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我國農村金融體系已不符合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出現金融體系萎縮、資金外流、金融服務水平低下等問題,因此構建社會主義新農村金融體制的路徑選擇包括:建立高效運轉的農村金融體系、放寬農村金融的準入條件、創建高效的工作運轉機制、金融服務產品,加快金融業務電子化進程等措施。
關鍵字:新農村;金融體制;農村經濟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離不開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繁榮。但目前我國農村在經濟實力、基礎條件等方面還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尤其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資金籌集方面還面臨著諸多問題。如何整合農村金融資源,實施農村金融體制創新值得我們的深思。
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對農村金融的要求
縱觀世界各國,農村建設的一條重要經驗是加大資金投入力度,除政府擴大財政投入外,還有比較完善的農村金融體系,讓農民更便利地得到信貸資金的支持。因此,新農村建設必須以切實改善農村的經濟條件為基本出發點,這需要資金的強力支持, 除政府應加大對農村的財政資金投入外, 金融系統加大對農村的信貸資金投入是新農村建設的必備條件。
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是新農村建設的著手點。而且,我國農業的發展必然要走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路子,因此,這就對農村金融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是農戶點多面廣,需進一步探索改進農村金融服務的方式,提高信貸投入的有效性; 二是基礎設施建設的增加,使農業投入呈長期化特征,要求合理確定農業貸款期限和信貸管理方式,提供更多的中長期貸款支持; 三是農業產業化經營迫切要求金融部門加大對涉農經濟組織、農產品加工企業的支持力度。
二、當前我國農村金融體制不適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要求
我國農村金融是為農戶、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服務的金融部門,它伴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而逐步壯大。但我國的農村金融體制存在一系列問題,主要表現在:
(一)農村金融體系萎縮, 服務功能弱化。
1.政策性銀行業務萎縮、功能單一、法規建設滯后。主要表現為: (1)業務規模不斷萎縮。1998年以后,農發行成了單一的農戶產品收購的政策性銀行,難以通過政策性資金投入引導民間資金、社會資金和商業性貸款投向“三農”。(2)多頭監管,實效差。目前,我國對農發行的監管部門很多,有發改委、銀監會、人民銀行、財政部、審計署等,這些部門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對政策性金融機構進行指導或監管,但缺乏相應的協調機制。(3)政策性金融立法滯后。農發行成立后,關于政策性銀行的立法卻一直沒有出臺,對政策性銀行經營范圍、運行規則、違規處罰等都沒有明確規定。
2.國有商業銀行紛紛退出。由于資金的趨利性、信息不對稱性以及無規模經濟的客觀現實, 工、中、建國有商業銀行調整了經營戰略重點, 不再將資金投放到期限長、見效慢、風險高的農業項目以及規模小、分散、缺少抵押擔保的農戶和農村中小企業方面去, 相繼退出農村市場或降格吸存。曾經占支農主導地位的農業銀行也以農業為主要支持對象轉向了以城市工商業為主,導致了農村金融的“真空狀態”。
(二)農村資金外流現象比較嚴重,極大削減了農村所需資金來源。
由于資金的逐利性,金融資源不斷從農村流向城市,從農業流向非農產業,導致農村金融空洞化。金融資源的匱乏必然影響農業結構的調整,影響農業先進技術的引進以及農村發展所必需的基礎設施建設,使農民增產增收的難度加大。二是中國農業銀行在進行國有商業銀行體制改革深化的過程中,進行了以業務流程為核心的資源重組,收縮了經營范圍,撤并大量的基層分支機構。三是在商業化改革中,農村信用社商業化趨勢明顯,經營趨于以利潤為導向,資金運用出現了非農化特征,許多資金流向城市,有的甚至通過證券公司國債委托理財投向股市。
(三)農村金融服務水平和質量較低,影響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在我國目前的農村金融服務存在環節過多、手段落后、效率低下等問題。一是貸款審批程序環節過多,時間過長。而且,有一個環節出現問題,業務就不能完成。二是結算手段落后,農村信用社尤為突出:結算方式單一,只能辦理簡單的支票結算業務, 90% 的異地結算通過銀行匯票和銀行承兌匯票進行; 沒有開通直接的聯行匯劃渠道, 辦理匯劃業務只能通過其他行辦理,中間環節多, 延緩了客戶資金周轉,制約了信用社業務的拓展。
三、社會主義新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的路徑選擇
(一)建立高效運轉的農村金融體系,充分發揮其服務功能。
首先是強化和完善政策性金融的扶持和指導功能。一是重新界定農業發展銀行業務范圍,賦予其宏觀效益高于微觀效益的弱勢產業和高科技含量產品的融資功能;二是增加國家開發銀行分支機構在縣域農村設置或將開發性金融產品下鄉,增加對農村生態環境、能源、公路、信息化等基礎設施建設的信貸投入。
其次是充分發揮商業性金融的支農作用。國家要運用經濟手段,通過宏觀經濟政策的調整,引導國有商業銀行發放支農貸款。開放郵政儲蓄自主運用資金渠道,讓市場資金運用的利率水平約束郵政儲蓄的吸儲行為,郵政儲蓄自主運用的資金可以購買國債,也可以購買金融債券、企業債券,特別是購買農業發展銀行的債券,允許郵政儲蓄參股農村信用社,把農村資金運用到農村。
最后,通過深化農村信用社體制改革,重新塑造合作金融體系。重點是按照“明晰產權關系,強化約束機制,增強服務功能,國家適當扶持,地方政府負責”的總體要求,加快農村信用合作社管理體制和產權制度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把信用社逐步辦成由農民、農村工商戶和各類經濟組織入股,真正為 “三農” 經濟發展服務的社區性地方金融機構。
(二)放寬農村金融的準入條件,促進農村民間合作金融組織的發展。
對農村分散而經濟實力弱小的農民來說,通過自愿的聯合實現資金互助是一種必然選擇。因此,一是應當從農村的現實需要出發,發展農村合作金融,重新構建我國農村合作金融組織,重新發育新的真正意義的合作金融組織。二是大力發展信托業。信托具有融資與融物的雙重融通功能,能擴大農業投入的范圍和領域,是促使農業發展規模化、產業化的有效途徑。健全信托業可以鏈接我國農業投資主體,構建農村多元化投資體系;三是建立和完善多層次和多種形式的信用擔保體系。一方面建立中小企業擔保公司、信用擔保機構等,也可以鼓勵民間資金以會員形式介入擔保領域。財政要逐年撥付一定比例的資本金,以增加規模。另一方面對信用擔保機構給予一定的優惠政策,促其健康發展。
(三)創建高效的工作運轉機制、金融服務產品,加快金融業務電子化進程,有效提升金融業服務的綜合水平。
創建高效的工作運轉機制。按照“以人為本,客戶至上,效率優先”的原則和業務運轉實際情況合理安排人員工作崗位,減少或刪除不必要的程序環節,提高工作效率。建立嚴格的獎勤罰懶和獎優罰劣的工作考核制度,實行獎金、工資和晉升與工作績效掛鉤管理機制。
創新金融服務產品,滿足新農村建設的需要。農村金融業要不斷創新適合農村需要的各種投資理財產品,提供銀行卡業務,辦理務工貸款,嘗試貸款的延伸和外包。將小額貸款與專業化的“小額貸款組織”、“資金互助組織”、互助擔保組織或信貸聯絡員對接,通過整體外包貸前審查和貸后管理的方式,建立專業化的小額貸款產業鏈; 大力發展中間業務,辦理各種代理和信托業務; 增加汽車、住房等改善生活條件的貸款業務以及發放醫療疾病貸款、反向抵押貸款業務等倍受農民青睞的社會保障金融產品。
參考文獻:
[1]王朝弟.充分發揮金融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N].濟南金融,第4期
[2]吳德軒.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需要政策性金融支持[N].金融時報.2006年1月28日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銀行許昌市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