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經濟即改變高碳排放的發展模式,實現綠色的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可持續健康發展。“低碳經濟”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氣候變暖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嚴峻挑戰。縱觀歷史,每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機都會伴隨著重大的技術革命,目前很多人認為以新能源為代表的低碳技術將引發第四次科技革命,帶動低碳經濟相關的產業集群實現高速持續發展。
新能源又稱非常規能源,一般來說,常規能源是指技術上比較成熟且已被大規模利用的能源,而新能源通常是指尚未大規模利用、正在積極研究開發的能源。因此,煤、石油、天然氣以及大中型水電都被看作常規能源,而把太陽能、風能、現代生物質能、地熱能、海洋能以及核能、氫能等作為新能源。其特征是低碳(無碳)清潔和可持續性,對于解決當今世界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和資源(特別是化石能源)枯竭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一、政策扶持促進新能源產業加速發展
由于新技術和新產業的技術成熟度與應用成本均較高,完全靠市場化手段推廣,周期長,因而,初期國家政策的支持非常重要,對于加速其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從歐美崇尚自由市場經濟國家的做法看也是如此,德國、西班牙對光伏發電的補貼政策就是典型代表。
從我國的措施分析,鼓勵支持新能源發展政策主要分為三個層次,即納入國家發展戰略、制定規劃配套政策戰略以及支持各種力量參與等,將其作為一項事關全局的系統工程來推進。在國家戰略層面,早在2006年1月1日,全國人大通過的《可再生能源法》實施,使新能源優先發展戰略從立法上獲得支持;2009年9月,胡錦濤主席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上明確表態,爭取到2020年使中國“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15%左右;溫家寶總理關于新興戰略性產業的講話中,新能源也是核心內容。配套政策的制定與實施,我國也在加緊進行。從已公開的信息和媒體報道看,我國已進入新能源相關政策出臺的密集期。而梳理支持新能源發展的產業、財政政策等,則主要包括投資補貼、電價補貼、稅收補貼以及在使用方面、市場準人和并網等方面的支持。實際上,正是在政策扶持的強勁推動下,在國內掀起的新能源革命得已呈現“星火燎原”之勢。
二、風電呈現爆發性增長態勢
風能是一種無污染的永續能源,風力發電也是目前新能源中技術最成熟、最具規模化商業價值的種類。其投資成本較低,每1000瓦風電裝機的成本是8000~10000元,而太陽能則是3萬~5萬元,核電為1.4萬~1.5萬元。目前風電每度約為0.4~0.6元,并且還有較大下降空間。因而,風電也是世界各國新能源戰略中最容易推進的領域。
我國幅員遼闊,海岸線長,風能資源比較豐富。風能資源總量約為32億kw,初步估算可開發利用的風能資源約10億kw。風能資源豐富的地區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及附近島嶼,內蒙古、新疆和甘肅河西走廊,東北、西北、華北和青藏高原的部分地區。另外,內陸也有個別風能資源豐富的地區,如內蒙古是目前國內風電裝機容量最多的省區等。數據顯示,截至2009年6月,全國風電并網裝機同比增長101%。按照有關方面的規劃,今后一段時間,內蒙古、河北、東北、西北和東部沿海將是中國風電建設的重點地區,規劃建設酒泉、哈密、蒙西、蒙東等6個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規劃的風電裝機容量已達11632萬千瓦。
根據中國新能源規劃的初步目標,至2020年風電裝機容量將達1.5億千瓦,平均每年增量將達1000萬千瓦左右。因而,未來中國風電裝機有望躍居世界的前兩位,矗立草原戈壁、規模壯觀的風電場將越來越多地出現于人們的視野,構成生態文明的標志之一。
世界各國普遍看好我國的風電市場,有望在2020年超過德國和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風電裝機國和最大的風電設備供應國。世界風能理事會還預計,2020年,我國的風電裝機有可能達到1.5億千瓦。總之,我國風能資源豐富,電力需求充足,有可能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風電市場之一。
三、光伏發電邁出實質性步伐
我國太陽能較豐富的區域占國土面積的2/3以上,年輻射量超過60億J/m2,每年地表吸收的太陽能大約相當于1.7萬億t標準煤的能量,具有良好的太陽能利用條件,特別是西北、西藏和云南等地區,太陽能資源尤為豐富。太陽能的利用包括發電和熱利用。總體來看,近年來我國太陽能光伏發電產業迅速擴張,太陽能熱水器在城鄉居民生活熱水供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作為一種清潔、不產生溫室氣體,而且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太陽能被認為是最適應未來社會發展需要的能源,因而,其開發利用一直是各國新能源科研攻關的熱點,其中,光伏發電尤受重視(光伏發電是根據光生伏特效應原理,利用太陽能電池將太陽光能直接轉化為電能。太陽能光伏發電的最基本元件是太陽能電池片)。
在世界上,光電產業發展早有預熱,目前光伏發電應用較多的國家為美國、德國和日本等國,這些國家對光伏發電進行補貼,是世界太陽能電池的主要消費國。
而在中國,光伏產業的發展也呈現出熱火朝天、投資激增、各路資本云集的場景,并誕生了一些在世界上有影響的公司。在國內,將光伏產業作為未來主導產業的有江蘇、江西、陜西、甘肅等省,擁有豐富硅原料的河南也加入了打造國內重要光伏產業基地的行列。如洛陽提出到2015年,使該市成為國內產能最大、產業體系和鏈條最完善、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硅光伏產業基地的規劃,而安陽則于2010年6月被國家確定為“國家光伏產業示范基地”。2009年2月份,當時國內最大的光伏發電項目——甘肅敦煌10兆瓦并網光伏發電項目,吸引了來自國內外的38家企業參與競標。緊隨其后的是地方及中央更大光伏發電投資規劃。而在光伏科技研發方面,中科院高調宣布啟動“太陽能行動計劃”,稱舉全院之力,聯合全國相關科研力量,使太陽能在2050年前后成為我國重要能源。不難預測,新能源中最具潛力的光伏發電,在中國將迎來新一輪爆發。
此外,在太陽能熱利用方面,目前最廣泛應用的技術是太陽能熱水器,主要用于提供生活洗浴熱水,對提高中小城市居民的生活質量發揮了重要作用。到2008年,我國累計保有太陽能熱水器總集熱面積約1.3億米2,年生產能力3000萬米2,使用量和年產量均占世界總量的一半以上,位居世界第一。此外,太陽能集中取暖和供熱技術也已開始應用。
四、中國實行“百花齊放”的新能源戰略
中國是能源消費大國,而新能源革命又剛剛興起,出于盡快提高新能源在能源消費中的比重,全方位搶占未來發展先機等戰略考慮,國家采取了鼓勵各種形式新能源發展的政策,因而,國內新能源發展呈現的是“百花齊放”格局,不僅是風電、光伏發電,其它能源發展也欣欣向榮。
核電重獲青睞,并開始加速發展。在國內,2009年四季度以來,已先后開工建設了福建福清、廣東陽江、浙江方家山、浙江三門等核電建設項目。此外,另有一批核電站或機組將在年內開工建設。
截至2008年底,中國已建成核電站總裝機容量為910萬千瓦,目前核準在建的核電機組24組,總裝機容量達2540萬千瓦,是世界上核電在建規模最大的國家。
同時,根據有關部門透露的新能源發展規劃目標,核電裝機容量在2020年將達8600萬千瓦。這意味著核電真正的建設高峰還在將來。
除了風電、光電、核電三大容易產業化并且對經濟拉動作用也較大的新能源形式,諸如煤層氣發電、生物質能利用等,國內發展得也較快,其中,尤以生物質能最為迅速。
例如,國內沼氣利用穩步增長,2008年底戶用沼氣池累計總數為3048萬戶,比去年同期增長16.2%。同時,生物質能發電量逐年增加,2005-2007年,生物質能發電量增長363%。此外,一種被稱作可燃冰的新型能源步入人們視野,令世界為之一振。
2009年9月25日,中國發布了在陸域凍土帶鉆獲可燃冰的消息。其實,可燃冰不是冰,而是“天然氣水合物”或“氣水合物”,是水和天然氣在高壓和低溫條件下混合產生的一種固態物質,外貌極像冰雪或固體酒精,點火即可燃燒。它的熱量很高,1米3的可燃冰可以釋放出164米3的天然氣,其燃燒值約等于半噸煤炭。更關鍵的是,可燃冰經過燃燒后,僅會生成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而不像其它常規化石能源一樣還會生成其它氧化物產生污染。而在資源儲量上,可燃冰在世界范圍內廣泛存在,據估算,可燃冰所含的有機碳總量相當于全球已知煤、石油和天然氣的2倍,有科學家估計,僅海底可燃冰的儲量就能供人類使用1000年。因而,可燃冰被譽為潛藏的“新能源寶藏”。我國陸域可燃冰遠景資源量至少有350億噸油當量,而我國可燃冰的資源潛力為803.44億噸油當量,接近我國常規石油儲量。可燃冰有望成為中國新能源領域的一大新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