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帶季風氣候主要分布在印度半島、中南半島,零星分布于中國臺灣南部、廣東南部、廣西南部、海南島、云南西雙版納以及菲律賓群島北部。雖然氣候特點相似,但氣溫、降水和自然植被等方面存在許多明顯差異。本文以印度半島、中南半島和菲律賓群島為例,探析熱帶季風氣候的差異性。
一、熱帶季風氣候差異性的表現
印度半島熱帶季風氣候特征全年氣候暖熱,冬季較暖和,最冷月均溫一般在18℃以上;夏季十分炎熱,最熱月均溫一般在28℃以上,內陸可達30~34℃,而且熱季長達6~8個月之久。氣溫年較差較小,在5~7℃之間。年降水量相對其它熱帶季風地區較少,內陸一般在1000毫米左右,只有西高止山和東北部山地西坡較多,可達到3000毫米以上。如東北部乞拉朋齊年降水量竟多達10824毫米,成為世界“雨極”之一。但降水季節分配不均,每年6~10月為雨季,約占年降水量80%以上。雨季來得遲,一般始于6月,且具有爆發性特點,如孟買5月降水量只有17.8毫米,至6月降水量就猛增到458毫米。雨季退得慢,一般在10月。每年11月~翌年5月為旱季,約占年降水量10%以下。一年中形成十分明顯的旱季和雨季,且旱季時間比雨季長,自然植被以熱帶季雨林和灌叢、熱帶草原、熱帶旱生植物和灌叢等為主,分布于印度半島內陸,占地面積廣。而熱帶雨林主要集中于西高止山和東部山地西坡,占地面積較狹小,體現了印度半島大部分地區氣候以干燥性和半干燥性為主。
中南半島熱帶季風氣候特征冬季氣候較涼,特別是北部,最冷月均溫在18℃以下;夏季較炎熱,最熱月均溫在28~30℃之間。氣溫年較差相對較大,特別是北部,可超過15%;年降水量大部分地區相對較少,一般在1000毫米左右,少數地區則較多,有的可達2000毫米以上,如阿拉干山脈的西坡。季節分配不均,每年5~9月為雨季,占年降水量50%以上,11月~翌年4月為旱季,約占年降水量20%以下。但長山山脈東西兩部有明顯不同:西部降水季節分配近似印度半島,干濕兩季較明顯,而東部降水季節分配同菲律賓群島相似,干濕兩季不典型。東部內陸地區自然植被以熱帶季雨林和灌叢、熱帶草原為主,占地面積較大;沿海自然植被以熱帶雨林、熱帶常綠半落葉林和灌叢為主,占地面積較小,體現了中南半島大部分地區氣候以半干燥和半濕潤性的過渡性氣候為主。
菲律賓群島熱帶季風氣候特征全年氣候溫熱,冬季溫和,最冷月均溫一般在20~24℃之間;夏季較涼,最熱月均溫在28℃以下,特別是沿海一帶,熱區的面積較小,僅局限于背風谷地。氣溫年較差最小一般在5℃以下。年降水量豐富,大部分地區在2000毫米以上,背風谷地較少,但也有1500毫米左右,迎著東北季風一側的沿海和迎風坡以冬雨為主,迎著西南季風一側沿海和內陸以夏雨為主,每年5~9月為雨季,其它季節也不干燥。自然植被以熱帶雨林為主,主要分布于各島四周,占地面積相對較大;而熱帶常綠、半落葉林主要位于背風谷地,占地面積較小。這些特點體現了菲律賓群島大部地區以濕潤性氣候為主。
二、熱帶季風氣候差異性的成因
印度半島熱帶季風氣候成因首先是陸地面積廣大,冬季地表冷卻速度比東、西、南三面海洋相對較快,低空形成一個冷高壓。這個冷高壓的存在,實際上是副熱帶高壓的一部分氣流下沉,相對地加強了低空的行星風系。南部海洋水溫相對較高,形成了赤道低壓。氣壓場配置是北高南低,使得印度半島冬季主要吹陸風,以東北風為主。其次是北部有海拔高的青藏高原,一方面能阻擋冷暖氣流的南北交換,特別是從蒙古冷高壓中心散發出的東北季風,一般從伊朗高原南下,且匯合于南支西風從西向東而去,其南界一般在35°N附近;或從云貴高原南下,且與南支西風輻合,對印度半島影響也不大,使印度半島冬季氣溫較高,削弱了地面的冷高壓。另一方面青藏高原上降溫速度比周圍自由大氣快,形成一個冷高壓。這個冷高壓的存在,使副熱帶高壓位置北移,且氣流向南下沉,加強了印度半島地面的冷高壓,使得地面吹著東北風。但南北之間氣壓梯度差較小,使印度半島東北風來得慢,強度弱,風向不穩定。再次是深受熱帶大陸氣團的控制。它源于印度冷高壓中心,溫和干燥,特別是內陸在這個單一氣團控制下,多形成暖和干燥的涼季。即使每當4、5月太陽直射點北移,地面急驟增溫已轉為南亞熱低壓控制時,因南支西風尚未北撤,西南季風就不能登陸,此時印度半島仍是一個高溫少雨的熱季。夏季相反,地表增溫速度較快,且是繼承干熱季而來,地面已被南亞熱低壓控制。北部海拔高,一方面能阻擋印度半島熱量向北擴散,使地面氣溫越來越高;另一方面高原上增溫速度又比周圍自由大氣快,形成一個暖低壓,取代了副熱帶高壓的位置,打破了低空大氣的行星風系。在印度洋上氣溫相對較低,低空已被副熱帶高壓控制,加強了低空大氣的行星風系。氣壓場配置是南高北低,且氣壓梯度相差懸殊,導致夏季主要吹海風,以西南季風為主,強度較強。印度半島西臨非洲大陸,夏季非洲大陸與印度洋之間熱力差異不同,使印度洋上氣壓分布呈東西向延伸,有利于西南季風沿著東非海岸向東北方向揚長而去。東非高原海拔又較高,大大地加強西南季風的強度,風向較穩定。另外,還深受赤道海洋氣團影響。它秉性濕熱,每年6月待北部南支西風北撤后,便迅速地從南部登陸,向北推進,7月底即可抵達北部。若沿途遇上地形抬升或其它氣團,便產生大量降水,形成雨季。雨季時,印度半島地勢西高東低,大部分處于背風地帶,降水量較小,使夏季大部分地區少雨。
中南半島熱帶季風氣候成因首先是陸地面積較大,海陸之間熱力差異基本與印度半島類似。所不同是北部海拔較低的云貴高原,不能完全阻擋南北之間冷暖氣流的交換;東部相對有利于南北冷暖氣流的交換,使得冬季中南半島東部氣溫比西部低,加強了東部冷高壓中心氣壓,相應地使東部東北季風比西部強。其次是深受變性熱帶大陸氣團和變性熱帶海洋氣團的控制。它們源于極地大陸氣團,秉性冷干,但入侵中南半島之前,它們經過的路線不同,所帶來天氣現象則有明顯差異。變性熱帶大陸氣團是從陸路入侵中南半島西部,帶來溫干的天氣;變性熱帶海洋氣團是經過北部灣水域后的溫濕氣團,帶來東部陰濕的天氣,再遇上長山山脈抬升后,多形成陰雨天氣,使得冬季中南半島西部天氣以溫干為主,東部以陰雨為主。夏季,氣壓場配置南高北低,使得夏季中南半島主要吹西南季風,但由于北部有海拔較低的云貴高原存在,一方面有利于地表熱量向北擴散;另一方面使南支西風強度減弱,有利于西南季風提早北上。但南北之間氣壓梯度差較小,致使西南季風不及印度半島強勁。再次是深受赤道海洋氣團的影響,當每年五月從中南半島登陸后,受地形抬升或與其它氣團相遇,便進入雨季,西南季風一側的沿海和迎風坡多雨,背風一側則少雨。
菲律賓群島熱帶季風氣候成因首先是陸地面積小,在四周海洋調節下冬季地面氣溫相對較高,中心氣壓相對較低,削弱了低空的行星風系,但仍屬于蒙古冷高壓的一部分,且與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連成一體向南突出,氣壓場配置是北高南低,使得菲律賓群島冬季主要吹東北季風和東北信風。位處北部的東亞地區海拔低,地勢北高南低、西高東低,有利于東北季風南下,風向穩定,強度較大,每年11月可達菲律賓群島北部。其次是受變性熱帶海洋氣團和北太平洋熱帶海洋氣團影響。其中,變性熱帶海洋氣團源于極地大陸氣團,秉性冷干;北太平洋熱帶海洋氣團源于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南側,秉性溫干。但它們經過低緯海洋后均變為溫濕的氣團。每當它們登陸受到地形抬升或遇上其它氣團,往往會帶來陰濕的冬季,特別是迎著東北季風一側的沿海和迎風坡就多雨,背風一側則少雨。夏季相反,地表增溫速度比海洋快,氣壓場配置是東南高、西北低,使得菲律賓群島夏季既吹西南季風,又吹東南季風,其中以西南季風為主。另外,東亞地區地勢低平,南支西風位置北移,勢力向東減弱,有利于西南季風和東南季風迅速北上,一般始于每年5月,但南北之間氣壓梯度差相對較小,使得風向不定,強度也較弱。再次是深受赤道海洋氣團和北太平洋熱帶海洋氣團影響,它們秉性溫干,但經過低緯海洋后,變為濕熱的氣團。登陸后,遇上地形的抬升作用或其它氣團,使在迎著西南季風一側的沿海和迎風坡多雨。背風地帶少雨。
總之,印度半島、中南半島和菲律賓群島氣候形成因素有著明顯的不同,導致了氣候特點有一定的差異性,從中可以看出,熱帶季風氣侯特點的相似性是相對的,而差異性特點則是絕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