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首先論述了案例教學法以及計量經濟學案例教學材料的現狀,接著從計量經濟學教學現狀、計量經濟學案例教學的組織形式以及案例教學效果評價三個方面進行論述,最后結合作者本人一線教學的經驗給出了些許看法,以期為計量經濟學本科教學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計量經濟學;案例教學;現狀;組織形式;效果評價
案例教學法最初起源于上個世紀20年代美國哈佛的商學院,1910年由科普蘭博士在工商管理教學中率先使用,并于上個世紀80年代初引入我國。自引入我國之后,許多人對此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研究,目前已見的研究成果中已將其成功地引人到了《管理學》、《市場營銷學》等課程中,并逐漸引人到其它課程[1]。 通過教學實踐的檢驗,獲得了宏大深遠的成功,因而近年來成為國內外廣泛采用并推廣的一種新型教學法。案例教學法的特點在于將源于實踐的具有典型性、科學性和實用性的案例作為聯系理論與實踐的橋梁 [2]。
目前,我國的計量經濟學案例教學材料還很缺乏,雖然在一些教科書中附有一些案例,例如:李子奈、潘文卿編著的《計量經濟學》,黃浩、白鴻鈞主編的《計量經濟學》,趙新順主編的《計量經濟學》等。這些教材各有特點,所選案例也都別具特色,對于課堂給學生作為案例素材講解很實用,但要讓學生真正參與到教學中來還遠遠不夠。
本文將就本科生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中出現的這個問題,談談自己的認識和從教學實踐中得到的體會。
一、計量經濟學教學現狀
當前,在計量經濟學教學中,幾乎都以教師講授為主,普遍存在重理論課、輕實踐課;重主動講授,輕理論應用的現象。由于計量經濟學的理論方法大量用到數學與統計學知識,較多地偏于理論方法的證明,對于大部分學生來講,計量經濟學課程學習壓力大,困難重重,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教學效果。
計量經濟學的學習必須將課堂講授和上機實驗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盡管預先安排了上機實驗課,但實驗課的效果非常不理想。實驗課基本是教師講授,學生練習。但在學生練習的時候,由于相關理論沒有掌握好,導致機械性的記憶老師講授的軟件操作步驟,自己不能獨立完成實驗過程。即便完成了實驗內容,結果也多半不正確。
二、計量經濟學案例教學的組織形式
搞好案例教學需要精心安排,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一般是安排在相關理論進行完之后,在實踐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把握[3]:
一是案例布置。教師可以事先選擇一段同學們熟悉的經濟學背景資料,然后和學生一起討論里面涉及到的變量,以及這些變量之間可能的關系。然后讓學生課后回去搜集相關的數據。可以要求學生嚴格按照建立計量經濟學模型的步驟進行建模,即按照理論模型的建立→樣本數據的收集→參數的估計→模型的檢驗的步驟進行。
二是小組準備。課前準備是否充分,對案例教學能否取得預期效果至關重要。事先把全班同學分成若干小組,每組3-4名學生,指定一名組長負責。同時引導學生對案例材料認真閱讀和思考,確定理論模型的最初形式,然后搜集相關的數據,接著對模型進行估計和檢驗。把自己組分析所得的結論、觀點及其理由形成案例分析報告。
三是課堂討論。討論可采用推薦代表發言和學生自由發言相結合的方法。每組可內部指定一名同學發言,發表本小組對于案例的分析和處理意見。具體包括模型為何選擇該函數形式,采用何種方法進行估計,變量的顯著性以及方程的整體線性關系如何,模型當中是否存在異方差性、自相關性和多重共線性等問題,對模型中出現的問題如何處理等。發言完畢,由其他小組成員提問,發言人需對此作出解釋,此時本小組的其他成員可以代替發言人回答問題。教師在此過程中充當的是組織者和主持人的角色。
四是教師講評。對上述發言及討論的結果進行總結,指出案例分析中存在的問題,同時給出正確的分析方法和思路。使學生通過上述的討論形成新的知識,掌握建模的步驟及要點,真正做到理論聯系實際,真正做到把計量經濟學的理論與實際的經濟問題結合起來,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三、計量經濟學案例教學效果評價
筆者通過對本院兩個班級的比較發現(在這里,為方便起見,不妨把實施案例教學的班級稱為A班,對比班級稱為B班):A班的學生的動手能力要強于B班的學生。雖然兩個班級的理論教學內容完全相同,但A班的同學不論是在計量經濟學理論的掌握方面還是在Eviews軟件的操作方面都超過了B班的學生。
舉個例子來說,A班的第一組同學建立的是一個江西入境旅游外匯收入影響因素的多元回歸分析模型,選用的數據是一組時間序列數據。選用的被解釋變量為旅游外匯收入,解釋變量分別為:入境旅游人數、零售價格指數(以1990為100)、平均花費、年平均人民幣對美元匯率。該組同學在建模之初,即在選取模型的函數形式這一步驟時,能把經濟理論與解釋變量和被解釋變量的散點圖結合起來確定理論模型的形式,這是很值得肯定的。在后面的計量經濟學檢驗這一步驟中,該組同學也能夠對本組的這個模型進行序列相關性檢驗和多重共線性檢驗,并能對模型中出現的多重共線性問題進行處理。如先根據DW值判斷出模型中不存在序列相關性。接著采用相關系數矩陣法,從矩陣表中發現零售價格指數和平均花費兩個變量之間的相關系數已達到0.8445,說明模型中這兩個變量之間是高度相關的。接著該組同學采用逐步回歸法尋找最佳估計結果。
在這里,我們不去討論結果是否符合實際,重要的是學生通過自己的親手實踐,確實有所收獲。從上面這個組的同學做的這個案例可以看出,他們是經過了自己的認真思考。這對于他們的計量經濟學理論的掌握及應用是很重要的。對于該案例的Eviews軟件結果及模型分析結果的最終得出,完全是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完成的,是同學們自己查閱相關書籍文獻完成的。雖然在做案例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一些問題,如數據搜集來沒有進行處理就直接拿來用,或是時間序列數據沒有進行協整關系檢驗等,但這些是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查找相關的資料來完成的。
在做案例的過程中,避免不了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也不可能每一個問題都能有時間及時問老師,大部分情況下,需要自己和本小組的同學討論,通過查找相關資料才能獲得解決問題的辦法。這一過程,是一個相互協作,相互學習的過程,對于培養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們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培養他們的團隊精神是很有裨益的。現在的他們可能只是處于照貓畫虎階段,但應用能力的提高是源于不斷的模仿的。學生可以從模仿中積累經驗、掌握知識,達到最終擺脫模仿,能自己獨立運用的境界[4]。
另外,在課上討論的過程中,同學們的積極性也很高,大部分同學都能發表自己的看法。有關于模型的函數形式方面的,有關于數據來源問題的,有關于選用的估計方法的方面的,也有關于模型的檢驗方面的。建模過程中的每一步驟都有涉及,討論的場面異常激烈。學生們的參與性較高,課堂氣氛活躍。所有這些得以順利進行,離不開學生們對于案例材料的精心準備,以及計量經濟學理論的理解和消化。
再拿B班的實驗課為例,說說兩個班的同學的差別在哪里。在上實驗課的時候,B班學生基本上是老師做一步,他們跟著做一步,由于實驗步驟比較多,教師如果再換一組數據,讓學生自己練習,多半的學生實驗結果得不出來。有些學生把教師的實驗步驟記在了本子上,但由于不清楚每個步驟的含義,雖然照著做能得到實驗結果,但結果也多半不正確。實驗中比較常見的問題是,回歸模型中的被解釋變量選取得不對。原因在于Eviews軟件中方程說明的對話框里面變量的輸入順序不正確,應該把被解釋變量放在第一個位置。很多同學對于這個不了解,導致所得模型的輸出結果出錯。再一個比較常見的問題是自由度出錯的問題,學生們只是按照教師的操作執行,殊不知數據發生變化,樣本的容量也會跟著發生變化,進而自由度也會跟著變。究其原因,學生們自己沒有一個獨立思考的過程,只是被動的接受者。對于這樣的學習,學生們的學習興趣自然不高。
相對于A班學生來講,B班學生缺乏的是理解和消化的過程,所學知識沒有經過自己的消化理解,只是機械的模仿。由于A班學生在做案例的過程中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這就需要花費大量的課外時間查找資料用以解決出現的問題。而這一過程,同樣也起到一個對所學知識理解和消化的作用。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表現出來的就是A班學生無論是在理論的掌握方面,還是在理論的應用方面都要好于B班的學生。
四、結束語
通過這兩個班級教學效果的比較,筆者認為在計量經濟學這門課程中開展案例教學是可行的,效果也是值得肯定的。但一定要注意,首先,系統的理論學習和講授是必不可少的。案例教學法效果的取得是建立在學生的系統的理論學習基礎之上的;其次,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也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這需要相關的激勵措施。因為案例教學要想取得成功,學生們課后是要花很多時間準備的,如能把學生在案例教學課堂上的表現與他們這門課的期末成績結合,相信會是一個很好的解決辦法。
(基金項目:江西農業大學校級教改課題)
參考文獻:
[1]單藝斌.《統計學》教學案例的選擇與設計[J].統計教育.2000(4)
[2]史書良.統計學案例教學研究[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8(8)
[3]陳效蘭.以案例教學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J].中國高等教育.2006(1)
[4]余國合.芻議計量經濟學教學中大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7)
[5]李子奈,潘文卿.計量經濟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
基金項目:江西農業大學校級教改課題 項目編號是:2009B2ZZ09
(作者單位:江西農業大學經貿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