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句俗話叫做“拿著雞毛當令箭”,其意思是諷刺那些對上邊的話小題大做的人。仔細揣摩一下,若把“雞毛”當“令箭”,充其量落得個“唯上是尊,狗仗人勢”的名聲。但是,如果我們把這句話倒過來說:“拿著令箭當雞毛”,問題就非同一般了。試想一下,戰爭年代,如果把“令箭”當“雞毛”,士兵無組織無紀律,談何團結、何談勝利。喻用到當代企業發展而言,亦便如此。如果企業把法律、法規以及內部各項規章制度、風險管理和控制措施當成兒戲,也就是說把保障企業穩健發展的內部控制這一“令箭”當作“雞毛”一樣不在乎、不作為,那只會讓企業成為“空中樓閣”,即使短期沒有形成風險,最終也會因為基礎不牢而導致破產。例如曾經被稱為“債券之王”的美國雷曼公司、國際一流商業銀行——花旗銀行和早年的巴林銀行的風險事件,揭開金融危機的外因看本質,他們雖然有風險管理及內部控制措施,甚至可以說還比較先進和健全,但在實際操作中疏于執行是導致他們破產的主要原因之一。可見,企業內部控制已經成為了企業穩定與發展的重要內容,更是興衰成敗的關鍵所在,僅僅停留在制度上的健立和完善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要提上日程,高度重視,認真貫徹執行到位。
一、我國企業內部控制難以執行的原因分析
1、經營者思想觀念局限狹隘。有的企業領導認為,建立控制制度及執行需要耗費人力、物力,而這種人力、物力的耗費所能帶來的經濟效益又難于確定,因而對建立企業內部控制缺乏積極性、主動性;有的企業領導把成本控制,或者對內部資產安全性進行的控制等某個方面的控制當成企業內部控制;還有的企業領導,則干脆對內部控制沒有認識,認為僅僅是為了應付上級部門的檢查,覺得那一堆堆的手冊、文件、制度,實屬繁瑣多余之物。由于企業領導者重視不夠,也導致了企業財會人員及員工對企業內部制度的漠視,有意無意地弱化了企業內部控制制度,更得不到有效執行。
2、管理者風險控制意識淡漠。隨著市場經濟不斷發展,企業現階段面臨更大的環境變化和生存風險,諸如市場風險、信貸風險、營運風險、聲譽風險、技術風險等以及隨著交易類型和工具的變化所面臨的兼并收購、破產重組、電子商務等。企業應該建立可以辨認、分析和管理風險的機制,并確認高風險領域,以加強管理。但我國企業缺乏的就是這種機制,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經理層互相監督、制約的機制沒有建立,董事會中沒有風險評估委員會或形同虛設,造成在沒有可行性論證的情況下隨意決策。
3、執行者獎懲機制不夠健全。任何規章制度、辦法都必須依賴具體人員來實施。我國企業內部控制活動中最大的一個薄弱環節就是考核獎懲機制不夠健全,無法最大限度地發揮人力資本在內控執行中的作用。企業實施內部控制必須建立相應的激勵機制,設計控制系統也必須遵循激勵原則,以促進和鼓勵員工圍繞企業整體目標運行。
4、監管者缺乏有效監督管理。企業僅靠內部控制制度本身還不能自動發揮管理效能,切實實施內控制度并嚴格按制度辦事,并在運行過程中適時加以審計和評價,才能真正實現提高效能的目的,保證內部控制的有效性。現實中許多企業雖有各種內部控制制度辦法,但卻沒有嚴格的監督機制來保障實施,導致內控制度形同虛設;有的企業側重于事后監督,屬于事中控制范疇的核算程序其相互牽制弱化,屬于事前控制范疇的制度建設滯后;還有的企業對內控機制運行的監督往往被一般性工作差錯的查糾所取代,缺乏對內控運行情況的深入考核,未設置相應的考核評價指標,使得內控措施難以真正落到實處。
二、提升我國企業內部控制執行力度措施
從上看來,企業內部控制不是靠某層領導、某個部門或某個業務領域的加強就可以實現的。如何有效地進行內部控制是企業整個經營活動的一個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懂得和了解了薄弱環節,就必須采取強化措施,有效執行。
1、轉變經營理念,提供內部控制執行的堅實基礎。一方面管理者當局必須樹立現代企業管理觀念,如果管理者不愿為實現預算、利潤和其他財務及經營目標重視管理,不愿設立內控制度或不能遵守建立的內控制度,控制環境將受到很不利的影響。所以企業經營管理者要轉變觀念、高度重視,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控制措施。另一方面,建立科學合理配套的獎懲方法,通過明察暗訪或舉報等多種方式對內部控制制度的執行情況進行檢查和考核,用通報或與工薪掛鉤等形式,對作出突出貢獻者給予精神或物質方面的獎勵;對不執行或執行不力引起惡果嚴懲不貸,在執行中逐步完善內控制度,使管理層及員工的利益與企業的長期發展相結合,促進內控制度更好地執行。
2、有效控制風險,促進內部控制執行的貫徹落實。企業應建立各級風險管理委員會,逐級負責對風險進行分析和評估,進而采取積極、全面的內部控制措施,才能有效化解企業面臨的風險。同時致力于建立風險導向型的內部控制體系,圍繞影響企業目標實現的不確定因素進行風險識別、風險評估、風險應對,并針對各個風險點制定相應的風險控制點,區分關鍵控制點和非關鍵控制點,從而構建出貫穿于整個企業業務流程的內部控制體系。并結合企業的風險偏好,制定相應的風險應對策略,指導企業內部控制體系的構建,防止舞弊欺詐行為的發生,確保會計信息的真實可靠、資產的安全完整和業務活動的有序進行,從而實現企業的經營管理標 。
3、強化內外監督,保障內部控制執行的持續發展。
(1)加強企業內部監督。企業內部控制是一個過程,是通過納人管理過程的大量制度及其活動實現的。因此,要確保內部控制制度被切實地執行且執行的效果良好,內部控制就必須被監督。監督可通過日常的、持續的監督活動來完成,也可以通過進行個別的、單獨的評估來實現,或兩者結合。在內部控制的監督上,克服重程序監督,對 “內部人”監督輕的偏向,真正做到以下三點:首先,加強對企業法定代表人的內部控制監督,建立企業重大決策集體審批制度,以杜絕管理者獨斷專行;其次,加強對企業部門管理的控制監督,建立部門之間相互牽制制度,以杜絕部門權力過大或集體徹私舞弊;最后,加強對關鍵崗位管理人員的控制監督,建立關鍵崗位人員輪崗和定期稽查制度,杜絕企業中層干部和供銷、會計等重要崗位人員以權謀私或串通作案。在內部監督過程中,企業要注重發揮內部審計的作用。內部審計是在一個組織內部對相關人員各種經營活動與控制系統的獨立評價,以確定相關人員的行為是否合法、合規,既定的政策是否得以貫徹,單位的經營目標是否達到等等。在企業各個階層的人員中,就內部控制而言,內部審計人員具有極其重要而又特殊的地位。內部審計既是企業內部控制的一個部分,也是監督內部控制其他環節的主要力量。美國著名控制專家邁克爾.海默教授(Michael hammer)曾說過:“內部審計應將自己視為企業的一種資源。在幫助管理當局更有效地達到預期控制目標的過程中發揮作用。內部審計師的使命將從簡單的‘我的實施審計’向我們幫助創建一些程序,以期達到組織成功所需要的內部控制水平的方向發展”。因此,內部審計的含意非常深刻。
(2)提升企業外部監管。目前,我國企業的外部監督乏力。為了加強監督,企業應該有政府監督(如財政、審計、稅務、證券監管等部門的監管)和社會監督(如注冊會計師、社會輿論等的監督)在內的企業外部監督體系來監管。然而,如此大的一個監督體系其監督效果卻不盡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各種監督的功能交叉、標準不一,再加上分散管理、缺乏橫向信息溝通,未能形成有效的監督合力。二是各種監督沒有按照設定的目標進行,有的甚至以平衡預算和創收為目的,監督弱化問題嚴重。三是不規模的執業環境和不正當的業務競爭,以及對注冊會計師監督不力,使得“經濟警察”的作用并沒有發揮出來。筆者認為對企業進行外部監管,財政、稅務、審計等部門要合理分工,建立崗位責任制并注意加強彼此間的信息交流、定期互通情報,形成有效的監督合力;應加強對企業內部控制的了解、檢查與監督,加大執法力度,增強威懾力;有關部門必須切實抓好對注冊會計師職業質量的監管,使注冊會計師的社會監督職責到位;鼓勵與支持廣播電視、報刊等新聞媒體對企業違法違紀行為曝光,以充分發揮輿論監督的作用。政府主管部門及相關社會機構對企業內部控制的定期評價,有利于及時發現企業內部控制過程中忽略或難以發現的問題,從而有利于企業內部控制環境的自我完善。
當然,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的加強和提升不是短期內就能完成的,只要企業高度重視、適時完善、有效執行,那么有效控制風險、穩健向前發展,又有何難呢?切莫將企業內部控制流于形式、制度付之高閣,視企業發展的保障“令箭”為“雞毛”。
參考文獻:
[1]陳兵建.美國次貸危機對中國金融監管的啟示發展.2008,(07)
[2]張海蘭、馮建榮.上市企業內部控制標準體系構建.財會通訊,2009,3
[3]孟建民.新形勢下我國企業內部控制的思考.四川教育學院學報 2005,(1)
[4]王小軍、劉杰、高金偉.試述企業內部控制的相關問題.現代審計與會計,2006,(09)
[5]佚名.加強財務監管完善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審計與經濟研究》2007
[6] 甄立敏.建立企業內部控制制度應注意的幾個問題.2006
(作者單位:江西昌河航空工業有限公司財務審計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