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普及地震基本知識
地震是地球上經常發生的一種自然現象,極其頻繁,全球每年發生地震約500萬次。地理教師應科學介紹地震知識,給學生詳細介紹我國歷史上幾次重大地震的情況以及我國地震帶的主要活動區。還可陸續通過課堂講授、學生觀看錄像、聽講座、討論、上網查資料等多種途徑,讓學生了解什么是地震、地震如何發生及傳播,地震類型、地震分布,震源、震中、震中距、震源深度、震級、烈度,地震監測、地震前兆、地震預報,地震災害及次生災害等地震的基本知識。另外,還可在班級張貼地震科普知識掛圖,利用校園內部網等形式給學生播放宣傳片,采用黑板報、手抄報、演講比賽、知識競賽、地震觀測興趣小組等形式普及地震基本知識。在普及知識過程中必須向學生客觀說明,現在地震預報仍是一個公認的世界性難題。制約地震預報水平的主要困難,一是地球內部的不可人性,地球科學家對于地震發生機理缺乏足夠的認識;二是地震預報受到觀測技術的嚴重制約,地震物理過程是高度非線性的、極為復雜的物理過程;三是大地震的非頻發性,缺乏建立地震發生理論所必需的切實可靠的經驗規律。
地震發生時的情況十分復雜,如何抓住時機、冷靜判斷、迅速避震,是人們在地震中求生的關鍵所在。而處于不同情況下的自救方式又各不相同。在學校中,地震時最需要的是學校領導和教師的冷靜與果斷。有中長期地震預報的地區,平時要結合教學活動,向學生講述地震預防、避震知識。震前要安排好學生轉移、撤離路線和場地;震時就近躲避,在比較堅固、安全的房屋里,可以躲避在課桌下、講臺旁,教學樓內的學生可以躲到開間小、有管道支撐的房間里,決不可讓學生亂跑或跳樓;震后沉著冷靜地指揮學生有序撤離到安全處。地震時如被埋壓在廢墟下,周圍又是一片漆黑,只有極小的空間,教育學生一定不要驚慌,要沉著,樹立生存的信心,相信會有人來救助,要千方百計保護自己。在這種極不利的環境下,可以通過一定方法自救。首先要保護呼吸暢通,挪開頭部、胸部的雜物,聞到煤氣、毒氣時,用濕衣服等物捂住口、鼻;避開身體上方不結實的倒塌物和其它容易引起掉落的物體;擴大和穩定生存空間,用磚塊、木棍等支撐殘垣斷壁,以防余震發生后,環境進一步惡化。如果找不到脫離險境的通道,盡量保存體力,用石塊敲擊能發出聲響的物體,向外發出呼救信號,不要哭喊、急躁和盲目行動,這樣只會消耗大量精力和體力,盡可能控制情緒或閉目休息,等待救援人員到來。如果受傷,要設法包扎,避免失血過多。必要時自身尿液也能起到解渴作用,延緩生命。震后要互救,力求時間快、目標準確、方法恰當。
二、強化防震減災意識
目前在一些發達國家,對學生進行有關防震抗災方面的知識教育相當普及。像阪神大地震后,日本沒有學生因地震死于學校,這得益于日本長期普及防震救災意識和技能,防震教育不僅進入到學校、幼兒保育園,而且日本還設立9月1日為法定“防災日”。每年這一天,日本社會各界都要舉行防災知識講座、防災演習、防災新產品推介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各行各業為抗震救災獻計獻策。在美國,逃生演習經常在學校等場所舉行,使孩子從小就懂得在人為災害、自然災害發生時逃生自救的知識。“9·11”事件發生后,一部分人得以逃生,在事件現場的民眾也以最快的時間自發投入救援,說明良好的逃生自救素質非常關鍵。強化學生防震減災意識可以通過下列途徑。
加強防震減災教育。除地理教師外,還要配備兼職的防震減災知識教師。把防震減災知識教育列入學校教學計劃,在校學生每個學期接受2學時以上的防震減災知識教育。班主任定期召開防震減災科普知識主題班會或者討論會,將防震減災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努力提高師生防震減災意識。
組織防震減災演習。為了避免學生遇到突發事件時造成擁擠踩踏等損傷學生身體的事件發生,學校應當組織學生進行地震和突發事件應急避險、自救互救模擬演習活動。要事先編制好詳細周密的實施方案,可每學年安排一次演練活動,為中小學設立防震演習課程,讓學生參與到實踐中去,真正提高學生應對災害事件的能力。
成立防震減災興趣小組。學生只從書本上學習地震知識遠遠不夠,應當培養學生參加防震減災課外活動的興趣。組織學生開設第二課堂,建立地震科普展室和教育基地,推進防震減災科普示范學校建設,開展經常性的防震減災科普宣傳活動,設置介紹地震知識展板、多幅掛圖和圖書資料,通過知識競賽、科普夏令營、到地震臺和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參觀學習等途徑,對學生進行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防震減災科普知識教育活動,使防震避災成為每一個學生的必備知識。
三、重視心理疏導重建
地震除造成人員傷亡、財產損失之外,還給人們造成了心理恐慌和有可能揮之不去的心理陰影。在我國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受害者中,因心理創傷導致焦慮癥、恐懼癥、神經癥的患者,要比非地震區正常人高出2~3倍。面對天災,教師該如何平復學生內心的恐懼和創傷感,如何幫助學生盡快從災難的心理陰影里走出來,怎樣讓心靈創傷得到更快更好的治愈,從心理學的角度,一般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災后最初幾天。家園被毀,痛失親人,五雷轟頂,一切突如其來,急需心理救護。心理學稱為“緊急應變期”;第二階段——一般指災后前三個月。局勢逐漸穩定,但人的情緒難以穩定,經常沉浸在災難的悲痛、恐懼、焦慮之中不能自拔,難以回到正常生活中來。需要進行危機處理、安全維護、信息傳達和心理衛生宣傳。心理學稱之為“沖擊初期”。第三階段——一般從災后第四個月開始。痛定思痛,情緒仍難穩定,尤其是失去親人的人群。但經過各方面的安撫和自身調適,逐步進入長期適應的初始時期。心理學稱之為“心理重建階段”。
在大地震中,不僅災區很多孩子成為孤兒,而且在異地讀書的部分學生也失去了親人。對于這些比成年人相對脆弱的孩子,如果心理疏導跟不上,對其今后的成長會造成很多負面影響,教師應該做好以下幾點。
首先,應讓學生正視現實。一定要讓他們哭出來、說出來。現在不會哭,以后可能也就不會笑了。有些教育工作者怕孩子再受刺激,不讓孩子回憶,過早地要孩子節哀,這是不對的。悲痛是正常的,宣泄的作用可以使感情不被壓抑,不讓悲傷和恐懼滯留在心里,造成精神的深層傷害。
其次,幫助學生形成安全感。幼兒一定要有人帶,中小學生要置身于人群中。從電視中幾次看到,有的孩子一個人孤零零地在操場的角落里望天空,或在屋里獨自發呆,老師、社區干部、志愿者等救護人員,一定不要讓這樣的孩子落單。西北師大彭德華教授介紹的方法是:“無言地陪伴,無條件地傾聽,無條件地接納哭訴,多用行動表示關懷和理解。”在電視中看到一位解放軍摘下手套去和一位剛獲救的學生握手,這一肢體接觸的動作或擁抱,對于受到創傷的孩子會產生非常有效的心理安撫和安全感。此外,還可以啟發孩子,讓他們自己積極主動地去尋找安全的資源。
再次,提高學生認知能力。通過教育讓學生了解:地震是人類目前還無法抗拒的自然現象,幸存者要勇于面對現實,珍惜生命,不辜負國家和全社會的關愛和救助。還可以用一些古今中外堅強面對人生磨難的典范,樹立學習的榜樣。當然,這樣的教育,要特別注意對象的年齡特征和個體差異。
第四,對不同情況學生采取不同疏導或治療方式。對心理創傷不太嚴重的學生,在學校或救助站里接受生命意義和地震知識的教育,使其逐步適應現實生活即可;對有輕度心理障礙的學生,需要有專業心理工作人員進行心理救助;而對出現嚴重心理障礙的學生,就要請治療精神癥、神經癥方面的醫生一起進行心理干預。
四、培養自強不息精神
汶川大地震后,從電視上經常能看到在天安門廣場以及祖國各地令人感動的場面,千百萬人振臂高呼:“災區堅強,四川挺住,中國加油”;還看到溫家寶總理在北川中學臨時安置點寫下“多難興邦”的題詞,聽到溫總理鼓勵北川中學師生“昂起堅強的頭顱,挺起不屈的脊梁,燃起那顆熾熱的心。為了明天,充滿希望地向前邁進!”的話語。抗震救災,是一場與地震爭奪生命的殘酷較量!也是凝聚愛、奉獻愛、展示愛的一次極好的機緣!這種愛彌足珍貴!
中華民族是多災多難的民族,1998年特大洪澇災害、2003年非典、2008年初南方雪災、2010年西南特大干旱,面對這些天災,人類可以對大自然的殘酷無情心生怨恨,但同時更應明白,怨天尤人不會讓逝者復活,越是在危難時刻,中華民族就應越團結、越堅強;越是在危難時刻,就越需要鎮定、信心、勇氣和愛心。千百年來,中華民族歷經磨難而不衰,飽嘗艱辛而不屈,千錘百煉而愈加堅強。教師要抓住機會宣傳災區人民不屈不撓、奮起自救的自強不息精神,宣傳炎黃子孫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愛國熱情,宣傳黨和政府與災區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堅強決心,宣傳人民子弟兵不怕犧牲、不怕疲勞、頑強作戰的作風,用這些素材來培養學生自強不息的精神,培養其形成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一個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的民族,是具有強大凝聚力和生命力的民族。
學校是人群的密集區域,也是事故發生的重災區。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災害種類多、分布地域廣、發生頻率高、災后損失重。唐山、汶川、玉樹大地震以其十分慘痛的教訓警示國人:防震減災意識、知識和技能應成為每個公民的基本素養。地理教師教育學生強化防震減災意識、知識和技能責無旁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