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云計算的概念
近年來,“云計算(Cloud Computing)”概念日益興起。這一概念最初由互聯網巨頭Google公司提出,并隨著IBM、亞馬遜、微軟等公司的加入而得到迅速普及,成為IT行業、服務型行業、數據驅動型企業及對信息高度依賴的組織、個人紛紛追隨的一大流行趨勢。
從技術角度講,云計算是分布式處理、并行處理和網格計算的發展。從經濟角度講,云計算則是計算機科學概念的商業實現。狹義的云計算是指IT基礎設施的交付和使用模式,在此模式下用戶按需租用第三方設施和服務,從而降低自身成本投入。廣義的云計算是一種商業計算模型,它將計算任務分布在由大量計算機和服務器構成的資源池上,使應用系統能夠根據需要獲取計算力、存儲空間和各種軟件服務。云計算的“云”,可能是借鑒了物理學中“電子云”的概念,以強調說明計算的彌漫性、無所不在的分布性和社會性特征。
通俗地講,云就是一組可以通過互聯網公開訪問的計算機和服務器。這些硬件通常歸第三方所有,放在一個或多個數據中心里聯合運營。用戶通過交互接口從云服務器中獲取和存儲自身需要的資源。以早期電力革命打比方,在電力公用設施出現之前,每個農場和企業都需要各自配備發電機單獨發電。電網建成之后,農場和企業自身無需購置昂貴的發電設備,改為直接從公用企業購買電力,價格比自行生產更低,可靠性也更高。
二、云計算的優勢和不足
目前云計算主要具備如下優勢:
以用戶為中心。一旦連接到云端,用戶將獲得(其權限范圍內)一切可利用資源,包括文件、數據、消息、應用等。此外用戶訪問云端的手段也充分自由,包括任何可用的電腦和手機終端設備。
以任務為中心。用戶的關注焦點不再是應用程序能夠實現哪些功能,而是需要做什么和應用程序如何實現這些功能。傳統的文件格式觀念不再重要,任務本身是什么才是關注的重點。
性能強大。云中成百上千臺電腦相互連接組成的矩陣的計算能力,遠非一臺獨立的計算機可以比擬。
易于訪問。由于數據存儲在云端,用戶可隨時從連接在云端的多個庫中檢索和獲取信息,不再受到單一數據源的限制。
智能性。隨著大量信息被存儲到云端,通過數據挖掘和分析,能夠更加快速智能地訪問這些信息,并完成收集樣本、分析數據、統計預測等工作。
可擴展性。大量運用云計算的任務都涉及自動化,同時云計算服務提供商只有通過提供可定制、可擴展的服務,才能更加有針對性地服務客戶。
除了上述主要由云計算物理特性決定的優勢外,云計算的商業組織形式,也使其獲得了低成本投入、低成本維護、近乎無限的存儲容量、更高的兼容性、更便捷的群組協作等優勢。
當然,現階段的云計算也有自身的不足,如需要持久可靠的互聯網連接支持、有待繼續拓寬的應用范圍、隱私保護和數據安全問題等。相信通過一段時間的發展,上述問題將會逐步得到妥善解決。
三、云計算對廣告公司營銷和管理的啟發
1、把握云計算趨勢,搶占概念制高點。
云計算的概念雖然在2007年左右才被提出,但其存在其實已經經歷了相當長的時間,并且距離用戶并不遙遠。Web1.0時代興起的搜索引擎,其原理正是基于云計算。時值今日,以Google為代表的搜索巨頭,依然通過每日派遣“蜘蛛”程序掃描分析網頁,自動收集和分揀浩如煙海的網絡信息資源,將它們存儲在云服務器中,以供用戶查詢。而坐在電腦前的用戶,只需要輕點鼠標,敲擊鍵盤,就能簡單地從云端搜索到感興趣的內容。可以說,我們其實一直都“生活在云端”。
近年來國產軟件應用廠商,也越來越熱衷致力于開發打著“云計算”旗號的產品。2009年,國內市場用戶占有率和滿意度均居首位的搜狗輸入法,推出了概念產品“搜狗云輸入法”(http://pinyin.sogou.com/cloud/),首創全新的“能上網就能輸入”式工具理念,引領用戶將客戶端概念拋之腦后,獲得了廣泛關注。各大殺毒軟件公司也紛紛改旗易幟,將日漸偃旗息鼓的“SaaS(軟件及服務)”說法,升級為“云殺毒”。目前國內殺毒軟件市場占有率第一的360安全衛士(http://www.360.cn/),就內置了“云查殺”功能,直接將云的概念與病毒庫相結合,使用戶省去手動升級數據庫的麻煩。另有一些平臺類軟件,也引入云計算概念,將平臺上的資源置入云端,使用戶能夠無需下載安裝,直接獲得。以上嘗試均取得了不錯的市場反響。
前不久,IBM公司甚至直接在電視上投放了一組以云計算為主題的TVC廣告。這是國內第一支針對普通大眾投放的云計算普及廣告,意義重大。盡管只是引入概念,并未能詳細闡述云計算與傳統商業形式之間的差別,但已標志著IT行業對云計算趨勢的看好和大力普及的決心。
由此可見,云計算已經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全新市場概念。具有前瞻性視角的廣告公司,應當能夠正確和恰當地為客戶的產品定位,早日占據“云計算”的概念制高點,填補市場空缺。
當然,斷不可為迎合云計算的潮流和指鹿為馬、生搬硬套,將原本與云計算毫不沾邊的產品,硬生生貼上云的標簽。歸根結底,還是要看廣告主的產品特性,以及廣告公司制定的營銷策略。
2、善用云計算,提升廣告公司的管理和協作能力。
廣告公司權責的復雜性、內部職能的多樣性、客戶關系的多變性,以及自身規模和文化氛圍,決定了廣告公司有著多種組織形式,如層級形式、項目組形式、混合形式等。不同的組織形式對應著不同的資源調用和信息溝通形式。廣告公司在復雜的運作和項目進行過程中,常常受到有限的設備資源和信息交換的限制,“牽一發而動全身”。公司重大變動調整信息、客戶臨時要求提案、同組成員修改某一重要文件等突發性事件,都可能提高交流溝通成本,制造麻煩障礙。
此時,廣告公司引入云計算,將能夠提升自身管理和協作能力,這一能力既包含對內,又包含對外。
例如,在廣告公司內部,全體員工可以共享由谷歌日歷(http://calendar.google.com/)創建的公用日歷,統一了解公司近期的會議安排和小組任務,同時將自己的個人日歷添加其上,絕不錯過個人工作和私人計劃,并設置郵件和短信提醒;同一個項目組的成員,通過接入網絡硬盤 Dropbox(http://www.getdropbox.com/),共同享有對某些文件的存取修改權,Dropbox 將會自動判斷哪個是最新版本的文件,有效避免文件的相互覆蓋和信息丟失;遇到需要臨時記下的信息(比如客戶電話中突然提到的想法、頭腦風暴的靈感閃現、閱讀資料時的手頭摘錄),通過筆記軟件 EverNote(http://www.evernote.com/)輸入或繪制出來,不僅方便自己日后查詢,就連地球另一端的協作伙伴也能第一時間通過電腦或手機獲取;通過圖片服務Flickr(http://www.flickr.com/),創意總監、美指和完稿人員能夠更加高效直觀的交流探討創意,圈點標記需要修改的部分;通過共享Salesforce(http://saleceforce.com/) 聯系人,公關人員和客服人員可以更方便地完成CRM工作等。
同時,廣告公司與廣告主之間,通過引入Zoho項目(http://projects.zoho.com/),能夠便捷地共享和管理數據資料,如任務和里程碑、項目日歷、甘特圖表、報告、時間跟蹤等;通過使用谷歌文檔(http://docs.google.com/),多人同時能就某份資料進行編輯和標注,便于制定合同條款、協議聲明;使用基于Web、面向非技術人員設計的數據庫Blist(http://www.blist.com/),建立和管理統一的項目數據將不再困難等。
3、伴隨云計算而來的營銷機會
云計算的平臺特性、擴展能力,使之能夠實現更精準的用戶定位和更個性化的營銷方式,同時極大減少營銷成本,甚至實現零成本營銷。
營銷機會之一是“免費”。克里斯·安德森在《免費》一書中提到兩種可盈利的免費模式,“一是生產者不花成本生產,全免費不虧,部分免費盈利;一是通過資源整合創造新價值,免費用新價值支付。”云計算的商業模式,既是云服務提供者資源的重新整合分配方式,同時也是租用者低成本獲取和投入實際使用的模式,符合免費經濟的兩大特征。廣告公司可通過打造云計算平臺,將低邊際成本的廣告主產品(通常是IT類產品)以免費形式提供給目標人群體驗,一方面可獲取大量有效的消費者信息和口碑宣傳,一方面也能夠寄希望于通過免費用戶轉化為付費用戶,實現產品盈利。
另一營銷機會是創新的媒介代理渠道。隨著云計算應用市場的逐步細分和媒介機會的顯現,代理公共云計算服務將變得有利可圖。在用戶逐漸對網頁上的橫幅、彈窗廣告麻木,對SNS里的偷菜、搶車位再也提不起興趣的時候,出現在人們每日接觸的工作應用、生活服務類云計算工具中的信息,往往令人無法輕易忽視。典型的渠道如Gmail中的上下文關聯廣告,用戶在使用Gmail提供的海量存儲服務時,系統將會自動根據郵件上下文,推算出最為相關的廣告內容。視頻分享類網站也是云服務的一大重要分支,常見的廣告形式如片頭載入廣告、病毒類視頻,全美第二大視頻網站HULU(http://www.hulu.com/)則更是直接將廣告代理權出售給了電視臺。可以說,越是聚集著大量專業型用戶的云,越是具有極大的媒介代理價值。
云計算目前還只是IT行業的一大新興趨勢,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日后必將展現其不可取代的獨特價值。作為銳意進取、引領時代的廣告人,應當把握這一歷史機遇,及時追隨云的時代步伐,突破創新,開發出其獨特的管理和營銷價值。
參考資料:
[1]《云計算》/ Micheal Miller / 機械工業出版社 / 2009.5
[2]《免費》 / Chris Anderson / 中信出版社 / 2009.9
[3]《2010年全球數據集成》 / Chris Boorman / Informatical / 2010
[4]CSDN云計算頻道http://cloud.csdn.net/
[5]WikiPed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Cloud_computing
[6]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316082.htm
[7]同步控 http://www.syncoo.com
(作者單位:江南大學廣告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