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張的高考過去了,回想這一年來的地理復習過程,現總結如下,希望對學弟學妹有所借鑒。
1 緊抓教材、構建框架
高三地理復習時間緊、任務重,但是不能因此忽略教材。地理考試不管題型如何變化,考試的知識點都來自于教材,解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也與教材相關,有時把教材上的語言加以組織變換就是標準答案,因此復習中一定要緊抓教材。高考涉及初、高中地理,每本書內容不同,所花“功力”也應有所區別:初中地理難度不大,但點多面廣,要落實到地圖上,把地圖冊當“畫書”看,常翻常記;高中必修(上、下)要像學文言文一樣,字字句句,仔細研讀,讀懂原理、悟懂含義;高中選修一應像學閱讀文一樣,理解其精髓,抓住基本框架,記住重點知識并會用;高中選修二是典型的案例式教學,應像學范文一樣掌握段落大意,識記重點字句段落,找出中心思想,并會應用。
看書的步驟是粗看一細看一精看。通讀教材,了解教材目錄、主要章節、每節標題;細看每節黑標題、主要知識點;精看本節重要內容、字句。教材要常翻常看,這樣才能做到用時“胸中有書”。
看教材時應理解性記憶,建圖是一種很好的方法。圖是地理學科特色,地理考試中無圖不成題。學地理一定要善建圖、會讀圖、活用圖,懂得圖文轉化。可在學教材時構建地理圖式;在通讀教材時建知識網絡圖,如天體系統層次性圖;在掌握基本原理時建示意圖,如熱力環流及應用圖;在學習區域地理時建區域圖,如學習區域地理標注經緯網,將重要地理事物、信息落實到圖中。
2 認真聽課、勤記筆記
高三復習是鞏固提高階段,有的同學認為是復習課,老師講的都會,就埋頭“種自留地”,不聽講,這種做法極其錯誤。因為老師經驗豐富,見多識廣,復習課是將教材重新組合、查漏補缺、拓展延伸,聽課有助于理清思路、找準重難點、抓住易漏點,利于快速提升。
聽課的時候要做到三動:動手、動口、動腦。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應邊聽邊記筆記,老師的板書是教材知識的濃縮、補充、深化。主板書通常是知識框架,副板書則是一些案例,是實際知識的應用,常常是考試涉及的地方,不容忽視。如老師在講臺灣地區時提到了“冬季到臺北來看雨”這首歌,要求分析原因,學生在老師點撥下結合東亞季風特點進行了分析:臺北位于冬季風迎風坡,冬季風越過洋面帶來豐富降水,所以臺北冬季降水較其它地區豐富。類似情況還有日本、山東半島等。在聽課時可將這類知識記下來,考試中見到這類考題則可輕松應對。
3 歸納總結、常思多悟
地理學習中涉及的許多知識點需要理解性記憶,記時要恰當使用方法,如畫圖、對比、總結、聯系,另外學習中要常思常悟。
記憶方法很多,有時可按老師總結的口訣記憶,如大氣的受熱過程用“太陽照大地、大地暖大氣、大氣還大地”,鹽度的分析用“不同緯度看曲線,相同緯度看兩流(河流、洋流)”。有時也可自己編寫順口溜進行記憶,如西氣東送一線工程經過省區聯想成有人找心愛的小貓:“心(新)肝(甘)呢(寧)?西(陜西)西(山西)南(河南),灰(安徽)樹(江蘇)上(上海)”。
記憶時還可常畫圖,使地理事物落實在地域空間上,如隧道建在背斜下,采石場建在背斜頂部,背斜下儲汽存油,向斜下找水,畫在圖上便一目了然。
對比也是記憶常用方法,如熱帶雨林氣候不同地區成因不同,在赤道地區是因為受赤道低壓控制,盛行上升氣流,降水多;而澳大利亞東北、馬達加斯加島東側、巴西東側熱帶雨林氣候成因則主要是位于東南信風迎風坡,有暖流經過。通過對比記憶,可使知識掌握更為牢固。
總結性記憶對地理學習非常重要,主要是將相關知識點進行總結歸納。如上海,教材將上海港口建設、城市化過程中的問題及其解決途徑、商業中心、商業區知識點總結在一起,認真研讀此部分內容,遇到考查相關知識時可迅速提取信息,快捷全面。
地理學習要常思常悟,高考題肯定沒見過,但是考查的知識點一定學過,解題的方法思路一定見過。審題時要看懂出題人的意圖,考查哪些知識點,需用哪些原理方法解題。做題時要聯系教材、聯系生活、聯系材料,用全面的觀點、辯證的方法、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同時要注重突出重點、語言表述規范、突出地理性。
4 交流溝通、取長補短
“三人行必有我師”,學習地理一定要多溝通、多交流。虛心向老師請教——自己想不通、悟不透的問題請教老師,老師常常會在點撥這一知識后再給予延伸拓展、舉一反三,或以生活中的實例加以佐證,這樣問一道題,收獲的卻是一串知識。另外筆者由于地理成績較好,同學常常前來求問,對于此,千萬別認為幫助別人是浪費時間,這是提高自己的機會。因為同學的疑點要講清,類似的誤區自己要避免。在教同學、與同學爭辯的過程中,會把一道題、一類題弄懂、弄透,把知識夯實,同時鍛煉了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與人溝通交流能力,還贏得同學的尊重,使自己的地理學習興趣得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