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態“生成”的課堂就意味著教師要改變以往“授之以魚”的傳統教學模式,更注重“授之以漁”和“悟其漁識”。課堂最重要的不是解決問題,而是關注過程,讓學生主動去發現問題,教師應不斷啟發、點撥,激發學生學習欲望,促進學習能力提高。生成的課堂應使課堂由課程傳遞和執行的過程,變成課程創生與開發的過程,由師教生學的過程變成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
一、預設課堂教學是地理課堂動態生成的起點
1 預設教案
新課程改革的教案不同于以知識傳授為主的教學預設,是一種寬容偶發性和突發性、促成多樣性和創造性的預設,是一種能夠促進師生共享教學愉悅的預設,是一種內在的包含著教學生成和教學創造的預設。預設是否巧妙、是否有創意,直接影響課堂生成是否順利、師生互動是否成功。一個高質量的教學預設,既是教師經驗的積累,也是教學機智的展現,其間蘊含著教師的教育教學智慧。
因此,新課程背景下,應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加強集體備課,充分利用備課組教師的力量,挖掘人力資源,實現優勢互補。備課尤其要吃透教材,對教材內容把握從容自如。備課組對教案預設可以采取多種形式,反復深入地研究、探討,使課程變成一種動態、發展的富有個性化的創造過程。
2 預設目標
傳統教學忽視學科知識與學生經驗的有機結合,忽視學生的整體感受與主觀能動性,忽視學生與社會生活的聯系,因此,忽視了學生的意義生成。新課程下的課堂教學應注意課程目標中的生成教學,讓學生采用接受性學習中的發現學習,引導學生有意識地生成學習內容。從這個意義上,就是要學生由“死學”到“活學”,由“會學”到“學會”。預設中的生成教學,有利于發揮教師的主導、引領作用,增強學習的指向性,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特別注意課堂教學中不應把接受學習與發現學習人為地割裂開,不要忽視預設中的生成,也就是要重視對現有課程內容進行再認識、再開發,發揮人的創造潛能,達到啟人心智的目的。
3 預設情景
教師應從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知實際以及生活經驗出發,借助各種教學手段與活動的開展,巧妙設置地理問題,創設出能激活學生思維、豐富學生情感、引導學生探索的教學氛圍和環境。引導學生在情景中去經歷、體驗、感悟、創造,可以使地理課堂充滿生命活力。“活”,表面上是課堂的內容活、形式活、情境活,實質是師生雙方的知識活、經驗活、智力活、能力活、情感活、精神活、生命活。開放式教學情景設置不只是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開放,更需要教師創造開放、和諧、互動的學習環境或活動氛圍,擺脫思維束縛,讓學生大膽思考、暢所欲言,那么一個個精彩動態生成就可能由此產生。
教師預設時必須充分考慮課堂教學中可能出現的情況及每種情況的處理策略,如教學內容怎樣呈現?以何種方式呈現?學生會怎么想?會提出什么樣的問題?教師該如何引導?質疑該如何解決?學生是否感興趣?有什么情感要表達?可能有哪些生活的體驗?等,形成“彈性化”方案,使整個“預設”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為課堂“生成”創設可能。
二、把握動態生成是地理課堂教學預設的升華
1 營造課堂和諧心理氛圍
課堂心理氣氛是影響課堂教學效果的軟環境,其好壞直接關系到課堂教學的成敗,構建師生情感共鳴的和諧的課堂心理氣氛,是學生“自主創新性學習”的重要條件。為此地理教師應充分調動情感因素,時時處處從“尊重人、愛護人、促進人”的角度,去關愛每一個學生。如果課堂上充滿“和諧的情感、心靈的溝通”,那么學生也就能夠感受有趣的課堂,產生尊師情感和愛學熱情。能達到這一點,地理教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就會得到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也會得到激發。
例如,進行“時區計算”、“晝夜長短變化”、“氣候類型的分布”、“洋流的形成”等思維難度較大的教學內容時,地理教師應盡可能做到:當學生在學習中遇到挫折時,用理解的微笑、耐心的態度、鼓勵的目光來化解他們的焦慮;學生破解難題時,用嘉獎的眼神、熱心的祝賀,來煥發其上進的動力。教師這種積極的評價和適時的激勵,使每個學生都能夠體會到學習的快樂、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并感受到課堂的趣味,越來越喜愛地理課。
2 捕捉地理教學亮點資源
課堂上的一些“意外之舉”,其中不乏可貴、積極、創新的生成因素。課堂中學生的提問和回答往往會不經意地出現一些亮點。這些亮點是學生學習頓悟、靈感的萌發與瞬間的創造,稍縱即逝。教師必須用心傾聽、敏銳捕捉和充分肯定,選擇適當的問題以恰當的方式把“意外亮點”當作生成的“課眼”,并利用這意外的動態生成資源引導教學進程以實現課堂生成,使課堂在動態生成過程中達成教學目標。
例如,學習洋流一節內容時,教師事先預設好,放一段泰坦尼克號錄像片,提醒注意:為什么泰坦尼克號沒有進人北冰洋,卻會碰上冰山?按照預案只要學生答出“洋流”就可,然后按洋流的分布、成因、影響,很清晰地把洋流的內容講完。然而學生回答的是寒流。盡管寒流與洋流只是一字之差,教師的教學就要發生變化,可以先針對另一學生的問題,讓她講出該寒流的名稱及形成的原因,然后依洋流的命名為導火線,順藤摸瓜,形成一堂由學生生成而發展的課堂。課堂上可能發生的一切,不是都能在備課時預測到,教學過程的最終結果,更多地是由課堂的推進狀態以及教師的處理方式決定的。雖然學生的回答不一定很完美,但及時生成的思維亮點卻點燃了師生創新的火花,使教學獲得了精彩生成。
3 關注動態生成的“活資源”
新課程強調教師“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去努力開發,積極利用”。在動態生成中,學生是“教學過程創生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活資源”。學生發表的見解、提出的問題乃至錯誤的解法,都是鮮活的教學資源。因為,學生是靈動的生命體,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他們是帶著知識、經驗、思考和靈感走進課堂的。教師抓住一次精彩的回答、一個具有錯誤傾向的問題、一個相互矛盾的看法,都能產生地理課堂精彩的生成。
4 有效分配課堂時間
教學作為“動態生成”的過程,需要足夠的時間和空間。教學中教師應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去實踐、探索和發現,這樣才能讓學生有機會綻放智慧的火花,表現自己的創新才能。新課程教學容量較大,許多教師都覺得課堂上讓學生討論是浪費時間,為完成教學任務本該讓學生討論探究的內容也變成由教師包辦,完全違背了新課程的教學要求。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有舍得的勇氣,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讓其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體會到學習的快樂,從而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同時,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把握好“放”與“收”的度,所給予的時間與空間要與學生學習活動的需求相吻合,這樣才能使課堂上的生成有效而精彩。
動態生成是新課程倡導的一個重要的教學理念。生成相對于預設是教學中的一對矛盾統一體。在整個地理課堂教學過程中,預設課堂是動態生成的基礎和靜態表現,生成則是預設的延續和動態升華。精心預設是可為的,精彩生成是可遇不可求的。只有把預設與生成科學而藝術地結合起來,地理課堂才能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精彩。動態生成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和課堂的真實性,它追求課堂的真實、自然、和諧,再現師生“原汁原味”的教學生態情境,從而達到師生共識、共享、共進的教學高境界,實現師生生命價值的不斷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