞動工具,為自己生產,不再受人剝削。因此,十月革命之前,社會革命黨人曾試圖借平均分配土地的原則,拉攏廣大農民。雖然二月革命后資產階級臨時政府的統治破滅了農民擁有土地的夢想,但平分土地的要求已深入人心。十月革命勝利時,土地社會化問題再一次被提出,這是廣大農民的愿望和意志,執政黨和政府不能違背這種意志。當時,列寧在中部各省貧苦農民委員會代表會議上說:“我們布爾什維克本來是反對土地社會化法令的。但我們還是簽署了這個法令,因為我們不愿違背大多數農民的意志。對我們來說,大多數人的意志永遠是必須執行的,違背這種意志就等于背叛革命。”{23}在有關會議上,有的人公開發言說,蘇維埃政權的土地法令和相關的委托書是社會革命黨人提出的,怎么可以采用呢?對此,列寧指出:“就讓它這樣吧。誰擬訂的不都是一樣嗎?我們既是民主政府,就不能漠視下層人民群眾的決定,即使我們并不同意。”{24}同一時期,他在全俄海軍第一次代表大會上的講話中說:“全俄工兵代表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通過了土地法令。在這個法令里,布爾什維克完全重申了農民委托書中提出的原則。這表明從社會民主黨人的綱領后退了一步,因為委托書同社會革命黨人的綱領的精神是一致的,然而,這恰恰證明人民政權不愿意把自己的意志強加于人民,而是竭力照顧到人民的意志。”{25}這里,列寧一是指明實行土地社會化符合社會革命黨人的綱領,是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對其所作的妥協,二是指明這樣做的原因是無產階級政黨和蘇維埃政府高度重視人民的意志和愿望,堅定不移地遵守按人民的意志和愿望工作的宗旨。

一般說來,向小資產階級政黨和農民妥協,遵從農民的意志,充分地滿足農民的利益要求,是正常的社會主義建設環境中無產階級政黨必須努力做到的。而上述列寧的思想產生于非常時期,所以說是非常時期的常態性、合理性思想。

(三)對中農妥協,團結中農,鞏固同中農的聯盟。所謂對中農妥協,指無產階級在采取有利于本階級利益的措施時,通過一定的辦法,在一定程度上照顧中農的利益要求,達到團結中農以及同中農聯盟的目的。由于十月革命勝利初期俄共(布)在農村組織建立蘇維埃政權時采取中立中農的政策,以及隨后在農村組建貧苦農民委員會時地方工作人員工作中的失誤,在國內戰爭中急需工農團結戰斗的時候,無產階級政權不能夠得到中農的支持。1918年11月,列寧發現了上述問題,提出了無產階級必須對中農妥協并同中農聯盟的思想。

1918年11月,列寧在文章中寫道:無產階級在農村緊緊依靠貧農,“但中農不是我們的敵人。他們過去動搖,現在動搖,將來還會動搖。爭取動搖者的任務和推翻剝削者、戰勝猖獗的敵人的任務是不一樣的。善于同中農妥協,——同時一分鐘也不放棄對富農的斗爭,完全地緊緊地依靠貧苦農民——這就是當前的任務,因為正是現在,由于上述種種原因,中農必然轉到我們方面來。”{26}同年12月,他在全俄土地局、貧苦農民委員會和公社第一次代表大會上的講話中提出:“對于中農,我們一貫的政策是同他們結成聯盟。中農決不是蘇維埃制度的敵人,決不是無產階級的敵人,決不是社會主義的敵人。”{27}1919年2月,列寧在起草《俄共(布)綱領草案》時,在寫到黨對中農的政策時提出:“黨的任務是把他們(中農——作者注)同富農分開,關心他們的需要,把他們吸引到工人階級方面來,用思想影響的辦法而決不用鎮壓的辦法來克服他們的落后性,在一切觸及他們切身利益的問題上力求同他們妥協,在確定社會主義改造的方式方面向他們讓步。”{28}

為了達到對中農妥協并同他們結成聯盟的目的,列寧要求無產階級及其政黨關注改善中農的生活條件和生產條件。1919年3月,列寧在黨的八大有關報告中說:“只有我們改進和改善了中農生活的經濟條件,中農在共產主義社會里才會站到我們方面來。如果我們明天能夠拿出10萬臺頭等拖拉機,供給汽油,供給駕駛員,……那么中農就會說:‘我贊成康姆尼’(即贊成共產主義)。”{29}當時俄國的農村,除富農擁有大量的糧食并拒絕把糧食賣給國家以外,中農和貧農的境狀非常困難。他們不僅缺乏糧食、衣物等等必要的生活資料,而且缺乏農具、耕畜、種子等等生產資料,難以恢復和發展生產。所以列寧在起草黨的八大有關決議時寫道:“社會主義國家應當大力幫助農民,主要是供給中農城市工業品,特別是改良農具、種子和各種物資,以提高農業經營水平,保證農民的勞動和生活。”{30}

對中農妥協以及同中農聯盟的問題,一般來說,也是在建設社會主義的正常的環境下產生的問題。可是在蘇俄非常時期,列寧形成了這樣的思想,所以說這也是非常時期的常態性、合理性的思想。

注釋:

①②③{11}{13}{14}{15}{18}{19}{20} 《列寧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28、160、161、167、236、279、279、90、98、114頁。

④⑤⑥⑦⑧⑨⑩{12}{22}{23}{26}{27} 《列寧全集》第3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95、394、198、198、406、415-416、416、200、141、174、191、356頁。

{16}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585-586頁。

{17} 《列寧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7-48頁。

{21}{24}{25} 《列寧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37、20、111頁。

{28}{29}{30} 《列寧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14、193、198頁。

作者簡介:俞敏,女,1982年生,湖北武漢人,法學博士,南京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院講師,江蘇南京,210046。

(責任編輯劉龍伏)

*本文系2008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列寧后期重要著作與列寧的理論創新”(項目編號:08CKS001)的階段性成果。

主站蜘蛛池模板: 激情爆乳一区二区| 高清无码一本到东京热| 草逼视频国产| 女人爽到高潮免费视频大全| 伊人精品视频免费在线| 天堂网亚洲综合在线| 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动漫| 久久国产香蕉| 欧美在线综合视频| 国产精品男人的天堂| 国产麻豆精品手机在线观看| 日本午夜影院| 极品国产在线| 亚洲国产欧美国产综合久久 | 九九这里只有精品视频| 日韩色图区| аⅴ资源中文在线天堂| 色噜噜久久| 大学生久久香蕉国产线观看| 精品午夜国产福利观看| 四虎精品黑人视频| 欧美精品成人|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 | 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久| 五月天综合网亚洲综合天堂网| 亚洲高清在线天堂精品| 欧美在线导航| 日本不卡在线| a欧美在线| 农村乱人伦一区二区| 九九热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99国产在线视频| 一级不卡毛片| 欧美啪啪一区| 亚洲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免费亚洲无码视频| 国产精品无码作爱| www.国产福利|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东京热无码人妻| 国产高清无码麻豆精品| 精品99在线观看| 国产美女人喷水在线观看| 亚洲第一页在线观看| 久久综合伊人 六十路| 欧美视频在线观看第一页| 蜜桃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无码成人片在线观看| A级全黄试看30分钟小视频|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蜜芽| 久久免费观看视频| 第一页亚洲| 一区二区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无码AV动漫| 欧美日韩精品在线播放|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久久呦| 亚洲精品国产综合99久久夜夜嗨| 欧美性猛交xxxx乱大交极品| 伊人无码视屏| 国产精品免费电影| 亚洲人成在线精品|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毛片高清一级国语| 一级高清毛片免费a级高清毛片| 91蜜芽尤物福利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 人妻21p大胆| 高清色本在线www| 美女无遮挡免费网站| 992Tv视频国产精品| 日本欧美中文字幕精品亚洲| 亚洲天堂成人在线观看| 日本在线免费网站| 亚洲欧美成人在线视频| 亚洲三级a| 中文字幕久久波多野结衣| 色哟哟精品无码网站在线播放视频| 亚洲国产中文精品va在线播放|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嚕嚕亚洲av|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7超人| 精品国产aⅴ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免费成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