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模式。當今的工業文明已經造成了很多生態環境問題,影響了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作為一種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一種經濟發展形態,發展低碳經濟必然要求傳統的工業經濟模式的轉型。金融服務將是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重要的推力和杠桿。而綠色金融符合低碳經濟的內涵,發展綠色金融,可以促進低碳經濟的發展。
關鍵詞: 低碳經濟;綠色金融;綠色信貸
一、低碳經濟的由來及內涵
(一)低碳經濟的由來
低碳經濟的產生與世界各國應對全球性氣候變化的認識和行動緊密相關。低碳經濟的發展理念最早起源于英國。2003年2月24日,英國頒布了能源白皮書 《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成為世界上最早提出“低碳經濟(Low-Carbon Economy, LCE)”的國家。作為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先驅和資源并不豐富的島國,英國充分意識到了能源安全和氣候變化的威脅,它正從自給自足的能源供應走向主要依靠進口的時代,按目前的消費模式,預計2020年英國80%的能源都必須進口。因此,英國政府為低碳經濟發展設立了一個清晰的目標:201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990年水平上減少20%,到2050年減少60%,到2050年建立低碳經濟社會。
(二)低碳經濟的內涵
所謂低碳經濟,是指在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轉型、新能源開發等多種手段,盡可能地減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達到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一種經濟發展形態。
低碳經濟的特征是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為目標,構筑低能耗、低污染為基礎的經濟發展體系,包括低碳能源系統、低碳技術和低碳產業體系。低碳能源系統是指通過發展清潔能源,包括風能、太陽能、核能、地熱能和生物質能等替代煤、石油等化石能源以減少二氧化碳排放。低碳技術包括清潔煤技術和二氧化碳捕捉及儲存技術等等。低碳產業體系包括火電減排、新能源汽車、節能建筑、工業節能與減排、循環經濟、資源回收、環保設備、節能材料等等。
二、綠色金融是低碳經濟的金融支持
從整體上看,綠色金融是指金融部門把環境保護作為一項基本政策,在投融資決策中要考慮潛在的環境影響,把與環境條件相關的潛在的回報、風險和成本都要融合進銀行的日常業務中,在金融經營活動中注重對生態環境的保護以及環境污染的治理,通過對社會經濟資源的引導,促進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與傳統金融相比,綠色金融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它更強調人類社會的生存環境利益,它將對環境保護和對資源的有效利用程度作為計量其活動成效的標準之一,通過自身活動引導各經濟主體注重自然生態平衡。它講求金融活動與環境保護、生態平衡的協調發展,最終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綠色金融有兩層含義:一是金融業如何促進環保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另一個是指金融業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前者指出“綠色金融”的作用主要是引導資金流向節約資源技術開發和生態環境保護產業,引導企業生產注重綠色環保,引導消費者形成綠色消費理念;后者則明確金融業要保持可持續發展,避免注重短期利益的過度投機行為。
低碳經濟是經濟增長模式轉變的一個目標和方向。發展低碳經濟,金融服務要先行。金融業將成為實現這場新的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創新優化重要的推力和重要的杠桿。同時,金融作為一國經濟的核心,在引導資源、優化配置方面發揮著核心作用。一國的金融越發達,其資源配置的效率就越高越能促進經濟的發展。以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為前提的低碳經濟要大發展,自然離不開金融的支持,金融的綠色化經營就是對這種經濟發展模式最好的支持。綠色金融就是將環境保護納入金融功能的服務范疇,在投融資決策中考慮潛在的環境影響,把與環境條件相關的潛在的回報、風險和成本進行融合,以協調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矛盾,是環境經濟的一部分,也是金融功能拓展的一個重要領域。
三、發展綠色金融的途徑
發展綠色金融,不僅是發展低碳金融,也是發展支持科技創新、產業升級的金融;不僅需要金融企業有所作為,還要有政策扶持和理念引導。
(一)理念上倡導低碳經濟和綠色金融
1、發展綠色金融需要地方政府徹底轉變觀念,徹底轉變唯GDP、唯短期效益的政績觀。
各級政府要加大排放權交易的政策扶持,特別應綜合運用財政貼息、費用補貼、稅收優惠等多種政策方式,合理分散金融機構加大對環境保護項目融資支持的信貸風險。各地區、各部門應充分認識加強節能減排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相互配合、共同努力,切實采取強有力、見效快的政策措施,確保實現“十一五”節能減排目標,逐步將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引入健康可持續的良性軌道。
2、提升金融業的綠色金融理念,謀求長期可持續發展
首先,銀行應充分利用自身對企業具有的引導、鼓勵或約束的作用,支持環保產業發展,提高社會公眾的認同度。否則,片面追求短期利益,支持高耗能、高污染企業,將損害銀行自身的競爭力。
其次,隨著我國銀行業的逐漸的開放,國內銀行將與外資銀行處于同一競爭平臺。競爭的內容不僅包括技術、產品,而且上升到企業社會責任理念和商業倫理和道德水準的競爭。銀行踐行社會責任,易于不斷改善自身形象和信譽,增強利潤水平和國際競爭力,并實現經濟與環境的共贏發展。
最后,銀行踐行社會責任應通過政策引導,市場激勵的通道實現。政府部門和監管機構需要樹立長期穩定的政策導向,建設適合企業社會責任中長期持續的外部環境和平臺,有利于綜合平衡商業銀行可能產生的短期利益損失和長期整體收益。我國商業銀行應積極承擔其對社會、經濟和環境的三重責任。重視并實踐社會責任投資與商業銀行經營發展有著共同一致的價值取向。社會責任投資已經逐步成為全球社會的共識,也應該是我國金融行業和社會群體的共識。實現“產業環?;?、環保產業化”。
(二)政策上鼓勵綠色金融創新
各級政府要加大排放權交易的政策扶持,特別應綜合運用財政貼息、費用補貼、稅收優惠等多種政策方式,合理分散金融機構加大對環境保護項目融資支持的信貸風險。
中國銀監會旗幟鮮明地支持低碳金融服務創新。從政策指引和具體舉措來看,銀監會的確頗有作為。早在2007年7月,國家環??偩帧⒀胄?、銀監會三部委聯合發布了《關于落實環保政策法規防范信貸風險的意見》,首次提出將環保調控手段通過金融杠桿來具體實現的政策,這標志著綠色信貸全面進入節能減排的主戰場。通過在金融信貸領域建立環境準入門檻,對限制和淘汰類新建項目,不得提供信貸支持;對于淘汰類項目,應停止各類形式的新增授信支持,并采取措施收回已發放的貸款,從源頭上切斷高耗能、高污染行業無序發展和盲目擴張的經濟命脈,有效地切斷嚴重違法者的資金鏈條,遏制其投資沖動,解決環境問題,通過信貸發放進行產業結構調整。隨后,金融管理層相繼發布了一系列政策法規,要求金融業全面加強綠色信貸建設。銀監會制定了《落實“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具體措施》,并于2007年11月公布了《節能減排授信工作指導意見》。自此開始,國內銀行業金融機構相繼制定了一系列綠色信貸政策和管理制度。兩年多來,信貸政策服務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這一總體目標還在不斷深化。2009年12月23日,央行聯合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發布《關于進一步做好金融服務、支持重點產業調整振興和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的指導意見》,明確信貸投放要“區別對待,有保有壓”,嚴格控制產能過剩行業貸款,加大綠色信貸和對重點產業的支持力度。
(三)發展綠色信貸,鼓勵企業碳減排
綠色信貸是環保部門和銀行業聯手抵御企業環境違法行為,促進節能減排,規避金融風險的重要經濟手段。根據《關于落實環保政策法規防范信貸風險的意見》,對不符合產業政策和環境違法的企業、項目進行信貸控制,遏制高耗能、高污染行業的盲目擴張。與一些行政手段相比,綠色信貸這樣的市場經濟手段往往非常有效。綠色信貸已經顯現的作用是逼迫企業必須為環境違法行為承擔經濟損失?,F行法律允許環保部門對污染企業罰款的額度只有10萬元,這樣的處罰與企業偷排結余的成本相比是杯水車薪,而綠色信貸在某種程度上豐富了環保部門的執法手段。
具體而言,在綠色信貸方面,應結合我國到2020年的總體碳減排目標,針對不同行業制定不同的減排要求,承諾達標企業獲得融資;將排放權減排額作為抵押物,來為環保企業進行融資;開辦專項治理節能減排技術改造和設備升級換代的項目貸款業務;開辦排放權交易購買方專項貸款。在發展直接融資方面,應支持符合條件的環保企業或項目發行企業債、公司債、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資產支持票據等債務融資工具籌集發展資金。采取多種優惠措施,鼓勵私募基金、風險投資、社會捐贈資金和國際援助資金加大對環境保護和節約資源的資金投入。
在實務中,興業銀行率先進行了綠色信貸的實踐。2006年5月,興業銀行和國際金融公司合作推出了能效貸款的創新型金融產品,簽署了能源效率融資項目(CHUEE)合作協議(即《損失分擔協議》),成為國內首家推出“能效貸款”產品的商業銀行。2007年10月,興業銀行正式加入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金融行動,鄭重承諾遵循相關環境法規,將環境因素納入商業決策考量范疇,支持可持續發展。2008年10月31日,興業銀行宣布采納赤道原則,成為目前中國唯一一家赤道銀行。在12月22日啟動了中國銀行業首個適用赤道原則的項目融資——福建華電永安發電有限公司2×300MW擴建項目,貸款總額7.3億元。
(四)發展碳金融,為企業碳減排建立良好的平臺
碳金融,是指由《京都議定書》而興起的低碳經濟投融資活動,或稱碳融資和碳物質的買賣,即服務于限制溫室氣體排放等技術和項目的直接投融資、碳權交易和銀行貸款等金融活動。據測算,“十一五”期間我國節能投資總額累計可達6000億元以上,潛在的節能市場規模達8000億元。因此,我國銀行應該大力發展碳金融業務,為企業減排建立良好的平臺。
1、健全碳金融交易法律法規和制度建設
完善的法律法規、政策制度框架是碳金融健康發展的前提,尤其是中國這樣的新興碳交易市場,市場需要透明、長期、明確的法律法規、政策制度來規范碳金融的發展。只有這樣,銀行和企業才有碳金融創新動力,才能制定相應的長期計劃。一方面政府在制定氣候變化、環境保護、可再生能源發展等相關的法律、法規、政策、條例、標準時,應考慮金融方面的因素;另一方面,加快推進我國碳金融發展的相關法律、法規、行業準則、政策制度與國際接軌。
2、積極參與碳交易市場建設
目前為止,中國無論是二氧化碳排放的總量,還是CDM(清潔發展機制)項目的供應量,都是世界上排名第一的國家。但是,中國的主要交易買主都在歐洲,國內至今還沒有形成真正的碳交易市場。盡早建立碳交易市場,可以避免投資的高碳路徑依賴問題。我國消費仍然不足,GDP仍主要靠投資拉動。投資形成的固定資產會在很長一段時期內形成持續的碳排放。因此在投資初期就必須要考慮到低碳排放的問題,否則就會被固定在相對高碳的路徑上。如果早一些向企業下達碳排放限額,建立了碳市場和碳價格信號,企業在投資決策的時候就會考慮減排收益和超排處罰的問題。
3、增強商業銀行碳交易中間業務創新能力
首先,優先發展與碳排放權交易掛鉤的理財產品業務。利用近年來我國銀行理財業務無論是市場規模、投資范圍、還是產品種類都發展迅速的市場優勢,繼續深度發展與碳排放權交易掛鉤的理財產品業務。其次,發展碳交易代理、融資擔保、咨詢等中介服務業務。為了使商業銀行積極地參與到低碳項目融資過程中來,可以施行“比例擔?!薄T陧椖砍跗?,銀行為項目提供一個較高比例的擔保,隨著項目的深入逐漸減少擔保的比例。再次,引導和鼓勵銀行項目融資,探索銀行CDM項目融資模式。目前,我國項目融資模式還處于不斷摸索階段,以CDM模式來實現低碳項目,低碳產業融資的具體模式還處于試驗和示范階段,缺乏規范且可資借鑒的經驗。
4、積極開發與碳排放權交易相關的產品
目前國際碳交易市場仍處在發展初期,市場的流動性較低,而且不同市場之間也存在分割現象。商業銀行業通過開發各種連接不同市場的套利產品,如CERs和EUAs之間以及CERs與ERUs之間的互換交易,基于CERs和EUAs價差的價差期權(Spread Option),加速國際碳交易市場的一體化發展。
參考文獻:
[1].尹鈞惠. 發展循環經濟的綠色金融支持體系探討[J].當代經濟,2009年9月(上).
[2]. 李倩. 發展綠色信貸助力低碳經濟[N].金融時報,2010-5-7 (第001版).
[3]. 張朝暉.首個適用赤道原則項目融資落地興業銀行令世界“刮目相看” [N]. 華夏時報,2009-12-26(第A12版).
(作者單位:齊魯銀行城東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