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區一:想當然——憑主觀想象
案例1:在大陸板塊互相擠壓碰撞的地帶,常形成山脈;在陸地板塊內部張裂地帶,往往形成裂谷。例題:海底地形中的海嶺和海溝是怎樣形成的?學生回答:海嶺是大洋板塊互相擠壓碰撞形成的,位于消亡邊界:海溝是大洋板塊與大陸板塊張裂而形成的,位于生長邊界。從答題中不難發現癥結所在,把海底地形的成因等同與陸地地形的成因去分析。
案例2:夏至日,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此時,北回歸線及其以北各緯度,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例題:簡述夏至日正午太陽高度最小值的緯度范圍。學生回答:夏至日,南回歸線及其以南各緯度。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小值。答錯主要原因是對正午太陽高度的時空變化規律把握不到位,與夏至日晝夜長短在全球變化規律混為一談。
誤區二:畫蛇添足——做多余的事
案例3:在地球公轉的過程中,太陽直射點每年都有規律地南北移動,由此產生了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現象。例題:夏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比例最小的地點是南昌,根據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分析造成該現象的原因。學生主要有兩種錯誤答案:一是夏季受副熱帶高壓和東南季風影響。形成伏旱天氣,降水少;二是夏季受副熱帶高壓和西風帶交替控制。降水減少。正確答案是:夏季副熱帶高壓帶盤踞此地,形成伏旱,降水偏少。
學生思維中難以理解的是“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這句話。有學生認為南昌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受夏季風(東南季風)影響顯著,有些時間段也受副熱帶高壓的控制,到底降水多還是少不能自圓其說;另有學生認為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形成的氣候類型主要有熱帶草原氣候和地中海氣候等,對亞熱帶季風氣候如何分析無從下手。
案例4:冰川融水與季節性積雪融水補給在時間上存在差異。由于冰川在夏季溫度高時才大量溶化,因此以冰川補給河流在夏季出現洪峰,而在其它季節水量較小,冬季在0℃以下時無融化水量。季節性積雪在春天到來后就開始溶化,因此靠季節性積雪補給河流在春季有洪峰。例題:我國東北地區河流夏季流量最大的原因。學生回答:夏季受東南季風影響帶來豐沛的降水;氣溫高,冰雪融化量多。正確答案是:夏季受東南季風影響帶來豐沛的降水。
東北地區緯度較高,而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地勢不太高。由于冬季大量積雪,而只有當春節來臨氣溫較為溫和時才會融化,整整一個冬季的積雪都融化就會產生大量的冰雪融水,形成一定規模的河流徑流量。夏季山地上已無積雪。學生存在問題是對冰川和季節性積雪存在的自然條件理解不夠。
誤區三:一知半解——理解不透徹
案例5:水文特征一般從水位、流量、含沙量、有無結冰期等方面來分析,還可以從補給來源、水能資源和流速等角度考慮。例題:描述奧里諾科河中下游的水文特征。學生描述:有明顯的干濕兩季,水位季節變化大;流量豐富;含沙量小;無結冰期。正確答案是:水量豐富;水位季節變化大;無結冰期;含沙量小;水流平緩。學生能這樣描述已算不錯,但從更高要求來說,學生的思維還過于狹窄。
案例6:地形是地物和地貌的統稱。地物是指地面上各種有形物(如山川、森林、建筑物等)和無形物(如省、縣界等)的總稱。地貌是指地表各種各樣的形態,按其自然形態可分為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等。地勢是指地表高低起伏的趨勢,也指地理上的形勢。學生在描述某一區域地形特征時常常過于簡單,如這一區域主要是什么地形和地勢高低。那么應該如何描述地形特征呢?首先要判斷地形類型,若落實到具體區域,要寫出地形區的名稱;多種地形條件下,要寫出各種主要地形分布。其次要描述地勢特征,包括地勢起伏狀況、地勢高低和地勢傾斜方向。沿海地區還應描述海岸輪廓特征。若是地形剖面圖,要描述重要地形剖面特征。
誤區四:一葉障目——看不到事物全貌
案例7:城市區位分析從自然地理區位和社會經濟地理區位兩方面分析,自然地理區位包括地理位置、氣候、地形和水文等因素。在氣候因素分析上,存在明顯的思維誤區。例題:說明燕京城城址選擇的有利自然條件。學生在高考試卷上是如此描述氣候條件的:溫帶季風氣候,夏季水熱條件較好。正確答案是:西、北背群山,東南面向(華北)平原(海洋),可有效增加夏季(東南)風帶來的降水,減弱冬季(西北)風的侵襲。在答案中強調地形對氣候的影響。這就要求學生有辨證的思維,處理好整體氣候特征和局部氣候特征的關系,把握答題的正確方向。
案例8:北印度洋海區因受季風環流的控制,洋流流向在一年中具有明顯的季節變化,夏季盛行西南風,海水向東流動,洋流呈順時針方向流動;冬季盛行東北風,海水向西流動,洋流呈逆時針方向流動。例題:輪船從新加坡到亞丁灣,冬季快還是夏季快?學生回答令人大吃一驚,學生答案是:一樣快。究其原因,學生回答:北印度洋海區為季風洋流,夏順冬逆,夏季洋流呈順時針方向流動,只要選擇某一特定海區就可以順流。冬季也一樣。學生的思維誤區出現在“夏順冬逆”這幾個字上,沒有考慮整個印度洋海區的洋流分布規律。
誤區五:千篇一律——答案一成不變
案例9:一般分析農業發展有利自然條件主要包括:氣候、地形、土壤和水文等。例如,學生在回答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農業發展有利自然條件時,答案是一樣的:雨熱同季,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等。這樣回答雖然可以得到一定分數,但要拿高分很困難。如果讓學生比較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農業發展自然條件的異同點,一些學生就更難把握,所以要求學生學會分析區域差異和掌握區域特征。
案例10:分析水能資源豐富原因看似很簡單,其實要回答到位有一定難度。例如,分析長江上游和黃河上游水能資源豐富原因。學生缺乏深層次的理解,回答是相同的:水量大、落差大。河流水量大小與氣候類型(主要考慮降水量多少和季節變化)和水系特征(主要考慮支流多少和流域面積大小)有關;落差大小與我國階梯分布和地形起伏有關。而水電站選址還應考慮地形、地質、植被、生態等方面的自然因素和經濟、科技、政策、移民等方面的人文因素。
誤區六:執迷不悟——思維定勢難以改變
案例11:在二至日太陽升落的方位判斷上,有些學生一直認為:在本地(浙江寧波,緯度約30°N),不管是那一天,太陽都是東南升西南落。造成學生思維誤區的主要原因是對太陽直射點位置與太陽升落的方位之間的關系沒有理清。學生認為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往返移動,本地位于北回歸線以北,太陽方位不可能到達偏北的位置。這就需要讓學生全面了解太陽視運動規律,從空間角度理解,并從緯度和季節變化去尋找規律。
案例12:有關背斜和向斜在湘教版地理必修一中是這樣描述的:強烈碰撞和水平擠壓,可以使沉積巖發生彎曲,形成褶皺。褶皺是常見的地質構造之一,它有兩種基本形態。一般來說,中間向上隆起的叫背斜,中間向下凹陷的叫向斜。學生理解為:地形上中間向上隆起的叫背斜,中間向下凹陷的叫向斜。這樣得出結果是在圖中看到山地就判斷為背斜,山谷則為向斜。背斜和向斜判斷有兩種方法,一是根據巖層新老關系;二是根據巖層彎曲狀況。否則就無法解釋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