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2009年“家電下鄉”政策在全國推廣實施以來,其實施效果即備受關注和爭議,但由于缺乏實證研究,關于“家電下鄉”的一些重要問題的爭議一直未能達成統一。文章通過對國內三個城市(云南、湖南、黑龍江)中最具代表性的9個縣城進行調研,對這些問題展開實證研究,得出如下結論:農村耐用消費品市場確實存在很大的潛力和挖掘空間,但由于受到收入水平的根本制約,農民對下鄉產品反應并不明顯。
關鍵詞:家電下鄉; 農村; 消費 ;實證分析
一、引言
家電下鄉是國家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惠農強農,拉動內需,帶動工業生產的一項重要舉措。經財務部和商務部共同決定,自2009年2月開始在全國推廣實施,并將“家電下鄉”在各地區實施的時間統一暫定為4年。至今,家電下鄉政策已實施一年多時間,并且根據有關部門的通知,兩會后 “家電下鄉”實施力度將進一步加大。由于它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并非簡單的投入產品,在實施期間關于政策的有效性一直備受各界關注和爭議。
這些爭論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政策的完善和理性化,但其中一些重要的觀點一直未能達成統一意見。目前國內研究者對于“家電下鄉”效果的觀點主要可分為兩派:一些研究指出目前農村耐用消費品普及率低,而近年來農民收入提高,家電下鄉順應時勢,因此能夠刺激農村消費需求、拉動內需,并且減少城鄉差距。(王旭,孟慶瑋,2009;孫菲菲,2009)。而一些研究則對此政策并不看好。華中科技大學賀雪峰(2009)認為“家電下鄉”意義不應被高估,也不應對“家電下鄉”寄予太高的期望。其根本原因在于農民收入太低、社會保障不健全、公共產品不足。即使給農民13%的補貼也不足以刺激其對該類產品的消費。相比耐用消費品,農民更關心的是將有限的收入用在婚嫁、農業生產資料、醫療、電價、子女教育等“刀刃”上(田英杰,2009)。即使在某些地區下鄉產品有熱銷的跡象,也不能排除是寅吃卯糧的需求透支(方筱萍,盧旋,2009)。并且消費能力和生產能力是此消彼長的,在農民收入水平及儲蓄較低的情況下盲目推動農村消費無疑是對農民生產能力的“壓榨”,而生產能力的削弱將通過制約農民增收反過來削弱農民未來的消費能力,造成長期消費的萎縮(郭振宗,2009)。

總結上述觀點后發現眾學者對“家電下鄉”效果的爭議主要集中在“家電下鄉”短期內對農村消費是否具有拉動作用,如果有,那么這種短期的拉動作用是否以替代短期生產性消費和中長期生活性消費為代價的問題上。經筆者研究發現這些爭議實質不在于基本價值觀的分歧,而根源于實證研究方面的缺失。因此本文正是彌補這一缺點,根據三個城市的調研數據,深入分析了影響“家電下鄉”政策實施效果的關鍵因素、“家電下鄉”的短期和中期實施效果,從而得出一些有價值的結論和政策建議來指導政策的實施。
二、相關理論回顧與分析
研究農民在面對因財政補貼所導致的下鄉產品價格變化時會如何調整自己的消費行為(包括對家電產品消費的調整、同一時期對其他消費品的調整以及現期與遠期消費行為的調整。)可以結合宏觀經濟學中的消費模型、與微觀經濟學中的消費者理論加以分析。

有效的需求需同時具備兩個特征:購買欲望和購買能力。前者主要受消費者偏好、消費環境、互補品價格、消費者對商品的重要程度影響,后者主要受消費者收入、替代品價格、信貸條件等影響。由于“家電下鄉”實質上是一種價格補貼,所以我們在下面的分析中都假設除價格外其他因素保持不變。
(一)消費理論模型
早期凱恩斯主義的“經驗性心里法則”認為人們的消費支出主要取決于當期的絕對收入,和利率無關。平均消費傾向隨收入增加遞減。而現代消費模型——LC-PRH理論認為人們的消費主要取決其一生的平均收入。但不管是早期的“經驗性心里法則”還是現代的LC-PRH理論都說明了一點:收入是決定人們消費的關鍵性因素。所以實證分析農戶的收入、存款情況和存款計劃是研究“家電下鄉”實施效果的關鍵。
(二)替代效應與收入效應
除了收入以外,價格也是影響人們對商品需求的一種重要因素。當一種商品的價格變化時,會產生兩種效應。第一種效用:替代效用。即由于種商品之間的交換比率發生變化引起的需求變化。第二種效用:收入效應。即由于價格的變化導致的實際購買力發生變化(比如由于價格下降而引起的同量貨幣的購買力提高)而引起的需求變化。而斯勒茨基方程通過加總這兩種效應得出需求的總變化。用方程表示如下(其中ΔX1代表需求的總變動, ΔXS1代表替代效應, Xn2代表收入效應):ΔX1=ΔXS1+ΔXn2
下面用價格變動所產生的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結合斯勒茨基方程來分析“家電下鄉”所導致的農民消費行為的調整。
假設農民的收入僅用于生活性消費和生產性消費,并假設除補貼產品價格降低外,其他生活性消費品和生產性消費品價格均保持不變。家電產品的價格下降對應著生產性消費品價格的上升,價格上升將促使農民在增加生活性消費的同時減少對生產性消費品的需求,以滿足自己的效用最大化,因此所產生的替代效應為負值。但由于價格水平下降,農民所持有全部收入的實際購買力增加,這將促使農民增加生產性消費,因此所產生的收入效應為正值。綜合替代效應與收入效應的影響,總的需求變動值可能為正也可能為負也可能沒有影響,最終結果取決于兩種效應抵消后的大小。所以,僅憑理論分析無法得出任何定論,唯有通過實證分析才能解答。對于家電產品來說,由于價格下降,替代效應的符號為正,收入效應的符號也為正,所以農民對耐用消費品的消費量將增加,這也是該政策實施的理論依據。
三、實證分析與結論
(一)調查方法
本研究分為訪談、試調研和正式的問卷調查三部分。訪談部分主要是對消費者進行3次小組訪談,結合已有的相關研究文獻分析各個變量所涉及到的具體測量題項。然后將定性訪談的結果形成問卷,采用簡單隨機抽樣,進行試調研。根據試調研的結果對測量項目及其表述進行修正,形成最終問卷。
最終問卷的內容主要包括:1、家庭消費結構。其中包括家庭2009年伙食支出、2008年除伙食支出外的其他消費(下設10個項目)和2008年全年家庭其他支出,包括①交給村里及各級領導的費用;②送給親戚朋友的禮品,禮金紅包及其他實務;③修建房屋及裝修;④歸還2007年及以前的舊債和利息等四項。
2、家庭耐用消費品的持有情況。并特別將2008年底擁有的耐用消費品和2009年購買的耐用品區分開來,分別詢問購買數量和購買價格,如果是2009年購買的,再繼續確認是否為“家電下鄉”或“汽車下鄉”等產品。
3、家庭的收入結構。其中包括①工資性收入;②農業生產收入;③自營工商業收入;④資產性收入;⑤政府補助;⑥征地及拆遷補償;⑦禮物與禮金;⑧社會捐助;⑨家庭其它收入等九項。所獲得的數據包括農戶2008年收入具體來源和總計和農戶2006、2007年收入總數。
4、家庭現金與存款儲蓄情況。其中包括①現金持有狀況②家庭儲蓄情況③存款計劃用途④沒有存款的原因等四項。
最終的調查選擇云南省的彝良縣、南澗縣、嵩明縣;湖南省的桑植縣、岳陽縣、醴陵縣;黑龍江省的龍江縣、東寧縣、漠河縣的農戶,在每個縣采取隨機抽樣的方式抽取7個村,在每個村則采取逢1、逢7抽樣的方式選擇樣本進行調查,發放問卷1800份,每個縣城200份,回收有效問卷1951份。
(二)數據整理與分析
1、家庭消費結構
家電下鄉產品屬于耐用消費品,為了了解農戶對耐用消費品的消費情況以分析家電下鄉的實際效果,首先我們需要全面了解農戶的家庭消費結構。在全面分析農民家庭消費結構的基礎上看耐用消費品的消費現狀,以預期農戶對家電下鄉產品的反應。觀察圖二我們發現農民78%的消費用于食品(32%)、住房(20%)、醫療(10%)、還債還息(8%)和禮金支出(7%),其次是教育(5%)、購買衣服鞋子(4%)等消費,耐用消費品的支出只占消費支出的3%。可以看出在目前還債還息占農戶總支出8%的收入水平下農民更看重的是食品、房屋、醫療等滿足基本生活需求的消費,相對來說家電的需求對農民來說,除婚嫁外,不是農民用錢的“刀刃”,支出占農戶消費比重很低。另一方面,這也說明了在提高收入的基礎上農村的耐用消費品市場確實存在很大的挖掘空間,下面將通過數據進一步研究農村耐用消費品普及率及對下鄉產品的反應程度。
2、耐用消費品的消費情況
根據中國統計年鑒的數據,城鎮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戶年底主要家電擁有量,1996年洗衣機為90臺/百戶,電冰箱為70臺/百戶,彩色電視機為94臺/百戶。對比農村居民家庭耐用消費品普及情況發現,洗衣機(61臺/百戶)、冰箱(37臺/百戶)還遠沒有城鎮居民家庭1996年的普及率,而彩電(112臺/百戶)也只恰好達到城鎮居民家庭1999年的普及率。這三種在農村普及率相對來說較高的家電產品尚與城鎮存在如此大的差距,其他,例如電腦、空調、微波爐等家電的普及率與城鎮的差距則更大。然而,進一步分析農民2009年耐用消費品購買情況卻發現,除手機、冰箱外,農民對各種耐用消費品的消費熱情并不高,其中“家電下鄉”產品比例最高的為電冰箱(59%),其次較高的為微波爐(40%),洗衣機(39%),彩電、空調(38%),但除冰箱(68臺)外其他家電購買的絕對數都很低。由此可見,盡管農村家電消費市場確實存在很大的消費潛能,但對“家電下鄉”政策反應不大,總的效果并不明顯。為解決農村耐用消費品普及率低,同時對通過13%價格補貼的下鄉產品反應不熱情的矛盾,根據消費模型下面將通過分析農村收入、存款情況以及存款計劃用途尋求解答。
3、家庭收入狀況
農民的收入水平最終決定了農民的消費水平,同時也可以通過分析農戶家庭收入狀況解釋農民現存的消費狀況。根據對農戶家庭收入數據的整理發現,農戶2006年家庭平均純收入為1.6415萬元、2007年為1.8495萬元、2008年為2.4694萬元,從2006年到2008年環比增長12.7%、33.5%。因此從增長水平來看,近年來農民收入水平確實有所提高,但由于農民收入基數偏低,從收入絕對水平來看,則與同期城鎮水平差距較大,僅相當于同期城鎮收入的1/3,相當于上個世紀90年代后期城鎮居民的收入水平。如果將農村與城鎮的社會保障差距考慮進來的話收入差距將進一步拉大。因此雖然上個世紀90年代正是家電迅速普及的年代,但卻不能期待農村會有當年城鎮普及家電的速度。
圖一顯示的是2008年農戶家庭收入結構。從圖形中可以看出農民收入主要有三個來源,其中工資性收入占39%,農業生產收入占25%,自營工商業收入占23%。而工資性收入中,打工純收入占80.5%、擔任村干部收入占2.9%、其他工資性收入占16.5%。因此,通過分析農戶家庭收入結構可以發現農民創收集中在外出打工、農業生產和自營工商業等三條途徑,總的收入水平不高,且收入來源不穩定,受外部經濟環境和自然環境影響較大,與城鎮收入差別很大。這也可以用來解釋以上農村以滿足基本生存需要為主的家庭消費結構和保守的耐用消費品消費現狀。
4、家庭存款情況及存款目的
從已有的各項數據看農村消費市場,決定農村消費水平不在于一般號召,而在于農民是否有消費能力,手中是否有足夠的可支配資金。根據數據反映,2007年底,農戶平均每戶持有現金4030.1元,持有存款6893.7元。2008年底情況與2007年基本相同,平均每戶手持現金4183.8,持有存款7655.3。并且農村這種現金和存款的分布也是不均勻的,在1951份有效問卷中,持有存款的只有479戶,1329戶反映沒有存款,剩余的143戶存款情況數據因其它原因缺失。進一步分析農戶沒有存款的原因(表二)和持有存款的目的(表三),對數據整理分析后發現,農戶沒有存款的原因主要是“家里沒有太多現金”,而持有存款的農民的目的則主要用于教育、住房、農業投入、養老、婚嫁等基本生活支出。所以,無論是從農民收入的流量還是存量來看,都不能對“家電下鄉”的實際效果寄予太高的期望。
5、“家電下鄉”替代效應分析
由于在所調查的三個省份中,“家電下鄉”的實際效果并不明顯,這就給實證分析 “家電下鄉”的替代效應帶來了根本性的困難。因為無論是短期的生產消費以此由此造成的遠期消費替代都源于“家電下鄉”通過價格補貼所帶來的消費調整,但是如果“家電下鄉”本身的效果并不明顯,這種替代效應的效果即使存在也是很小的,至少無法達到一個足以得出肯定判斷的量。但這仍然是很有意義,因為這實際上已從實證上說明了“家電下鄉”事實上并未造成許多學者所擔憂的對短期生產性消費的嚴重擠占,因此也不必過于擔憂出現由此將引發的長期消費萎靡的嚴重后果。并且僅憑理論分析也并不能確定這種影響,可能為正可能為負,也可能沒有影響,具體的結果取決于收入效應與替代效應相互作用強度。同時由于缺乏充分的有關農村生產性消費和政策實施后中長期耐用消費品消費的直接數據,本文無法做出更多針對這方面的實證分析,這是本文研究中的缺陷和不足之處,有待眾學者的進一步分析研究。
四、政策建議
根據對“家電下鄉”實施效果的實證分析和結論,下面提出如下政策建議:
(一)通過“家電下鄉”拉動內需、減少城鄉差距的前提是(1)政策的有效實施;(2)農民的理性購買。所以從短期來看,政府應采取各項措施保障政策的有效實施。財政部和商務部目前將“家電下鄉”政策實施時間暫定為四年,由于這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而非簡單地投入產品,所以應采取各項措施既要保障政策在招標、領補、限價等環節實施的科學性,又要確保各個環節的實施到位,及時發現問題,并且因地制宜地解決問題。
(二)從長期來看,決定農村消費的根本問題在于農民的收入水平、以及農村的社會保障制度。目前農民的收入主要來源于打工、農業生產和自營工商業。所以,應針對這三大收入來源采取措施增加農民收入。如發展中小企業,拉動二三產業發展,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拓寬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面;積極推進農業生產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拉長拓深農業產業鏈,帶動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更大農業就業;培育農村資金市場,改善農村金融服務,滿足農民不同的金融需求。在增加農民收入的同時,建立和健全包括醫療和養老在內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消除農民現期消費的后顧之憂,讓農民放心消費。
(三)明確政府職能,慎用政府“有形之手”。我國是一個以市場經濟為主輔之以國家宏觀調控的國家。根據經濟學原理,政府的職能是彌補市場經濟的不足與缺陷,如壟斷、外部性與公共用品。市場能夠解決的問題應盡量交給市場來解決,才能確保經濟運行的效率與公平。按此原理,政府直接投資應放在建立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制度、發展教育、增加就業崗位等財政支出領域之后,即使發展財政直接投資項目,也應以交通、電力、生態環境、社會公共事業優先,這樣才能實現社會資源的效用最大化,防止資源的浪費。
參考文獻
[1]王旭,孟慶瑋.“家電下鄉”政策的經濟學解讀[J]. 商業經濟, 2009,(9):29-30.
[2]孫菲菲.“家電下鄉”的經濟效應分析[J].商業經濟,2009,(9):31-33.
[3]田英杰.“家電下鄉”的經濟學思考[J].中國集體經濟.經濟觀察,2009,(4)(下):29-30.
[4]賀雪峰.從“家電下鄉” 談理性擴大農村消費[J].中國金融,2009,(6):81-84.
[5]郭振宗.對“家電下鄉”成效的思考[J].管理科學文摘,2009,(5):15-16.
[6]方筱萍,盧旋.“家電下鄉”政策的實證分析[J].經營管理者,2009,(12):86.
[7]張月友.“家電下鄉”效果的經濟學分析[J].經濟與管理,2009,(5):83-88.
[8]馬川.“家電下鄉”后引發的思考[J].法制與社會,2009,(4),278.
[9]哈爾·R·范里安.微觀經濟學:現代觀點[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10]N·格里高利·曼昆.宏觀經濟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項目基金:湖南省大學生研究性學習和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國家級)(091053028)
(作者單位:湘潭大學商學院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