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一
圖1中①②③④表示北半球甲、乙兩地正午太陽高度和晝長曲線,a、b、c、d表示二分、二至日,且甲地緯度高于乙地。據此回答1~3題。
1 圖中表示甲地的曲線是: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2 b~d時段可能發生的地理現象是:
A 巴西高原草木枯黃
B 全球氣壓帶風帶向北移
c 南極科考的最佳時節
D 我國北方河流處于結冰期
3 甲、乙兩地之間的地區:
A 有極晝極夜
B 雖無極晝極夜但有太陽直射
c 有太陽直射
D 既無極晝極夜又無太陽直射
解析:本組題以坐標圖的形式,考查了“某地正午太陽高度和晝長時間變化規律、與季節有關的現象、五帶的劃分”等知識點。其突破口在于橫坐標上的“二分二至日”的判讀。題干明確甲、乙均位于北半球,從圖中①②③④曲線隨著a-b-c-d-a時間的變化看,正午太陽高度或晝長的數值特征均表現為“先變大至最大值后再變小”,由此可判斷“c為夏至”,所以便可推知“a、b、d”分別為“冬至、春分、秋分”。以上判斷的依據是“北半球夏至日,北半球晝長達最大值;而北回歸線及其以北地區正午太陽高度達最大值。”
第1題,北半球夏至日時,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因此,北回歸線的正午太陽高度為90°,而北極圈則在該日出現極晝現象。所以“①②”這兩條曲線必定是“北回歸線或北極圈”。然后結合冬至日(a)時,北極圈會出現極夜現象,可明確區分“①和②”分別對應為“北回歸線的正午太陽高度變化曲線和北極圈晝長的變化曲線”。同時,觀察到圖中的曲線④在冬至日(a)與橫坐標相交,而曲線③則變幅較小,結合以上判斷,推出“甲乙的位置”為“北回歸線或北極圈”,依據“晝夜變化幅度隨緯度增加而變大”這一規律,可進一步區分“③和④”分別對應為“北回歸線的晝長變化曲線和北極圈的正午太陽高度變化曲線”。由“甲地緯度高于乙地”,可判斷“甲地為北極圈,乙地為北回歸線”,答案為C。
第2題,“b-d時段可能發生的地理現象”實質上是考查與“季節”有關的問題。根據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繪制圖2,可以知道“b~d時段”為北半球的夏半年、南半球的冬半年。B項“全球氣壓帶風帶向北移”應該是“隨太陽直射點北移時出現的現象”,而該時段中“c~d太陽直射點向南移”,故排除;C項“南極科考的最佳時節”應該是“南半球夏半年”的現象,故排除;D項“我國北方河流處于結冰期”應該是“北半球冬半年”的現象,也排除。而A項,因為巴西高原屬于“熱帶草原氣候”,此季節應該正受“東南信風”控制,正是“干季”,降水量少,所以“草木枯黃”,答案為A。
第3題,實質考查了“五帶”的劃分和各帶的現象。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知道“甲乙之間的地區”應該屬于“北溫帶”。有直射現象的是熱帶,有極晝極夜現象則是寒帶,只有溫帶“既無極晝極夜叉無太陽直射”,答案為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