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映象是一物作用于它物或反映它物時,在它物身上留下的自己的虛空性存在。映象的基本特征有虛無性、反相(向)性、異化性、非獨立性、相符性。映象來源于物質,決定于物質,映象不能脫離物質而獨立存在。但是映象不是可有可無的,映象有著重大的意義:映象是影響的根據,是事物發生轉交的方式方法,是精神的質料。映象對物質還具有反作用,具有保留人類智慧(精神財富)的功能。
關鍵詞:物質;反映;映象
中圖分類號:B02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854X(2010)08-0061-05
黑格爾曾經認為同一、反映、映象皆是事物的本質,可見他對映象的高度重視。然而,自從黑格爾在《邏輯學》中專門研究論述過“映象”之后。就很少有人再去關注“映象”了。那么“映象”到底是什么?它的來源與載體及動力如何?它的重大意義是什么?這是本文所要回答的。
一、什么是映象
映象是什么?這要從現實說起。在晴朗之夜,天空中的月亮照射在平靜的湖面上,水中會有月亮出現,這個水中之月即是夜空上那個真實月亮的映象。攝影機照相機與所攝照的事物相互作用后,會有事物的底象與相片,這底象與照片就是所攝照事物的映象。雕刻塑像的結果也是映象,當人們把頭腦中的圖案刻劃雕塑在事物上時,主觀的精神意識(映象)會在外界事物中表現出來。報刊書籍印刷出版后,所得的報紙雜志書籍,則是鉛字印刷在書報雜志上的映象……。總之,映象是客觀的普遍的。
以上所舉皆是映象存在的具體現象。那么映象的本質或定義是什么?經過對上述有關映象的實例進行仔細分析與研究,我們發現:首先,映象的出現與存在必須有兩個事物或矛盾的雙方。它不能存在于一物或矛盾自己的一方之內,而一定要反映在它物或矛盾的另一方身上,映象必須借助于它物或矛盾的另一方而存在。換句話說,映象的出現與存在是需要對立物的。如果沒有對立物,映象是不能產生與存在的。其次,映象的產生與存在需要對立物或矛盾雙方的相互作用。如果沒有彼此間的相互作用(作用與反作用、主動與被動),映象也不能產生與存在。再次,映象是虛在,而不是實在。它是矛盾雙方相互作用(反映)后,各自留在對方中的一種特殊的虛空性存在。如果我們將存在于映象中的以上三項基本內含(對立物、相互作用、虛在)進行抽象概括或總結,那么有關映象的定義概念就會出現:映象是此物作用于彼物(彼物也反作用于此物)后,在彼物身上留下的自己的虛空性存在。或者說,映象就是一物作用于它物或反映它物時,在它物身上留下的自己的虛空性存在。
過去人們往往只從視覺的角度去認識映象,這是不夠全面完善的。因為映象的含義是多方面的,它不僅包含視覺上說的形象之意,而且包含聽覺中的聲像或音像,嗅覺中的嗅象,味覺中的味象等。所謂“回味無窮”即指味覺中的味象,以及觸覺中的觸象等。為什么映象中會包含形象、聲象、嗅象、味象、觸象等多種信息呢?因為客觀實在中本來就有這些含義或內容。映象是客觀實在被反映的產物。客觀實在中沒有的,映象里自然不會有,但是客觀實在里有的,映象里必然要有。這是實在與映象的辯證法。映象的含義來源于客觀實在。關于這一點,無論具有映象的事物是否知覺或認識到了(無機物不能知覺,植物也不能知覺,而動物,尤其是高級動物則能知覺),映象的多種含義總是客觀存在的。
對于映象除了要認識它的本質與多種含義,還應進一步認識映象的基本特征。那么映象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第一,虛無性。映象的第一個基本特征是它的空無性虛有性特征。映象是不是有或存在呢?回答是肯定的,但這是一種怎樣的有或存在?它是真實的有或真實的存在嗎?不。它不是這樣的真實性存在,而是一種虛幻的空無性存在。如人的相片是一種存在或有,但它是那個有血有肉能走會跳的真實的人嗎?顯然不是。它只是這個有血有肉的真實個人的映象(影像)。它是此人的一種影像性空無性虛在性的存在,而不是此人的真實性實有性存在。對于映象的虛無性,黑格爾早有所識。他說:“映象是無物。”“映象之有全在于有之被揚棄,在于有之虛無。有在本質中便有了這種虛無,而在有之虛無以外,在本質以外,便沒有映象。”說映象是“無物”,是“有之虛無”,“在有之虛無以外,……便沒有映象”。這些話指的都是映象的虛無性特性。又說:“映象是從有之范圍里還剩下來的全部剩余。……映象在有之規定性中之所以是這種直接的非實有,是因為它只是在對他物的關系中,即在它的非實有中,才具有實有,即僅僅在它的否定中才有的那個非獨立物。”如果把黑格爾上述這些話,說得通俗簡單一點,那實際上就是說,映象是虛有中的實有,而虛有中的實有(虛體中的實體),不也就是虛有(空無)嗎!虛有也是有。它是有中之一,有,有實有與虛有之分。實有是真實,它是實在,虛有是空無,它是映象。實存與映象都是客觀存在的,只是實在代表了事物的真有實在。映象表現了事物的虛有空在而已。實中有虛,虛中有實,有中有無,無中有。這既體現了現象中的實有性特征與映象中的虛有性特征,同時也表現了二者之間的既對立義統一的辯證法。第二,反相(向)性。映象的第二個特征是它的反相性。映象與實在相對時,在方向上是相反的。如人照相的底片總是倒相或反相的。只有當底片沖洗后,才會恢復原來的正相。人照鏡子時,鏡子里的映象相對于鏡子外面的人,也是反相的。第三,異化性。異化性是映象的又一特征。映象的異化性特征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映象的地位發生了變化,它已不在自己原來的實物現象里,而是投向或移身在它的對立物或對立面身上,并且只有借助于自己的這個對立物或對立面方能反現自己。這是映象自身在位置上或地位上的變化,也即異化。其二是映象的空無性虛有性與映象自身原物的真實性實有性相比,也是一種異化。它使自己原來現象的實體性變成了現在映象的虛體性,使自己原來有血有肉的真實性變成了現在的靈魂式的空無性幻影。黑格爾說:“映象是和反思同一個東西,但映象卻是直接的反思;映象進入自身,因而就其直接性說,是異化了的;對于這個映象,我們用了一個外來語,即反思。”在這里黑格爾把“映象”與“反思”混為一談,當成一個東西,雖然欠妥,但他的“映象……就其直接性說,是異化了的”說法,顯然指的是映象的異化性特征,而這卻是正確的。第四,非獨立性。映象還有非獨立性特征。這種非獨立性主要反映在兩點上。一是:映象不能脫離原來真憑實物的基礎而存在。沒有真實的太陽和月亮,水中不會有太陽和月亮的映象。二是:映象的產生和出現必須有寄托物或借居地。如果沒有反映映象的寄托物或借居地,映象就無寄居存身之所。這是映象非獨立性的又一表現。例如沒有鏡子,人看不到自己的面目;沒有唱片,不會有音響;沒有考貝,也不會有電影放映;沒有電話、手機,人就無法通話。黑格爾說:“映象是非獨立性。它在自身中被揚棄并且是虛無的。所以映象是回到自身的否定物,是作為在其自身中非獨立物那樣的非獨立物。”這些話指的就是映象的非獨立性特征。第五,相符性。映象有否定原物的異化性特征,也有與原物相通相象一致相符的特征。如果沒有相符性特征,映象就不會是原物的映象,也就失去了身為映象存在的意義。人的相片與其本人的相貌相象,這是相片(映象)與原物(本人)的相符性。醫生用心電圖檢查病人的心跳時,會有心電圖象出現。這個圖象雖不是病人的真實心跳,但卻是那個病人心跳頻率的真實反映,所以這個心電圖象與病人的真實心跳是相符的。映象之所以會與原來真實事物相符,是因為映象之虛與原物之實,本來就是相互包含的(實中有虛,虛中有實)。這是映象與原來真實事物相符一致的根本原因。
二、映象的來源與載體及動力
映象的來源是什么?我們知道,草、樹、花、蟲、魚、鳥、水、人等影象,離不開草、樹、花、蟲、魚、鳥、水、人等真實具體事物。如果沒有這些真實可感的事物,那么這些事物的影像就會不見。這表明:映象的基礎或來源就是物質。從本體論上看,即從物與物的角度看,切映象皆是物與物之間的相互作用(反映)后的產物。沒有物與物及其相互作用(反映),有關事物的映象不會產生。這說明,一切影(映)象都是發源于物質的。從認識論上說,即從人與物的角度說,人們的經驗、思想之類的精神也來自于物質。因為人們頭腦中的精神是客觀外界物質作用于人們頭腦的產物,而這種產物(精神)是客觀外物在人腦中的映象。所以人的精神這種特殊映象的來源只能是物質。正因如此,列寧才說:“物、世界、環境是不依賴于我們而存在的。我們的感覺、我們的意識只是外部世界的映象;不言而喻,沒有被反映者,就不能有反映,被反映者是不依賴于反映者而存在的。”又說:“物存在于我們之外。我們的知覺和表象是物質的映象。”
關于映象與物質的關系,唯物主義認為映象不僅來源于物質,決定于物質(由被反映的物質決定),而且映象也不能脫離物質而獨立存在。它必須借助依托于反映它的對象物(反映者)而存在。映象如果沒有自己寄居存身的載體(反映者),那么映象的產生與存在就是一句空話。但是映象的載體是什么呢?也是物。為什么?因為客觀的事實本來如此。例如相片中的人像必須借托于照相機的膠板底片,以及可以感光沖洗影照的相紙。如果沒有寄載影象的膠卷底板與能感光沖洗影照的相紙,那么有關人的相貌就無法襯托表現出來:人們束裝打扮要通過背貼水銀的鏡子,才能看到自己的尊容。如果沒有這面能反映人的容貌的鏡子,人也看不到自己的面目。收音機、錄象機、電視機、電影機、電話、手機、網絡、各式各樣的電子計算機等,也是各種映象(音、視、味、嗅、觸等)的物質承擔者和實際載體。如果沒有這些具體的實際承擔者與物質載體,那么各種音響、錄象、電影、電話、電腦等現代文化通訊科學教育項目只能落空。就是太陽月亮的映象也要通過人地與水面反映的,沒有大地的承受和水面的反襯,太陽與月亮的影子(映象)便無從談起。從現實生活中的實際情況看,映象的載體和承擔者是物質的這個道理是千真萬確不證自明的。這就充分說明,映象的產生與出現不僅來源于物質(被反映者),而且也依賴寄居于物質(反映者)。唯心主義以為映象(魂魄)可以長存不滅,可以脫離物質(各種物體)而獨立存在的說法,顯然是騙人的靠不住的。這種謬論在鐵證如山的事實面前,只能碰得頭破血流,不攻自破。
以上說明,映象的產生與出現,一不能脫離被反映者(物),二不能脫離反映者(物)。被反映者是產生映象的來源與基礎,沒有物質的來源與基礎,不可能有關于物質的映象。這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問題的另一個方面是,映象的產生與出現也離不開反映者。反映者是映象的寄居者或物質承擔者。沒有這個寄居者或物質承擔者,有關物質的映象就不能表現出來。所以無論從映象的來源看,還是從映象的寄居或載體看,映象都是不能離開物質而存在的。這是唯物論的起碼基本觀點,必須認真繼承和堅持,不能有絲毫動搖。但是,在映象的來源與映象的載體關系上,二者的地位是否完全平等均衡呢?不。二者的關系是有主次的。何為主?誰為次?是映象的來源,即被反映物為主,而映象的載體,即反映物為次。為什么?道理很簡單:因為映象是被反映物的映象,是屬于來源者的,沒有這個物質來源與前提基礎,映象就是無源之水與無本之木,但事實上哪有無源之水和無本之木呢?所以從根本上講,從原因上說,被反映物乃是優先的決定性的。沒有被反映物這個產生映象的來源與基礎,映象是絕對不能出現的。當然,作為映象寄居物的反映者來說,也是必要的不可缺少的。因為缺少了反映物這個映象的載體,映象就沒有了寄存處,因而也就不會有映象出現。反映物作為被反映物的對象來說,是對立面的統一。不僅不可缺少,而且承擔著寄居負載映象的義務。如果沒有映象的這個寄居物和承載體,映象的出現存在也是難以想象的。所以反映物也是必要的不可缺少的。然而,這種必要的不可缺少性,必定不能取代被反映物對于映象所處的來源性根本性的決定性地位。這是映象的來源與映象的載體二者關系中的主次地位不同的根本道理。
映象從來源物(被反映者)跑到寄居物(反映者)身上,這之間是有一定空間距離的。要想通過這段空間距離,沒有運動(位移),顯然不可能。那么產生映象的動力或推動映象出現的活力是什么?當我們細心觀察映象的產生與出現時,總會發現映象與反映活動密切相關不可分割。比如鏡子里面陽光的映象就是太陽照射在(作用于)鏡子之后,鏡子再反射(反作用于)陽光時留下的產物。這說明陽光的映象是在太陽與鏡子之間進行作用(照射)與反作用(反射)的活動中形成的。而陽光與鏡面之間的這種相互作用(作用與作用),在學名上就叫反映。書籍報刊雜志這些映象(文字語言)的載體也是依靠反映活動進行的。它是印刷工人通過印刷活動(即鉛字的反映活動)完成的。如果沒有印刷工人艱苦繁重的印刷(反映)活動,那么書報雜志上的文字映象就不能出現,而書報雜志的問世也是不可能的。地面衛星接收站接收的衛星圖象與數據,是天空中的衛星獲得的大氣云圖作用于地面接收站,即反映于地面接收站的結果。如果沒有天空中的衛星得到的大氣云圖與地面上的衛星接收站相互作用的反映活動,地面上的衛星接收站就不能產生與出現衛星上的圖象與數據(衛星上所反映的大氣云層的映象)。由此可見,無論何種映象的產生與出現都是離不開反映物與被反映物之間的反映活動的。黑格爾曾經說過:“映象是有之剩余。”映象是“有之”什么樣的“剩余”?就是被反映物之“有”與反映物之“有”在進行反映活動時,留下的被反映物的映象性“剩余”。映象的動力是反映,反映的產物則是映象,這是毫無疑問的。
三、映象的意義
映象的來源是物質,映象的載體也是物質。這說明,映象無論從哪個方面看,都不能脫離物質而獨立存在。正是這樣,黑格爾才說:“映象……是作為其自身中非獨立物那樣的非獨立物。”映象雖然不能單獨自立,而必須來源于和借托于物質才能生存,但是映象卻絕不是可有可無或毫無意義的。事實上映象的存在不僅必要,不可缺少,而且具有重大意義。映象的非獨立性與映象的必要性重要性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問題。那么映象存在的必要性與重大意義是什么呢?
第一,映象是影響的根據。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皆是互相聯系、互相作用、互相反映、互相映象、互相影響的。在這一系列的鏈索過程中,互相聯系引起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形成了互相反映,反映則產生映象,而映象又造成影響的效果。從事物之間這些不斷聯系、作用、反映的過程中,我們看到,映象與影響的關系是直接的密切的。事實證明,映象是造成影響的根本原因。例如埃及的人面獅身雕象在歷盡日久天長的歲月滄桑后,它的面目已經今非昔比(受到嚴重損害)。那么造成如此后果的原因是什么呢?經過認真研究與推敲,我們認為,這是由于多種事物的映象造成的。其中有光線(紫外線等)的,風沙的,有害氣體的,噪音的,冷的,熱的,干燥的,潮濕的,等等。這些多種成份的映象在人面獅身雕象上不斷疊加,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天長日久之后,勢必引起人面獅身雕象發生變化,而這些變化正是它所受到的損害與破壞性影響。這種損害與破壞性影響全是由于它周圍環境中的各種事物在與雕象本身發生作用(反映)時,把各自的映象不斷地強加給這座珍貴的雕象身上,而雕象不堪這些映象常年累月的沉重負擔,終于發生演變,造成了今非昔比面目全非的嚴重后果。由此可知,事物的映象就是造成事物發生影響的根本原因。沒有事物的映象,不會有事物的影響,這是映象存在的第一個重大意義。
第二,映象不僅是造成事物發生影響的原因,而且也是事物轉變的一種方式方法和途徑。自然界中的兔子、羚羊、鹿等動物見到豺狼虎豹之后,總是撒腿就跑。為什么?因為以前同類被這些兇殘的食肉動物吃掉的印象,在它們的心目中還記憶猶新。這種知道恐懼逃跑的本領是通過挨咬被吃的映象方式得到的。從“初生牛犢不怕虎”,到成年之牛見虎后知道逃跑,這種由不知怕到知怕的轉變就是由老虎吃牛的映象中得到的。植物生長過程中的光合作用是植物在陽光的照耀下,得到了光線的映象,從而使植物葉子里的葉綠素發生變化,形成了新物質(蛋白質等)。這是光的映象促使事物性質發生變化的活生生的具體實例。動物中的變色龍對周圍環境有著特殊的反映,它能根據周圍條件的不同,改變自身的顏色,這也是由于它的皮膚接受了周圍事物的映象后,發生變化的緣故。物質與精神的轉化更是通過映象的方式或途徑進行的。客觀事物反映或表現在人的頭腦里形成的映象,是人們的主觀思想,這是物質變精神。而當人們通過實踐將自己在客觀事物中得到的映象(包括意圖、計劃、方針、政策等)再反現到外界事物身上時,人的精神(人腦對外物的映象)就轉變成物質了,這是精神變物質。當然,無論何種事物間的相互轉化,如果從辯證法的角度看,說到底又都是矛盾雙方的轉化,而矛盾雙方的互相轉化卻正是通過反映活動中的映象形式過渡與轉變的。
第三,映象是精神的質料,是思想的實質。映象是事物的靈魂,靈魂就是事物里的映象。精神意識開始于映象,并且發展創造為映象。凡物莫不有映象,凡映象莫不有物。物質是映象的來源(基礎)與載體,而映象則是物質的精神與靈魂。列寧說過:“我們的感覺,我們的意識只是外部世界的映象。”這是說,經驗意識等精神性的東西實質上就是事物的映象(盡管是外物的映象)。西方哲學中的“物活論”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精神與靈魂的。如果他們的這種“精神”、“靈魂”指的是事物自身的映象,可以說“物活論”的思想有其合理之處。因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不僅有物質實體,而且也有映象虛體。列寧也曾講:“假定一切物質都有在本質上跟感覺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這是合乎邏輯的。”這里的“跟感覺相近的特性”當指事物的映象,那么一切物質都具有這種類似感覺的特性就不僅是“合乎邏輯的”,而且也是真實可信的。人們頭腦中或心目中的各種形象(印跡)、音響、氣味、味道、觸覺等,以及有關它們的本質規律性的知識,都是這些外界事物信息在人們頭腦中反映后留下的映象。問題的關鍵不在于:一切事物是否具有“跟感覺相近的特性”(反映與映象),而在于,哪種事物或哪些事物能夠認識知道這種反映與映象。無生物中雖然有反映與映象存在,但其本身并不知道。有生物中的植物也有反映與映象,但對反映與映象并無感知的能力。對于反映與映象真正有所感知的只有生物中的動物界。動物所以有感知能力是因為動物已有肉體與神經。當然,動物界對于反映與映象的感知能力也是參差不齊高低不等的。低級動物感知能力差,也很簡單;而高級動物,尤其是人類的感知能力已經很高很復雜了。然而,無論感知的能力如何,其感知的實質都是映象這一點卻是相同一致的。映象既是精神的實質,也是精神的食糧與產品。精神所吸收的是映象,它所產生創造的也是映象。物質及其伴隨物(映象)發展到它的高級復雜階段——人類與人類社會之后.就變成了人類及人類的思想。思想無怪乎就是外物作用于人腦并在人腦中留下的各種映象。思想即是外物的映象,并且就是從一般外物中的映象變化發展而來的。
第四,映象的反作用。物質決定著映象,映象也反作用于物質。電影電視等影視(映象)文藝形式雖然始于社會現實生活,但是現實生活一旦被藝術再現或反映到銀幕熒光屏上,它對人們的教育指導娛樂的作用就是顯著的。風雨雷電作用于大地后,無機物會變成有生物(地衣、蘑菇、魚、蝦等)。這是風雨雷電反映在大地后的映象影響了原來的物質(無機物),從而使其生化的結果。動物發情求偶時的哞叫與氣味,是其生理需求的本質在現象中的一種反映與表現。當異性得知這種信息并在自身中形成映象后,就會驅使白己去尋找發情求偶的對象。這也是映象的反作用造成的。至于人的行動,那更是受到思想的指使與支配了。這既是精神的反作用,同時也是映象的反作用,因為思想的實質就是映象嘛!人要想干啥,或成為什么樣的人,都是受思想(頭腦里的映象)支配的,所謂有什么樣的思想,就有什么樣的行動,指的正是這個道理。映象的這種反作用實例不勝枚舉,如常說的“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以及人們看書學習復習功課時重復不斷地在腦海中的“過電影”等現象,都是映象反作用的生動表現。物質反映著映象,映象也反作于物質。
第五,映象具有保留遺傳人類智慧(精神財富)的功能。人死后,肉體沒了,但其思想智慧技能卻可以通過文字雕刻繪畫等形式保留遺傳下來。文字(中國的象形文字)雕刻圖畫等,是外物作用(反映)在人腦中的映象的外化或再現,是對外物映象的摹寫、固定、升華與創造。它能使人類的精神財富遺傳下來。人類的延續與發展,除了需要物質(肉體)上的傳宗接代之外,精神上的遺傳,就是通過文字雕刻圖畫等載體中所蘊含的映象來保留的,而后人也是依靠這些文字雕刻圖畫等的記載(書籍)去繼承先人的精神財富,并在新的條件下將其發揚光大的。如果沒有前人留下的這些精神財富,人類與人類社會的發展是不可能的(恐怕還要停留在原始人的階段上)。映象借助文字雕刻圖畫等形態,保留遺傳人類精神財富的功能,是映象存在的第五個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