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都認為美國是一個崇尚自由、民主的社會,更注重個人的成就而沒什么集體的規范要求,個人自由高于一切。也許,在校園里美國的孩子是最自由的。但拜讀了《創造教育奇跡的55個細節》這本書后,卻發現原來自己大錯特錯了。
作者羅恩·克拉克,這位從未想過會走上教師崗位,渴望去發掘埃及法老的墓穴,渴望成為一名滿世界亂飛的戰地記者,渴望成為一名在外國執行秘密任務的間諜的年青人,自從在一個偶然的機會成為一名小學教師后,就抱著堅定的信念去影響每一位學生。在他的努力下,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教育風格,并獲得2001年度美國優秀教師獎,被稱為“創造奇跡的男人”。
克拉克先生的經驗就濃縮在這本《創造教育奇跡的55個細節》中:“說話先要講禮貌;眼神溝通很重要;相互支持創奇跡;“謝謝”傳遞好心情;完成作業不拖延;行動迅速效率高;改正錯誤長經驗;誠實品質最可貴……”這55個細節,涵蓋了生活、學習的方方面面,小到餐桌禮儀,大到積極心態的培養,并針對這些細節提出了自己獨特的教育方法。其實,這些生活和學習的細節教師并不陌生,也深知其重要性,但為什么在自己的教育教學中沒有取得像克拉克先生那樣的成就呢?也許是教師每天忙忙碌碌,急著去解決問題,到處充當救火隊員,哪里著火了急著滅哪里,解決問題也只是停留在表面,做的工作大量是重復性的,并沒有靜下心來,防范于未然,去做創造性的系統的歸納總結。其實,這些細節與我國古代的兒童啟蒙讀物《三字經》、《千字文》等有一些異曲同工之妙,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古人能把那么深奧的做人做事道理凝聚在一本小冊子中,深入淺出,并且讓懵懂的孩子讀得懂、背得牢、做得到,進而影響孩子的一生。克拉克先生也是如此,將這些細節一一落實到位以后,學生就能有如此翻天覆地的變化。這讓筆者想到了本校優秀班主任蔡老師,她可是學校德育系統的一面旗幟。哪怕班風、學風都堪憂的班級,在她的帶領下,不出一個學期,學生的面貌讓人賞心悅目,班風、學風煥然一新。她所介紹的經驗也都是一些很樸實的做法,如下課后就去班級逛逛、與學生多溝通、耐心給學生講道理、與家長多聯系等,并沒有什么驚天動地的大道理。她卻能用自己最勤勤懇懇的工作,對學生、班級精雕細琢,創造出的一個又一個奇跡。她的經驗,歸根結底也就是三個字:抓落實。正如《細節決定成敗》書中說的那樣:“光有認識還遠遠不夠,要通過嚴格的訓練使之成為習慣”。愛因斯坦也曾說過:“如果人們已經忘記了他們在學校里所學的一切,那么所留下來的就是教育。”也就是說“忘不掉的是真正的素質”,很明顯,遠是克拉克先生,近是蔡其園老師,他們給予學生的正是這種忘不掉的素質,換言之,即培養他們良好的習慣。從這一意義上說,教育的精華就是培養良好習慣。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有一句至理名言:“種下一種思想,收獲一種行為;種下一種行為,收獲一種習慣;種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種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人生。”可見,良好的習慣,是一個人終身受用不盡的財富。而培養習慣就要從日常的學習、生活細節做起。這里,簡單介紹感觸較深的兩個細節。
1 “謝謝”傳遞好心情
生活就像一面鏡子,你對它笑,它也會對你笑。一些基本的禮貌用語,如“對不起”“你好”“謝謝”……人人都知道。但是現在的學生,是被幾代人包圍、寵愛的小太陽,使用文明禮貌用語的次數越來越少。一直很疑惑,有些學生把家長、師長、同學對他們的關愛受之當然,不知感恩。“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現在雖然不用這么夸張,但別人給予自己一分關愛,自己更應給予雙倍的珍惜和理解。有些學生,同學借他東西、老師給他獎品,他都認為理所應當,不說一聲“謝謝”。在學校里,筆者經常留意學生的言行,如果發現有學生沒有用禮貌用語,就會及時地給他們指出來。當學生走上社會工作崗位以后,他也許會慢慢發現,地球并不是只為他一個人轉的。正如比爾·蓋茨給職場新人的十句話中的一句:“If you think your teacher is tough,wait till you get a boss,Hedoesn’t have tenure,”(如果你認為你的老師嚴厲,等你有了老板再這樣想,老板可是沒有任期限制的)有付出有回報,互相尊重,這是人與人交往的起碼原則。
2 完成作業不拖延
教師總有一項極為苦惱,但需要常抓不懈的任務,這就是家庭作業。筆者也不例外,班上總會有幾個學生不完成家庭作業,盡管每天放學前都會讓各科代表把家庭作業寫在黑板上,并且一再強調,督促學生認真記好,保質保量完成。可第二天交作業的情況卻并不樂觀,如果教師問為什么不完成家庭作業,學生總會有各種各樣的理由:作業本忘帶了、忘記做了、不會做、不知道做什么……往往弄得教師哭笑不得,不知怎么辦才好。要讓每個學生都能完成家庭作業并準時交上來,確實需要費點勁。羅恩·克拉克在書中提到了幾種方法,其中一種是:做一條家庭作業記錄的橫幅,即在教室外貼一條巨大的橫幅,在上面簡單地寫著:全班所有同學連續完成全部家庭作業——天。每天檢查完每個學生的家庭作業之后,就去修改天數。如果學生表現好,就給予適當的獎勵。這是一個好方法,對他們是個正面的刺激。而筆者也一直試圖把這一方法加以改造,搬到自己的課堂上。考慮到如果是計算全班連續完成全部家庭作業的天數,一方面難以達到令人滿意的數字,久而久之,會使學生喪失信心;另一方面,也缺乏可比性,缺乏競爭對手,就失去了前進的動力和壓力。如果改為四個大組來競賽,橫幅換為“每個大組全體同學連續完成全部家庭作業——天。”以督促學生準時交作業,不知能否有更佳的效果。
當然,這只是書中截取的一兩個細節片段。抓落實,培養學生的習慣,前提是要對所有學生一視同仁。有時候,教師常常感嘆,為什么有那么多問題學生出現在自己的班級里,為什么他們總是有那么多的“鬼主意”。豈不知,正是這種偏見使得教師對這些所謂“問題學生”的教育方式產生了偏差,常常帶著有色的眼鏡來看待他們的,和其他的學生相比,對于他們教育的起點無形中低了很多,這談何公平?教育是沒有國界的,不論是中國還是美國,把學生教育好就達到了目的。而這本書中所介紹的對細節的關注,足可以反映出這位美國優秀教師對學生行為規范的嚴格要求,相對于中國教師來說有過之而無不及。而事實也證明,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對學生的學習生活、人際交往及其一生都有著深遠的影響。
人生的長度不會改變,但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則有可能改變人生的寬度和深度。讀一本好書就像喝一杯清茶、欣賞一幅名畫,越品越有味。克拉克先生的這本書讀起來異常輕松,沒有花哨的文字語言,也沒有循循善誘的教誨,有的只是最自然、樸實、流暢的語言,通俗易懂,像一位知心朋友把他的教學經歷,把他對學生、對教師這一職業的領悟娓娓道來,讓人于幸福的分享中不知不覺領略教育的真諦,的確是教育者,尤其是初為人師者不得不讀的一本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