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0年6月19日中國人民銀行宣布“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在匯改宣布后的第二個交易日,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就創下2005年匯改以來的新高。此次人民幣升值是在全球金融危機影響尚未完全消除,中國宏觀經濟啟穩回升之際發生的,本文分析后認為此次人民幣升值的直接原因是匯改的重啟,根本原因是人民幣升值的預期,人民幣升值的幅度不會很大,持續時間也不會很長,人民幣升值的影響利大于弊。
關鍵詞: 人民幣匯率 匯改 人民幣升值
2010年6月19日中國人民銀行宣布“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拉開了二次匯改的序幕。6月21日,在匯改宣布后的首個交易日,人民幣兌美元即期詢價即收報6.7976,刷新了2005年7月匯改以來的新高;6月22日,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也隨即突破6.80關口,升至6.7980;7月2日,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已升至6.7720,升值幅度達到0.82%,創下2005年7月匯改以來的新高。近年來,人民幣匯率問題一直是國內外關注的焦點,也是一個爭論不斷的問題。許多西方國家也多次借人民幣匯率問題轉移國內矛盾,對中國施加壓力。那么此次人民幣升值的原因是什么呢,在我國經濟啟穩復蘇之際,它會對我國經濟會造成何種影響,本文對此進行了探討。
一、近期內人民幣升值的原因
近期內,人民幣升值的直接原因是6月19日中國人民銀行在官方網站上發布公告稱“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人民幣匯率將不進行一次性重估調整,并堅持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這一公告被外界視為貨幣當局重啟匯率改革的信號。匯改的重新啟動意味著人民幣匯率彈性將會增強,在人民幣匯率不斷面臨外界升值壓力的情況下,這一信號的發出更加強化了人們對人民幣升值的預期,并且也將這種預期變成了現實。
而此次人民幣升值的根本原因則是人民幣升值的預期,而這種升值預期的形成又是中國經濟基本面表現的最終結果,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高速的經濟增長速度。從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30年來GDP的平均增長率為9.92%,而近10年世界經濟平均增長速度僅在2%~4%范圍內,中國經濟這種高速增長在全球經濟體中異常矚目,也令人驚嘆。二是持續的經濟增長周期。中國經濟所表現出來的奇跡不僅僅體現在增長速度上,更為重要的是保持這一增長速度的周期。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不是一朝一夕,而是在三十多年中都保持著平穩、持續、快速的增長,十分令人稱奇。三是龐大的經濟總量規模。經濟的高速度與長周期增長累積起了中國龐大的經濟總量,1978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僅占世界的1.75%,位居世界第十位,2008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世界份額已升至7.14%,位居世界第三。2010年5月6日,聯合國亞太經濟和社會委員會(ESCAP)發布了《2010年亞洲及太平洋經濟和社會概覽》,并表示“中國將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并在2010年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龐大的經濟總量和規模極大提升了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和影響,中國的經濟強國印象在世界舞臺上深入人心。四是巨額的外匯儲備。早在2006年2月底,中國大陸外匯儲備總額就達8537億美元,首次超過日本,位居全球第一。到2010年3月,中國的外匯儲備規模達到了24470.84億美元,繼續保持全球第一的地位。巨額的外匯儲備是由于我國經常項目,資本和金融項目的雙順差所引起的,這表明人民幣的需求增加,人民幣匯率面臨升值壓力。另外,巨額的外匯儲備本身也提升了投資者對中國經濟的信心,也就進一步刺激熱錢的涌入,更加加劇了人民幣升值的預期。以上四點表明此次人民幣升值的根本原因是中國長期向好的宏觀經濟局面所導致的人民幣升值的預期,這些宏觀經濟表現因素一直都存在,但預期的形成卻是一段時期內積累效應的結果,因此,在分析人民幣升值的根本原因的時候,要明確預期形成的累積效應,不僅要看反映宏觀經濟的時點數據,更要重視時期數據,這些是預期形成的決定因素。由于我國匯率制度尚未完全市場化,貨幣當局對匯率波動具有一定的調控能力,所以當人民幣升值的預期累積到一定程度,貨幣當局釋放升值信號時,人民幣升值隨即轉換為現實。
二、此次人民幣升值的兩個判斷
(一)此次人民幣升值幅度不會很大
此次人民幣升值幅度不會很大,這主要基于以下幾點原因:1、根據國際清算銀行的計算,2005年7月匯改以來至2010年3月,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升值14.33%,實際有效匯率升值18.28%,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累積升值21.24%。而2008年下半年開始,我國經濟遭遇了全球金融危機的沖擊,出口銳減,大批中小企業倒閉,面臨通貨緊縮的壓力,支撐人民幣升值的經濟基礎不足。可以說2005年7月匯改以來人民幣大部分的升值壓力已經得到了釋放。匯改的重啟是對2008年7月之前匯率機制的回歸,也就是回歸到根據市場供求、參考一攬子貨幣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因而,此次人民幣升值可以看做是對金融危機時期我國非常規匯率政策進行調整的反映,并且人民幣的升值不進行一次性重估升值,而是一個漸進有序的過程。2、引起此次升值的直接原因是匯改的重啟,根本原因是市場預期的加強,隨著時間的推移,匯改的宣示效應會逐步退卻,而市場預期的累積效應則較為漫長,除非有新的匯率政策或者突變事件的出現,否則人民幣的升值將是緩慢進行的。特別需要說明的是,匯改并不一定就意味著匯率升值,匯改的目的也不是使人民幣升值,匯改只是增強了匯率彈性,可能引起人民幣升值,人民幣匯率也有可能貶值。3、當前,全球金融危機尚未完全擺脫,歐元區主權債務危機又進一步深化,此時人民幣如果大幅度升值,對我國剛剛企穩回升的經濟是極為不利的。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很大程度上是由出口貿易推動的,中國經濟的外向程度很高,2007年全國外貿依存度達到66.2%,上海和廣東的外貿依存度分別高達176.5%和156.2%。而中國在過去30年里邊,平均每年出口的增長是GDP增長的1.5倍,按照不變價算的話,到2008年,中國的出口是1978年的553倍,GDP是83倍,也就是累積起來出口增長是GDP的6倍多,導致中國出口占GDP的比重達到了37%。如果人民幣大幅度升值,那么我國出口貿易必將受到很大的影響,從而對整個宏觀經濟的恢復和發展造成不小的沖擊。 4、巨額的外匯儲備既是人民幣升值的原因,也是制約人民幣大幅升值的因素。一方面,當人民幣大幅升值,匯率頻繁波動時,巨額的外匯儲備為貨幣當局干預外匯市場提供了保障,成為匯率穩定和國家宏觀調控的一個重要手段;但另一方面,現行的國際貨幣體系和我國實行的匯率制度又使得巨額外匯儲備成為經濟發展的一大隱患。目前,人民幣還不是國際上普遍認可的計價、結算和儲備貨幣,人民幣國際化進程還在逐步推進,這就意味著在國際貿易中,我們不得不使用其它的國際貨幣。當出口貿易商將所獲取的巨額外匯帶回國內時,他們又不得不將這些外幣換成人民幣,于是央行開始吸納大量外幣,這成為外匯儲備的一大來源。除此以外,讓央行更為被動的是,在全球預期人民幣升值的情況下,大量熱錢涌入中國換取人民幣,以求收買廉價的資源并且獲得匯率波動的收益,央行為了維持匯率的穩定,不得不被動地吞吐人民幣,導致我國的通貨膨脹風險。就目前的情況來講,中國外匯儲備增加的趨勢還會繼續,在帶來通脹風險的同時,外匯儲備管理還面臨著一個更重要的挑戰,就是保值和增值的問題。如果人民幣大幅度升值,外匯儲備的人民幣國際購買力下降,這無疑意味著國內資源、財富、人民福利的巨額損失,基于此,人民幣匯率的大幅升值是中國所不希望的,也是貨幣當局需要適時適度干預外匯市場的一個重要理由。
(二)此次人民幣升值持續的時間不會太長
正如前文所說,此次人民幣升值的直接原因在于匯改的重新啟動,而驅使市場對人民幣升值預期形成的實體經濟因素表現卻不是十分強勁。人民幣升值的預期一直都存在,但是這種預期在人民幣升值上的最終反映卻需要強有力的實體經濟做支撐。
2010年第一季度,中國經濟開局良好,內需保持較快增長,對外貿易加快恢復。第一季度,實現國內生產總值8.06萬億元,同比增長11.9%,增速比上年同期高5.7個百分點,比2009年第四季度高1.2個百分點,并且比1978-2009的平均增長率9.9%高2個百分點。在三大需求方面,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64萬億元,同比增長17.9%,比上年同期高2.9個百分點,實際消費增長15.4%,比上年同期低0.5個百分點;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53萬億元,同比增長25.6%,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3.2個百分點,實際增長23.3%;在對外貿易方面,對外貿易加快恢復,貿易順差大幅收窄,一季度進出口總額6178.5億美元,同比增長28.7%,增速同比提高48.4個百分點。其中出口3161.7億美元,同比增長28.7%,增速同比提高48.4個百分點;進口3016.8億美元,同比增長64.6%,增速同比提高95.5個百分點;實現順差144.9億美元,比上年同期減少477.7億美元。這些數據反映了我國國民經濟回升勢頭進一步鞏固,也是中國人民銀行重啟人民幣匯率改革,人民幣短期內升值的背景。但同時也應看到,我國經濟整體運行形勢還面臨著諸多問題,宏觀調控面臨諸多兩難,這些問題和兩難主要表現在:人民幣升值過快會惡化出口,導致失業加劇,不升值又會面臨巨大的國際壓力;增加出口可以拉動經濟,但經濟的發展又不能一味走擴大出口的老路;改革收入分配結構就要提高勞動者的收入,但收入提高企業相應的成本又會增加;房地產市場需要繼續進行調控,但房地產市場的大幅萎縮又對經濟極為不利;實施節能減排戰略需要上調資源價格,但價格上調又會造成通貨膨脹的隱患;刺激性的宏觀經濟政策退得太早經濟會有二次探底的風險,退得太晚又會加大通脹的壓力。這些問題是目前宏觀經濟調控所面臨的難題,也反映出我國宏觀經濟深層次的問題,就是經濟結構的諸多不平衡。如果處理不好,我國剛剛恢復的宏觀經濟極有可能再次陷入困境,可以說目前我國宏觀經濟向好的形勢并不是十分穩固,極有可能遭遇到新的沖擊,所以不應對人民幣升值報極其樂觀的態度,人民幣應在是顯著短暫的升值后,在窄幅波動。
三、人民幣此次升值的影響
人民幣升值的影響有利有弊,但總體來看是利大于弊。
(一)人民幣升值的有利影響
從短期來看,此次人民幣升值緩解了美國等西方國家對人民幣匯率問題所施加的壓力。對于人民幣匯率,美國曾多次借口貿易失衡問題對中國施壓,要求人民幣升值。此次人民幣的升值,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這種壓力,這意味著中美發生貿易戰的可能性將降低,貿易條件有望得到改善。同時,人民幣升值可以弱化中國國際收支雙順差的格局,遏制外匯儲備的進一步增長,從而增強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獨立性,降低通貨膨脹的預期,減緩通貨膨脹的壓力。而從中長期來看,此次人民幣的升值可以看作是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助推器,當前中國的產業結構中制造業發展過度、而服務業發展不足,人民幣升值可以使貿易品和非貿易品的相對價格更為合理,引導資源由制造業向服務業轉移,進而改變中國當前的產業結構失衡問題。除此以外,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正在穩步推進,人民幣的升值除了表明人民幣繼續堅挺以外,也使得人民幣更加具有彈性,成為更具市場化特征的貨幣,這有利于實現人民幣國際化的目標。
(二)人民幣升值的不利影響
此次人民幣升值的不利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使外向型中小企業出口利潤下降,經營風險加大,導致中小企業經營困難。人民幣升值對不同部門的影響不同,受沖擊最大的是勞動密集型的制造業,而這些制造業絕大部分又是中小企業。人民幣升值以后,出口企業一方面因遭受匯兌損失而利潤下降,另一方面,人民幣升值意味著產品的出口價格相對提高,導致產品的國外市場價格競爭力下降,出口商品的市場份額下降,出口企業的利潤受損。廣大的中小企業,自身抗風險能力較弱,因而人民幣升值可能造成其經營困難。二是可能導致失業的增加,從而加劇我國城鄉差距的擴大。中國外向型的中小企業多數為勞動密集型行業,當中小企業因人民幣升值面臨經營困境時,必然會導致大量的失業,并且就業下降幅度隨著人民幣升值幅度的上升而上升。需要注意的是多數勞動密集型產業,如紡織服裝、皮具箱包、塑膠制品、玩具家具業對從業人員素質和技能要求不是很高,是吸納城鎮和農村剩余勞動力的主要場所,而這些行業失業的增加意味著城鎮和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增加,會造成我國新的低收入群體的擴大,不利于我國城鄉差距的縮小,更不利于社會的穩定與和諧。三是此次人民幣升值在升值的同時,也強化了人民幣升值的預期,這有可能引起投機資金的大舉入侵。當前,世界各國尚未完全擺脫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全球經濟仍在緩慢復蘇之中。美國大部分經濟指標雖然都已上行,但復蘇基礎有待進一步穩固,2010年第一季度,美國GDP增長率為3.2%,1-3月失業率為均為9.7%,財政赤字有所減少,但是前景不容樂觀。歐元區經濟雖然繼續復蘇,但勢頭有所放緩。受希臘、葡萄牙、愛爾蘭等國債務危機的拖累,以及經濟刺激政策效應逐步消退的影響,2009年第四季度GDP增長率為0.0%,明顯低于第三季度的1.7%。此外,歐元區就業形勢也十分嚴峻,2010年1-3月失業率分別達到9.9%、10%、10%,公共領域債務和赤字問題也不容樂觀。而日本的經濟增長雖然明顯增強,但通縮的壓力也依然存在。而反觀我國,2010年第一季度,我國經濟開局良好,回升向好勢頭更加鞏固。多項數據表明我國內需保持了較快的增長,對外貿易加快恢復,工業生產快速回升,價格總水平基本穩定。第一季度,我國實現國內生產總值8.06萬億元,同比增長11.9%,增速比上年同期高5.7個百分點。雖然目前也面臨著諸多問題,但與世界其他國家相比,中國經濟的表現卻較為強勁。在全球背景下,人民幣升值也更加容易引起熱錢等投機資金的涌入,從而加劇我國金融市場的風險。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到,人民幣升值的影響有利有弊,但按照前面的判斷,此次人民幣升值的幅度不會很大,持續時間不會很久,故其不利的影響將是十分有限的,而且在短期內表現不會十分明顯。由于人民幣升值是市場預期的結果,反映了市場的供需狀況,并且從根本上有利于解決我國產業結構失衡的宏觀經濟深層次的矛盾,從長遠來看,它是符合我國經濟發展的要求的。
(作者單位:華南理工大學經濟與貿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