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試圖梳理共和國現有傳統系譜并在此基礎上設計一種社會主義模型。與甘陽的“三統論”不同,本文的“新三統論”包括:古典性傳統、現代性傳統、共和國傳統,文章依次描述了各傳統的觀念系譜、基本精神和硬核并對新三統關系做了辨析。提出了建設德(性)法(權)美(雅)社會主義的構想,其主要任務有古典道德傳統的現代轉換、現代理法傳統的當代新生、共和國傳統的充實與開新。
關鍵詞:社會主義;古典性傳統;現代性傳統;共和國傳統;德性;法權;文化
中圖分類號:D09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854X(2010)09-0071-07
一、“新三統論”: 回顧過去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60年來,中國人民創造了人類發展史上的偉大奇跡。怎樣總結社會主義建設60年和改革開放30年的成就并反思教訓,是一個重大的系統的多學科綜合的理論工程,同時它自身也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元問題。在諸多反思文章中當然內在地包含了對它們的思考。“歷史就像雅努斯:它有兩副面孔。”①“雅努斯”是古羅馬傳說中的門神,有前后兩張面孔。作為一元復始月份的January 來自Janus,象征意味耐人尋味:回顧過去與展望未來。立足當下, 瞻望雅努斯,門神仿佛給了我們啟示:任何總結和反思活動都應該是一尊“Janus”:立足現實,回顧過去又前瞻未來。
立足現實回顧過去,首先意味著理性地認清我們已有一個什么樣的傳統,意味著要從紛繁復雜的當下社會現象中抽象出幾大具體的傳統,把它們作為社會主義文化遺產和寶藏繼承下去。
(一)從傳統幽靈學到傳統系譜學
人創造了傳統,傳統又反過來形塑了人。馬克思很早就發現了傳統幽靈學,他說“人們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 并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自己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繼承下來的條件下創造。一切已死的先輩們的傳統,像夢魘一樣糾纏著活人的頭腦。”②而所謂傳統,不外是歷史上形成的、具有穩定的組織結構和思想要素的、前后相繼的、至今仍然影響著人們的特定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審美情趣、道德風尚等深層文化的社會心理和行為習慣。③從當下社會現象中抽象出幾大具體的傳統,可以看做是一種廣義闡釋活動。這樣一來,答案會因為闡釋者的闡釋題域、視野、立場、方法等等的不同而殊異。在這場浩大的闡釋活動中,首先應該梳理出我們這個社會當下所內含的傳統譜系。闡釋者必然毫無疑問地被要求洞察到現存社會中的傳統格局和社會結構。在這種傳統學闡釋視角的觀照下,只有整體氣質和歷史感才能較好的梳理出現有社會中的傳統格局和結構。
甘陽認為“目前在中國可以看到三種傳統,一個是改革二十八年來形成的傳統,雖然時間很短,但是改革開放以來形成的很多觀念包括很多詞匯基本上都已經深入人心,融入為中國人日常詞匯的一部分,基本上形成了一個傳統。這個傳統基本上是以‘市場’為中心延伸出來的,包括很多為我們今天熟悉的概念例如自由和權利等等。另外一個傳統則是共和國開國以來,毛澤東時代所形成的傳統,這個傳統的主要特點是強調平等,是一個追求平等和正義的傳統。我們今天已經可以看得非常清楚,毛澤東時代的平等傳統從1990年代中后期以來表現得非常強勁,從90年代中期以來就有關于毛澤東時代的很多重新討論,而90年代后期以來這個毛時代的平等傳統更是日益強勁。這在十年以前恐怕不大可能會想到,但今天卻已經無人可以否認,毛澤東時代的平等傳統已經成為當代中國人生活當中的一個強勢傳統。最后,當然就是中國文明數千年形成的文明傳統,即通常所謂的中國傳統文化或儒家傳統,這在中國人日常生活當中的主要表現簡單講就是注重人情鄉情和家庭關系,這在中國現在的許多電視劇特別是家庭生活劇以及講結婚離婚的日常倫理劇中可以看得非常清楚。”④應該說甘陽的這一說法具有較強的整體性、深厚的歷史感和系譜學觀念,發人深思。在重新梳理了“當下中國傳統”的系譜后,我們把他提出的“三種傳統”( 改革30年傳統、共和國傳統、數千年儒家文明傳統)指稱為“舊三統論”,本文則提出了一種“新三統論”。
(二)“新三統論”闡釋
所謂“新三統論”指的是在當代中國社會存在的三種巨型傳統:第一級,華夏文明數千年形成的“古典性傳統”;第二級,近代新學以及“五四”運動近百余年來創造的“現代性傳統”; 第三級,社會主義建設60年所構筑的復合型、多樣性的“共和國傳統”(內在地包含了改革開放30年傳統)。
1.“新三統論”的理論基質
“新三統論”的理論基質具體說來有“三段論”(歷史時間的理論)理論和“大歷史觀”、多學科視野論、復雜異質社會理論、比較史觀。
“三段論”理論是年鑒學派的重要理論。第二代核心人物布羅代爾反對用單一的時間量度衡量歷史,提出了三種時間層次:長時段、中時段、短時段。長時段是以世紀作為基本度量單位,歷史學家可以從該時代的地理環境、氣候、人口的變化、人們的心態和日常生活方式的變化中來觀察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種結構中的變動。他提醒歷史學家:不要僅僅從事短時段的思考,把今天的頭條新聞看成是時代的典型特征,更要注意那些“在沉默中運動著的東西”,因為它“標志著某些在長時間內一直存在的和只是緩慢地衰亡著的特定實在,一些特別長命的結構,已成為世代相傳的穩定因素。”⑤黃仁宇先生的“大歷史觀”,主張從較長的時段來觀察歷史,注重歷史的結構性變動和長期發展趨勢。“大歷史”有似天文學家之望遠鏡,用之觀測其他星球之相對位置才能體會到我們自身運轉之程度與速率。用“大歷史”的望遠鏡來觀察歷史,需要把歷史的基點推后一個時期,只有這樣才能攝入大歷史的輪廓。與歷史的發展過于接近,反而不容易了解它變動的真諦。顯而易見,“新三統論”中的“古典性傳統”、“現代性傳統”、“共和國傳統”分別對應“三段論”的長時段、中時段、短時段。
另外,圖繪當代中國傳統系譜,必然要求運用跨學科視野論、復雜異質社會理論和比較史觀。正如著名經濟學家韋森先生所言:“只有把中國這三十年改革的巨大成就和輝煌歷程置放到中華民族數千年的社會發展史中的市場經濟周期性興衰的歷史長河里,把它還原到人類社會現代化的進程中以及在與其他國家現代化經驗的歷史比較中,方能清楚地認識到我們目前到底站在一個什么樣的歷史發展過程的位置上。”⑥ “而且還須懂得中國的政法傳統、歷史傳統、文化精神、數十年中國計劃經濟實踐所遺留下來的行政慣性運作方式,以及過去革命意識形態的遺產,并且還需要把我們中國人的獨特生活方式、交往形式以及種種習俗和慣例作為自己理論思考以及觀察和判斷中國社會運作及其未來走向的‘支援意識’”。⑦ “新三統論”對當下中國的剖析力圖既有政治—經濟體制的觀察,又有觀念和思想的分析;既有對結構的洞悉,又有對過程的細察。它兼容了三個時段的道德、法權、理性、文化、政治、經濟等領域的傳統系譜。
2.“新三統論”三大傳統的具體內涵
每一大傳統的具體內涵均從其觀念系譜、基本精神和硬核三個方面繪出其總體知識。從邏輯上來講,這三個方面又是層層抽象概括的。
第一,千年之養的“古典性傳統”:德性道統。“古典性傳統”所涵蓋的觀念系譜大致包括天、命、性、心、理、氣、仁、德、圣人、奴役、靈魂、空間、帝國與王朝、專制和暴政、宗法、封建、重農、循環與變異、中庸、君主民本、惡、意志、智慧、天下、禮教、象數。
其基本精神大概包括:剛健有為;和與中;崇德利用;天人協調。“這些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之所在。”⑧
“古典性傳統”的硬核是德性文化,中外很多識家均持此論。張君勵從哲學上準確地指認了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內核在于它全力注重于人生問題的探討,中國所長在心性、倫理;西方所長在邏輯、知識。文化史家馮天瑜認為“如果把西方的文化視為‘智性文化’,那么中國文化則可稱之為‘德性文化’”。⑨斯賓格勒認為可以把道德靈魂當做中國文化的基本象征符號,黑格爾則說:“中國純粹建筑在這一種道德的結合上。國家的特性便是客觀的家庭孝敬。”⑩
把“古典性傳統”的硬核化約為德性文化大概可以歸因于形成古代中國傳統文化的兩個重要基礎:一是小農自然經濟的生產方式;二是家國一體,即由家及國的宗法社會政治結構。在這種基礎上產生的必然是以倫理道德為核心的文化價值系統。這種倫理價值系統的擴充,便上升為中國封建社會政治體制的基礎——家長制。家長制的實質就是用家族倫理的機制來進行政治統治,是一種倫理政治。中國哲學是倫理型的:哲學體系的核心是倫理道德學說,宇宙的本體是倫理道德的形而上實體,哲學的理性是道德化的實踐理性。中國的文學藝術也是以“善”為價值取向的。“文以載道”,美善合一,是中國文化審美性格的特征。即使在科學技術中,倫理道德也是首要的價值取向。中國傳統科技的價值觀是以“正德”,即有利于德性的提升為第一目標,然后才考慮“利用、厚生”的問題。因此,中國文化價值系統的特點是強調真、善、美的統一,而以善為核心。{11}中國宗教文化同樣具有倫理化特征。
從人與自身、人與他人、人與群體的關系三個方面可以概括出這種德性文化的十大傳統美德:仁愛孝悌、謙和好禮、誠信知報、精忠愛國、克己奉公、修己慎獨、見利思義、勤儉廉正、篤實寬厚、勇毅力行。{12}
第二,百年之變的“現代性傳統”:理法社會。19世紀之中后葉,隨著國門的再一次洞開,中華大地上西學思潮洶涌澎湃,社會變革風起云涌。從廣義上看,一部中國近代文化史, 既是一部中華民族的思想啟蒙史,也是一部中西文化的大交融史。西學的新沖擊首先表現在30年間譯著近兩百種,內容側重于外交、世界史、時事政治方面。 從19世紀中葉開始,80年間,近代新文化步步為營,終于深入到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部分。隨著新的生產力、生產關系的植入生長,傳統價值觀念(重義理輕藝事、貴義賤利)、道德倫理意識 (忠孝節義、溫良恭儉讓)開始離析、崩塌。洋務運動打開中國近代生產方式的序幕,初步奠定近代文化的物質基礎;傳播近代科技知識,培養中國第一批近代科技人才;促成社會風氣的轉變;引發了思想、文化領域內的軒然大波,使國人對于中西文化相互關系的認識大大深入一步。而后的戊戌維新、辛亥革命都曾給僵化、陳腐的傳統社會以沖擊和震動,但都未能取得決定性的勝利。 章太炎重新評價了中國儒家文化的總代表孔子及其學說,運用人本主義批判中國倫理綱常,肯定人的獨立價值、人的平等地位,推動了中華民族文化心理的近代化進程。“五四”運動開始了中華文化近代化的新階段。民主與科學成為覺悟者的共識,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和中國化,更給予中華民族銳利的思想武器,去掃除民族文化近代化道路上的重重阻礙。{13}
“現代性傳統”的觀念系譜:資本主義、民主主義、條約、個性主義、新學堂、洋務運動、維新、變法、改良、進化論、復古/疑古、科學(Mr. Science)、民主(Mr. Democracy)、人道主義(Mr. Humanitarian)、法律、自由、進步、革命、馬克思主義、民族國家、理性主義、民族主義、公理、民權、資產階級共和國。
“現代性傳統”的基本精神大概包括:科學性;世俗性;內嵌入古典性傳統的合理內核。科學性主要是理性精神、批判態度、實證方法。世俗性主要包括法權爭取、現實幸福、民主自由、工商崛起、市民社會萌芽。
“現代性傳統”的硬核大約是理法社會。這里的“理”指理性精神;“法”既指自然科學所求證的自然規律,也指社會科學追求的人間正義大法。在近現代理法精神的指引下,最劇烈的變革是從傳統王朝家國蛻變為具有明確邊界和領土范圍并獲得國際承認的現代民族國家。中華大地上的書院改制與新學堂開辦,近代報刊的發行及出版機構的建立,近代圖書館的設置,近代博物館的出現,新知識分子群的形成,猶如中華文化肌體內生機勃勃的新質細胞,它們的萌生和繁殖,是中華文化新陳代謝機制的近代體現。隨著這些文化設施、部門、事業的不斷發展,它們在傳播新思想、宣傳新觀念、培育新人才,提高中華民族的文化素養,改變中華民族的精神面貌,促進中華民族的近代轉型,以適應歷史進步潮流方向,都發揮出越來越大的作用。{14}從1928年至1949年間,黃仁宇所謂“新的高層機構”——行政機構、司法機構、考試與現代文官系統、軍政軍令軍工機構等逐步在現代城市中設置。公民社會和自治團體(例如民間商會、工會、農會、教育會等)已現雛形。在科學精神的大旗下,實證的科學方法論日益成為學者們的研究工具。胡適用科學的方法來“整理國故”,以“疑古的精神”清理中國古史;在胡適“疑古”思想的影響下,顧頡剛(1893-1980)由辨偽書進而辨偽史,提出著名的“層累地造成的古史觀”;王國維的“古史新證”,雄辯地說明殷周史的信而有征,將中國的信史上溯至四千年前;此外,新文化運動推動了自然科學研究的發展。{15}
第三,甲子之新和卅年之革的“共和國傳統”:德法經的融合。“共和國傳統”的觀念系譜:階級、階級斗爭、中國特色、人民共和國、社會主義建設、法制(Mr. Law)、市場(Mr. Market)、財富(Mr. Wealth)、生態(Mr. Green)、人權、公民、憲政與民主、義務、權利、教育(學習)、和平、改革開放、平等、自由、家庭、政府、幸福、契約、消費社會、科學發展、和諧與穩定、物權法。
“共和國傳統”的基本精神:以人為本;實事求是;解放思想與時俱進;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和諧社會價值體系;內嵌入古典性傳統、現代性傳統的合理內核。
“共和國傳統”的硬核大約是德法經的融合。在鄧小平時代發生的以進入和培育市場機制為主軸的經濟改革,繼承了革命道統的衣缽,導致整個社會體制、人們的交往方式和思想觀念的巨大變化。“當下中國已經不再是一個穩態的封閉經濟體了,而是一個把久遠的傳統文化、歷史傳統以及過去計劃經濟時代的一些行政運作方式內嵌在(embedded in)自身之中的一個急劇轉型中的開放體系。”{16}這一偉大體系內嵌著古典性傳統、現代性傳統的合理內核,它是熔德、法、經于一爐的三統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