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從政府主導轉換為市場主導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

2010-12-31 00:00:00張素芳
江漢論壇 2010年8期

摘要:我國改革開放30年來經濟高速發展,但主要以增加投資和出口拉動為導向,國內消費需求不足,資源、環境浪費破壞嚴重,國民收入分配不合理,經濟發展內生動力不足,致使經濟社會發展中形成一系列突出矛盾和問題。其成因在于經濟活動仍然由政府主導和決定,市場主體和市場機制未能充分發揮調節資源配置和利益分配的作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最為根本的就是要從由政府轉變為由市場來主導和決定社會經濟的發展。

關鍵詞:經濟發展方式;政府改革;市場機制;資源配置

中圖分類號:F1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854X(2010)08-0013-06

我國經過30多年的市場化改革,經濟高速發展,總量迅速擴大,一躍而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成就舉世矚目。經濟快速發展極大地增加了社會物質財富,改善了社會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人民群眾不同程度都得到了實惠。但是,由于改革還沒到位,舊體制的深層次問題遠未解決,片面追求總量擴張的經濟發展方式不僅使經濟增長難以為繼,而且所伴生和累積的各種經濟和社會矛盾日益突出,不斷激化。從根本上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不僅是經濟持續發展之必須,而且也是社會和諧穩定之必要。

一、片面追求總量擴張的經濟發展方式已經難以為繼

我國30多年來的經濟發展,當然不能說沒有集約的內涵增長,但是,片面追求總量擴張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要方式。表現為以壓低消費來增加投資和出口拉動為導向,以資源、環境和社會公平為代價,經濟發展內生動力不足,致使經濟社會發展中形成一系列突出矛盾和問題。這種經濟發展方式不能再繼續下去了。

一是以投資拉動為主的經濟發展方式形成結構失調和產能過剩,造成內需不足,過度依賴出口導向已經難以為繼。消費、投資和外貿,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將社會總產品合理地分配為消費、投資和外貿份額,將消費部分合理地分配于不同的社會成員,成為社會再生產正常運行的必要而充分的條件。然而,我國經濟發展主要依靠投資擴大和出口拉動,國內消費份額過低,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不平衡、不協調,已經阻礙經濟社會的正常運行。1979-2007年,我國GDP(國內生產總值)以年均9.8%的增長率快速擴張,其中資本形成總額和外貿拉動GDP的百分點逐年加大,國內最終消費逐年減少。特別是進入本世紀以來,資本形成總額拉動GDP所占比例都在50%左右。從2001年到2008年,資本形成總額、最終消費支出、貨物和服務凈出口所拉動GDP的百分點,分別是4.2、4.1、(無數據);4.4、4.0、0.7;6.4、3.5、0.1;5.6、3.9、0.6;3.9、4.0、2.5;4.9、4.5、2.2;5.1、5.3、2.6;4.1、4.1、0.8。資本形成總額所拉動GDP的百分點除兩年略低,都高于最終消費支出所拉動GDP的百分點,貨物和服務凈出口所拉動GDP的百分點的增幅也大大高于最終消費支出所拉動GDP的百分點的增幅。高積累、低消費,不僅是計劃經濟體制下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同樣是近30年來經濟增長的催化劑。從1978年到2008年,資本形成率逐年上升,最終消費率不斷下降,本世紀以來幅度更為加大。2001-2008年,投資率和消費率分別是36.5%和61.4%、37.9%和59.6%、41.0%和56.8%、43.25%和54.3%、42.7%和51.8%、42.6%和49.9%、42.2%和49.0%、43.5%和48.6%。特別是2009年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中,為了經濟增長“保八”,刺激經濟的一攬子計劃主要是增加投資。2009年經濟增長率為8.7%,其中投資的貢獻逾7個百分點,投資額占GDP總量的比例超過70%。經濟發展以投資擴大和出口拉動為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以投資擴大外延為主拉動經濟發展,投資主要向第二產業和壟斷行業積聚,農業發展落后,第三產業發展緩慢,形成經濟結構不合理,城鄉之間、地區之間發展不均衡,造成第二產業中的產能過剩。過度投資和內需不足正在催生經濟泡沫,特別是房地產泡沫。據《經濟參考報》2010年3月19日報導,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18日發布2010年中國工業經濟運行春季報告。報告稱。當前工業經濟運行仍然面臨諸多困難,多個行業產能過剩問題依然嚴重。原材料工業方面,2009年,鋼鐵產能已經超過7億噸,其中約有3000萬噸進入社會庫存,實際消費不到5.3億噸,產能仍在盲目擴張,2009年鋼鐵行業固定投資增速保持在20%左右;有色金屬行業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增長16.5%,一些企業盲目追求規模效應,擴張規模沖動不減;電解鋁產能已由2008年的1800萬噸擴張到2000萬噸,在建還有200多萬噸;水泥產能已達19.6億噸,而在建水泥生產線超過400條,新增產能將超過6億噸:平板玻璃產能已達6.4億噸,不少地方、企業仍在熱衷上項目、擴規模;部分無機鹽、無機堿、化肥、農藥等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產能過剩問題。此外,船舶工業重復建設造成的產能過剩問題已經顯現。我國造船產能已達6600萬載重噸,2009年已有半數以上企業沒有接到訂單。特別是去年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中,為保持經濟增長的投資,真正進入需要發展的實體經濟不多,相當一部分進入了房地產業和股市,致使國民經濟結構更不平衡。以投資為主拉動經濟增長,造成盲目投資、重復建設、效率低下、產業結構失衡、產能過剩和經濟泡沫,浪費了大量社會資源和財富,形成經濟隱患。顯然,這樣的經濟發展方式不能再繼續下去。

以投資拉動為主的經濟發展方式,通過壓低消費以增加積累來支撐,必然形成消費需求不足。我國從1993年以來的最終消費率。除1999年、2000年和2001年外,都降至60%以下,2006-2008年更是降至50%以下,大大低于發達國家80%的水平。投資率、出口率的增長和消費率的降低,通過壓低勞動者的工資來實現。職工工資總額占GDP的比重,1978-1996年在13-16%的區間,其中1980年為17%:1997-2008年都只在11%左右。在工資分配中,廣大普通勞動者“干得多,掙得少”,60%以上的中等及其以下收入群體都達不到平均工資水平。由于住房天價、教育亂收費、醫療費用畸高和社會保障不健全,即使收入再低,老百姓也還是要省吃儉用儲蓄以備后用。本來勞動報酬所占比例就低,加上高儲蓄率,國內消費需求更為不足,高儲蓄轉化為銀行貸款正好為高投資提供了資金來源。消費是生產的目的和動力,國內消費需求不足,必然影響生產正常進行和發展,經濟增長也就難以持續。替代國內需求的是出口。進入本世紀以來,出口額不斷攀升,從2003年以來占GDP的比重都在30%以上;2005-2008年分別為34.2%、36.6%、36.3%、33.4%。進出口總額占GDP的比重從2004年以來高達60%以上,2006年和2007年高達66.5%和65%。出口商品科技含量低,主要靠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和資源消耗以及退稅補貼以低價在國際市場競爭,價格低于國內售價。在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下,外需萎縮.各國加大貿易保護,外貿爭端不斷,人民幣升值壓力加大。顯然,以過度依賴出口替代內需拉動經濟增長,也已經難以維持。

二是經濟增長以資源和環境為代價,資源短缺和生態環境急劇惡化已使這種經濟發展方式不可持續。我國本來資源就很短缺,人多地少水少油少,許多重要資源人均占有量遠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耕地只相當于世界水平的42%,人均淡水資源量僅為世界人均水平的27%,人均森林面積和人均森林儲積量分別為世界人均水平的20%和12.5%,礦產資源種類不全,儲量不高,大多數礦產資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只有合理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自然資源,社會經濟才能持續發展。然而,我國的經濟發展是以資源的過度消耗為代價的。我國能源綜合利用率僅為32%左右,比國外先進水平低十幾個百分點,萬元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比發達國家高四倍多,工業排放的污染物超過發達國家十倍以上。而且,為了經濟增長,不惜濫采、濫伐、濫墾,進一步加劇了資源不足的矛盾,造成了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諸如大氣污染、水域污染、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草原沙化、地表植被遭到破壞、生態失衡加劇旱澇災害,以及礦難不斷等等。不少過去山清水秀的地區因污染而水不能飲用、人不宜居住,“癌癥村”、“血鉛事件”、環境糾紛不斷見諸報端。世界銀行有報告稱,在全球20個污染最嚴重的城市中,中國占了16個。世界衛生組織的研究報告發現,中國每年約有75萬人因空氣污染和水污染而過早死亡。早在1997年世界銀行的統計稱,僅中國每年空氣和水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540億美元,相當于當年GDP的6%左右,并且,每年用于治理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費用也是數額巨大。以資源和環境為代價的經濟增長,不僅已經制約著經濟的發展,而且直接危及人民群眾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中國再也不能當“兩高一資”(高耗能、高污染和資源性產品出口)的世界工廠了。這樣的經濟發展方式絕不能再延續下去,否則,不僅殃及當代,而且貽害后人。

三是經濟增長率雖高但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提升不快,總量擴張而質量不高的經濟發展方式難以維持。我國的經濟增長主要依靠高投入,投資效率不高,產出率低。例如,8%的經濟增長,通過33%的投資而實現,四個百分點的投入帶來一個百分點的經濟增長。這種投資規模遞減的狀況不改變,要繼續保持增長,就必須有更大比例的低效率的投資。低效率的投資規模的擴大,不僅會進一步擠占消費份額,降低企業收益,而且還會累積金融風險。顯然,這是不可持續的。科學技術早已成為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第一生產力。然而,在我國,科學技術雖然也在快速發展,但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偏低,大大落后于世界先進水平,“中國制造”總體水平處于國際產業鏈低端,經濟增長缺乏內生動力。我國許多基礎原材料以及工業產品的產量位居世界前列,但是高性能的材料、核心部件和重大裝備嚴重依賴于進口,關鍵技術受制于人,缺乏自主知識產權,無論是推進大飛機、高速列車、電動汽車等重點工程,還是發展電子信息、節能環保等重要產業,都面臨著必須突破系列關鍵材料技術的問題,這些都說明我國的綜合國力并不強大。科學技術決定國家興衰和民族命運,顯然,缺乏科技創新的經濟發展方式不能再維持下去。

四是經濟的高速增長并未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收入分配不公以及關系民生的社會保障和社會公共事業發展不平衡,已經對經濟發展形成負面影響。不可否認,我國經濟的高速增長整體上提高了社會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但是不同社會群體提高的幅度存在很大差異。在國民收入分配格局中,勞動與資本、政府之間的分配比例不合理。2007年,在國民收入初次分配中,政府所得占17.48%(加上以各種名目獲得的預算外收入,有人估計政府實際所得占30-35%左右);2004-2007年間.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勞動報酬比上年分別增長14.0%、14.3%、14.6%、18.5%,國家財政收入卻比上年分別增長21.6%、19.9%、22.5%、32.4%,而同期GDP分別增長10.1%、10.4%、11.6%、11.9%。職工工資總額占GDP的比重,1950-1960年代都在20%左右,1978年為15.6%,1980年為17.1%,1998年為11.9%,2007年只有11.3%。按支出法國內生產總值結構核算,居民消費支出由1978年的78.6%、1988年的80.0%下降為2008年的72.7%,政府消費支出則增長為21.4%、20.0%、27.3%。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從1997年到2007年,勞動者報酬占GDP的比重從53.4%%下降到39.74%:企業盈余占GDP的比重從21.23%上升到31.29,政府預算內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從10.95%上升到20.57%。而在發達國家,勞動者報酬占的比重大多在50%以上。政府所得比例過大,資本侵占工資,致使勞動收入增長緩慢,勞動者特別是直接從事物質生產的普通勞動者收入低下,未能隨經濟發展同步增長。

政府的財政收入高增長,支出并未公平地用之于民。2008年國家財政支出中, “一般公共服務”是1978年“行政管理費”支出的185.18倍,而同期財政收入僅為54.17倍; “一般公共服務”支出占國家財政支出總額的比例高達15.65%(1978年僅為4.71%),而“教育”、“社會保障和就業”、“醫療衛生”支出分別只占14.39%、10.87%、4.40%。有報道,2004年公車消費、干部公費出國、公款吃喝加起來高達9000億元以上,占當年國家財政總收入的34.10%:至今,這三項費用更是只增不減。如此“大政府、小社會”的財政再分配格局,行政機構及其人員擠占了本應由民眾享有的經濟利益。社會保障投入不足,醫療衛生、文化教育等關系基本民生的公共投入比重太小,造成民生艱難。不同社會階層占有社會財富的份額不合理,成為收入分配不公的突出表現。一些掌控行政權力的組織和個人權錢交易獲得大量的灰色收入、黑色收入,所占份額巨大,形成了以非法收入暴富的群體,在財富占有和生活消費上出現了兩極分化,剝奪了本應由廣大普通民眾享有的經濟利益。反映貧富差距的基尼系數早在2007年已高達0.4725,超過國際公認的0.4的警戒線,近兩年來只會有增無減。

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我國經濟高速發展固然可喜,沒有發展,就缺乏解決社會各種問題和矛盾的物質基礎;但是這種經濟發展方式是不穩定、不平衡、不協調和不可持續的。只有從根本上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經濟社會才能健康、穩定、持續地快速發展。

二、政府主導是經濟發展方式難以轉變的成因

片面追求總量擴張的經濟發展方式,不是市場經濟的產物,而是社會經濟活動仍然由政府主導受制于行政權力的結果。在過去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國家實行了優先發展重工業以快速實現工業化的經濟發展戰略,追求總量擴張成為衡量經濟發展的最主要指標。這一經濟發展戰略得以實施,源于國家政權機關掌控全部生產資源,通過計劃指令統管全社會的經濟活動和統分社會成員的經濟利益,從事經濟活動的組織和個人失去主動陛和利益激勵只能被動地服從行政命令,社會經濟發展由行政力量來決定和推動缺乏客觀制約,因而能夠由其意志決定集中財力物力人力追加投資擴張外延增加經濟總量。由于社會經濟活動由行政權力所掌控。缺乏自身內在的動力和約束機制,為了快速發展經濟,國家往往制定不切實際的經濟發展高指標,通過降低消費、增加積累、提高投入重點發展重工業,致使農業、輕工業發展滯后和國民經濟比例反復嚴重失調,經濟效益低下、資源損失浪費嚴重、科技進步緩慢、人民生活水平長期得不到提高。“要順利實行我國經濟發展戰略的轉變,不改革我國原有的經濟體制也是不可能的。”

改革開放30多年來,國家放棄了對社會經濟活動的計劃控制,原來由政府掌控的部分權利轉換到從事經濟活動的組織和個人,但是政府特別是地方政府對于經濟發展仍然起著主導和決定作用。政府一是運用行政審批權力控制著社會經濟活動:二是通過資源的壟斷進而壟斷著社會經濟活動;三是各級政府官員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名義下,以發展經濟的“領導者”的身份,直接介入和決定當地經濟活動。過去計劃經濟體制下行政權力統制經濟活動通過事先訂立的計劃按程序來實行,誰也不能自作主張隨意而行;現在行政權力“領導”和決定經濟發展基本上是按各地官員主要是“一把手”的意志行事,往往具有很大的個人主觀性和短期行為傾向,許多方面表現出比計劃經濟更無序和隨意,行政權力的威力比計劃體制有過之而無不及。由此,政府不僅未能進行職能轉換。反倒強化了行政權力對社會經濟發展的主導作用,致使在舊的經濟發展方式未能轉變的基礎上。又進一步出現了新的矛盾和問題。

首先,政府主導和決定社會經濟發展,GDP成為考核官員的執政能力與政績的主要指標和“硬任務”。一些地方政府特別是“一把手”在“創政績”以求“晉升”的驅動下,重投入、輕產出,重數量、輕質量,重速度、輕效益,重流量、輕積累,不計成本、不惜代價片面追求GDP總量擴張,經濟反復出現過熱,宏觀調控難以奏效。為了招商引資增長GDP,一些地方不惜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破壞生態,致使山林被濫采濫伐,濫建水電站和年久失修的水利設施難以抗旱和防洪,水資源被污染不能飲用和澆灌,土地被污染不宜耕種,人被污染深受毒害。為了增加投資增長GDP,地方政府大舉借債和大搞“土地財政”,興建“形象”工程、“政績工程”和重復建設“短、平、快”的已經產能過剩的項目,一些工程建了又拆、拆了又建,GDP數字反復計算擴大,社會資財被大量浪費,不能積累成社會財富。央行的統計顯示,截至2009年5月末,全國地方政府的負債超過5萬億元,最近有報道已超過6萬億元,負債總規模已超過地方政府全年財政總收入。時下,有的省、市又作出了萬億、數萬億以至十幾萬億的投資規劃。為了以房地產拉動GDP,不少地方政府擠占農田和民房,高價賣地,強制拆遷,推動房價暴漲。國土資源部的公開數據顯示,2009年全國土地出讓總價款近1.6萬億元,比上年增長63.4%,一些城市政府財政收入的1/3來自高價賣地。地方政府靠土地財政肥了腰包。不少“三無”農民基本生存失去保障,高地價助推了高房價,引發房地產泡沫。致使85%的城鎮居民買不起住房。為了擴大投資增加GDP,政府降低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以及公共設施投入,致使公共產品短缺,社會事業發展滯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不快。為了人為抬高GDP,更有甚者,不惜弄虛作假,各地上報的增長率都高于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平均增長率, “官出數字”“數字出官”,使GDP不能真實反映實際經濟增長情況。由此,經濟發展方式不僅不可能轉變,反而推向更為惡化的地步。

其次,市場化改革縮小了國有制經濟的比重,個體、私營、外資等多種所有制經濟的興起壯大了市場力量,市場主體在激烈的競爭中為追求自身更大的經濟利益,資源配置的效率不斷提高,科技進步的動力不斷增強,市場機制對經濟發展方式發揮出一定的調節作用。但是,在各級政府的主導和管制下,不同所有制企業的資源條件和經營環境很不平等,致使市場調節資源有效配置的客觀機制很不健全,國有企業難以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國有企業具有優勢資源諸如石油、電信、電力、煙草、煤炭、航空、金融、保險等的壟斷權,享有國家重點投資和銀行貸款以及股票上市的優先權,實行行業壟斷經營。有文章指出,我國社會總投資,2007年13萬億元、2008年大約17萬億元,2009年預計超過20萬億元,其中大部分是國家和地方政府的投資,絕大部分投向了國有企業;國家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4萬億元投資計劃,基本上都投入國有企業,民營企業所得不到5%,銀行貸款80%流向國有企業。國企從政府獲取特權,憑借資源的壟斷和廉價甚至無償、行業壟斷和價格壟斷以及行政壟斷,能夠輕易獲取高額利潤,造成價格不能有效發揮資源配置的作用,致使資源效率低下,企業獲利不公。國有企業產權不明晰缺乏約束和社會監督。經營者由政府委派,享有行政官員級別待遇,擁有企業的經營自主權但個人又不承擔任何責任,有的國企領導對于幾個億甚至幾十個億的投資,一句話就可以決定,國企收益由“內部人控制”失去全民所有的性質。國企經營者為求任期內的業績,有擴大投資粗放經營短期“做大”的沖動,無長期集約經營“做強”的動力、壓力和約束力。特別是去年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國家投資和銀行貸款,大都流向了以央企為主的國有企業,央企紛紛進入具有壟斷性質的房地產業牟取暴利,因其財大氣粗屢成“地王”,致使本已畸高的房價更加瘋漲,助推房地產業成為泡沫經濟的載體。一般說來,破壞生態、污染環境多由民營中小企業所為,其實國有大企業也難脫干系。享有特權的國有企業特別是國有壟斷企業由于缺乏市場硬約束和收益分配約束,必然難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第三,由于市場化改革未到位,社會經濟發展仍然由各級政府主導和決定,經濟活動仍然隸屬和受制于行政權力。行政權力成為強勢,經濟活動成為弱勢;握有和接近或收買行政權力的人群成為強勢群體,可以利用行政權力直接或間接進行權錢交易轉換為經濟收益,官場腐敗愈演愈烈。從事經濟活動的人群成為弱勢群體,必須通過多種途徑和手段。得到前者的權力認可和支持才能獲得生產資源進入市場經濟活動。特別是普通勞動者,缺乏平等博弈的市場主體地位,工資由雇主單方面決定,資本侵占工資,勞動者收入長期低下甚至被拖欠或得不到工錢也無可奈何,承受著超經濟剝削。由行政壟斷所形成的資源壟斷、行業壟斷、價格壟斷和利益分配壟斷,直接轉換為壟斷者的經濟利益,形成權貴階層,造成行業之間、不同所有制之間和不同社會群體之間由于占有社會資源(權力資源和物質資源)的不合理及其利益分配的不公平所引發的貧富兩級分化。不僅如此,再加上政府的再分配缺乏民主制衡和公開透明,完全按權力意志行事,可以自行制定稅法稅率和各種收費項目以及收費標準,能夠隨意掌控和享用社會財富,創造社會財富的普通勞動者無權參與和過問。由此,形成政府所得比例過大,勞動收入過低,本應由民眾享有的財富份額被政府部門所擠占;廣大民眾因收入低下缺乏支付能力有效需求不足,引發了國內消費需求不足;大量錢財被行政權力部門及其個人所消耗,浪費損失嚴重,效益低下,致使用于社會公共事業和普通老百姓的社會福利、基本保障投入大大缺失。初次分配缺乏市場機制制約和再分配缺乏民主決策及監督的有效約束,分配方式超經濟行政化,行政權力直接侵入市場獲取利益,是造成我國國民收入分配不合理、經濟發展成果未能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的基本原因。由此引發社會特別是廣大普通民眾的不滿和義憤,嚴重影響到經濟發展和社會的和諧穩定。

三、推進改革。建立健全市場主導的經濟發展方式

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發展社會經濟以不斷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當然是“硬道理”。社會經濟通過何種方式才能快速、持續、健康、高效發展?這不決定于人們的主觀意愿和政府的行政命令,必須遵循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

市場經濟是以人民群眾為主體自發地遵循客觀規律發展社會經濟的方式。人民群眾是從事社會經濟發展的有生力量,理應成為社會經濟活動的主體。個人及其生產組織自發、自主地直接為實現自身物質利益而奮斗,才有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社會經濟發展的巨大潛力和強大動力,蘊含在直接為實現自身物質利益而從事市場經濟活動的個人及其生產組織之中;社會經濟的現實發展,產生于個人及其生產組織直接為實現自身物質利益的市場經濟活動之中;對社會經濟發展客觀規律的認識和利用,產生于個人及其生產組織為實現自身物質利益而主動積極地從事市場經濟活動的社會實踐之中;生產資源的有效配置和經濟利益的公平分配,只能由個人和生產組織通過商品的生產和市場交換來進行和實現,他們理應享有經濟活動的自主權利和直接通過市場等價交換獲得經濟利益。不僅如此,他們所從事的社會經濟活動,還自下而上地決定著政府、國家制度等上層建筑的結構并為其經濟活動服務。

政府是由社會經濟發展這一物質基礎所決定的上層建筑。恩格斯早就指出: “國家,政治制度是從屬的東西,而市民社會。經濟關系的領域是決定性的因素。”政府不應該獨立于和凌駕于社會之上主導和決定經濟發展,而應該為人民群眾發展社會經濟服務和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政府高度集權掌控社會資源和統分經濟利益,利用行政權力從上而下主導和決定社會經濟發展,顛倒了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決定與被決定的關系.使經濟社會處于超經濟強制之下失去自身發展的客觀性、自發性和獨立性,窒息了生產組織的生機和活力,壓抑了勞動者的個性和利益追求,阻礙、破壞了客觀規律的調節和制約,必然扭曲社會經濟的正常健康發展。這種經濟發展方式自然難以長期維持,當然必須轉變。

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最為根本的就是社會經濟的發展要從由政府主導和決定,轉變為由市場主導和決定。這就是:要從行政機構作為經濟活動和整個社會活動的主體,超經濟的行政權力派生社會經濟活動,經濟發展和人們的利益分配由行政權力決定,經濟運行由自上而下的行政指令調節;轉變為以個人和生產組織作為經濟活動的主體,他們以追求自身利益為目的在充分競爭和價值規律的客觀調節下自主、自發地推動社會經濟發展。這一轉變的實質,就是社會經濟發展方式由政府主導向市場主導轉變,即:經濟主體由行政機構轉變為直接從事經濟活動的個人和組織,經濟權益由行政機構掌控轉變為經濟當事人通過獨立自主的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活動直接去獲取,經濟運行機制從由行政命令轉變為由客觀規律自發調節。這是社會的經濟關系、權益關系的根本性變革,由此必然要求其他社會關系包括政治、文化、思想觀念等上層建筑的相應變革。所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質就是按照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全面變革和再造社會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

轉變我國經濟發展方式,必須通過改革政府來推進。必須樹立唯物史觀,破除強權和特權思想,打破“權力意志至上”和“官本位”的觀念及行為方式,樹立“民本位”的思想及行為方式;明確人民群眾才是社會權力和經濟利益的主體,政府的經濟職能主要是為人民群眾的經濟活動服務。要通過國有資產的產權改革和行政審批制度的改革,把由政府掌控的生產資源回歸于社會和市場,將政府配置生產資源、統制經濟活動和分配經濟利益的權力,轉換給直接從事經濟活動的個人和組織,使其從隸屬于行政權力之下解放出來,具有獨立自主的市場主體地位和權益,建立起所有市場主體都遵循市場經濟的客觀規律從事商品的生產和交換、一切生產資源都由市場來配置、經濟利益都通過商品等價交換由市場來初次分配的客觀運行秩序。特別是勞動者個人及其組織,能夠獨立表達利益訴求,具有與企業主平等博弈、討價還價和決定、制約、監督政府行為的權利,建立起社會權力和利益分配的制衡制度。在此基礎上,建立健全維護經濟運行、環境和生態保護以及規范政府行為和公共財政職能等等方面的管理、監督制度和加強立法、執法,確保市場經濟按其客觀規律運行而又不失有效的宏觀調控。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伊人色在线视频| 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三区成人|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不国产大片| 亚洲天堂视频网| 国产高清免费午夜在线视频| 国产主播福利在线观看| 亚洲娇小与黑人巨大交| www.狠狠| 国产视频一二三区| 欧美日韩导航| 久久综合成人| 免费a级毛片18以上观看精品| 一本大道视频精品人妻| 美女啪啪无遮挡| 天天摸夜夜操|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软件| 欧美国产菊爆免费观看| 欧美激情视频二区三区| 精品国产美女福到在线直播| 午夜福利亚洲精品| 秋霞国产在线| 亚洲午夜综合网| 国产精品午夜电影|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一区播放| 无码AV高清毛片中国一级毛片 | 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APP| 天堂成人在线视频| 尤物午夜福利视频| 无码一区18禁| 亚洲综合专区| a在线亚洲男人的天堂试看| 亚洲天堂免费在线视频| av无码久久精品| 国产黄色视频综合| 91麻豆国产精品91久久久| 日韩av高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女同我| 欧美成人a∨视频免费观看 | 伊人中文网| 国产精品亚洲αv天堂无码| 国产尤物视频在线| 久热re国产手机在线观看| 日韩av在线直播| 一本综合久久|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不卡的视频| 国产免费羞羞视频| 在线看AV天堂| 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一区二区| 一区二区三区高清视频国产女人| 久久综合婷婷| 精品视频福利| 国产女人综合久久精品视| 亚洲Va中文字幕久久一区| 国产精品粉嫩| 国产美女免费|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 亚洲欧美精品一中文字幕| 丁香婷婷综合激情| 老司机午夜精品视频你懂的| 黄色免费在线网址| 无码电影在线观看| 亚洲欧洲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91人妻无码精品蜜桃HD| 亚洲色图欧美激情| 午夜小视频在线| 黄色一及毛片| 天天摸夜夜操| 色妞永久免费视频| 欧美亚洲国产精品久久蜜芽| 精品少妇人妻av无码久久| 欧美黄网站免费观看|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视频| 国产中文一区二区苍井空| 又爽又大又光又色的午夜视频| 日韩小视频网站hq| 五月丁香在线视频| 波多野结衣在线一区二区| 人妻免费无码不卡视频| 欧美午夜在线播放| 欧美激情二区三区| 91成人在线免费视频| 少妇极品熟妇人妻专区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