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國強民未富,是我國當前面臨的一個最為棘手的社會問題。這一問題的產生與國民收入分配結構的不合理直接相關。政府收入的增長率超過職工工資增長率、勞動者報酬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重持續下降,必然會導致“國富民窮”這一經濟現象的出現,但是它所帶來的問題卻絕不僅僅是勞動者自身收入高低的問題,而是涉及到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因此,提高勞動報酬的基礎水平是改變這一現狀的唯一途徑。
關鍵詞:國民收入;初次分配;勞動報酬;國富民窮
中圖分類號:F036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854X(2010)09-0026-04
一、問題的提出
中國經濟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近年來突飛猛進,社會財富迅速增加,年國內生產總值一躍排在世界第三位,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下,經濟結構存在的矛盾進一步凸現出來。內需問題,特別是消費需求相對不足,成為制約中國經濟下一階段發展的瓶頸。國內消費需求不足背后的問題是在國家經濟實力日益增強的同時,廣大居民的收入水平進而消費水平并沒有得到相應的提高。國強民未富,是我國當前面臨的一個最為棘手的社會問題。
我們認為這個問題的解決,需要在當前國際金融危機的背景下重新審視勞動者特別是以農民工為主體的中國工人在30年改革開放進程中的作用,以及他們的勞動報酬和社會地位問題。在這一點上,歐盟和美國《時代》周刊給了我們一個有益的啟示。2010年1月4日歐盟發表公告將2010年定為“消除貧困和社會排斥年”。歐盟認為凡是收入不足本國平均收入的60%的人即被視為貧困。2009年12月16日,美國《時代》雜志公布了2009年年度人物,“中國工人”獲得了年度人物“亞軍”的稱號。該刊認為:中國經濟順利實現“保八”,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繼續保持最快的發展速度,并帶領世界走向經濟復蘇,這些功勞首先要歸功于中國千千萬萬勤勞堅韌的普通工人。
上述兩個事件都是發生在國際金融危機的背景下,一個是要消除本地區的貧困人口,一個是表達對引導世界經濟復蘇的有功之臣的尊重,令人深思。經濟發展的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中國工人長期的低報酬,多數勞動者處于貧困邊緣的狀況,已對中國經濟的發展構成了直接的影響。“國富民窮”就是對這一現象的最直觀的描述。從根本上講,“國富民窮”問題的產生與國民收入分配結構的不合理直接相關。
二、我國近年來國民收入初次分配狀況
我國國民收入分配領域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為:在初次分配領域中勞動報酬的比重持續下降,國民收入分配存在明顯向政府傾斜、資本利潤侵蝕勞動報酬的趨勢。在再分配領域中政府再分配的調節力度不夠,并成為再分配的凈獲益者;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國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呈明顯下降趨勢。上述問題綜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國富民窮”這樣一種社會經濟現象,對此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觀察。
1. 政府與職工的收入及增長情況
我們先來看一下改革開放30年以來政府與職工的收入及增長情況:根據國家統計局提供的數據,1978-2008年國家財政收入由1132.26億元增長到61330.35億元,年均增長14.23%;職工平均貨幣工資由615元增長到29229元,年均增長13.74%①。具體分析,這30年又可以分為兩個階段:
1978-1995年為第一階段,在這一階段,國家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0.56%,職工收入年均增長13.75%;職工工資的增長率快于政府的財政收入增長率。
1996-2008年為第二階段,在這一階段,情況發生了變化,國家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9.22%,2008年財政收入比1995年增加了8.83倍;同期,職工收入年均增長13.71%;比1995年增加了4.31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