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學生國際地理奧林匹克競賽簡介
中學生國際地理奧林匹克競賽(IGEO)是一種以英語為正式語言、并在學生之間進行的競賽,于1996年在荷蘭舉行的第28屆國際地理大會期間進行了第一屆競賽,取得了成功,此后每兩年舉辦一次,與國際地理大會和其間的區域會議同時舉行。
第三屆國際地理奧賽在韓國漢城舉行,中國第一次派隊參加。我國學生在地理知識的識記和以圖表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方面表現不錯,總分名列第四。但是地理實踐能力不盡如人意,總分名列倒數第三。2008年廣東華南師大附中的雷辛、黎敏丹等同學獲得銅牌,實現了獎牌的零突破。雖然成績有所進步,然而,透過現象看本質,地理教育仍然存在諸多問題。
二、透析地理奧賽,考量我國地理教育之弊端
1 過分注重地理陳述性知識,忽略程序性知識
地理一直被認為是一門邊緣科學。在中學學習中,初中地理顯然是“絕對的陳述性知識”,因為地理不外乎就是“地名”、“物產”的堆砌。很多學生仍然用定勢思維去理解和學習地理知識。錯誤的學習理念,不當的學習方法,停留在膚淺的表層記憶中,缺少感覺、知覺和邏輯的承轉是難以形成深刻烙印的。
國際地理奧賽一般包括三部分:主觀筆試部分,現場問答和野外考察任務。主觀題常常涉及參賽國熱點問題,或者給一些案例進行具體分析。現場問答旨在要求參賽者用地圖、圖標等分析信息。在野外考察中,參賽選手收集組織信息,應用一般性結論,處理資料、做出判斷,解釋資料、做出決策,評價資料、根據調查結果和價值觀念采取行動。
2 過分強化地理書本知識,脫離社會現實生活
新課程強調地理與生活聯系,“給學生與其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地理知識,側重基礎性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增強學生的生存能力”。在中學地理教學過程中,聯系實際教學要求教師授課前對周圍地理環境中的地理信息作留心的觀察,挖掘教材中的教育潛能,尋找與教材內容相聯系的切入點,使其成為聯系實際教學的好素材。
在高中地理必修部分的學習中,有關城市功能區的定義和特點等知識,只需要掌握陳述性知識。但是在第一屆國際地理奧賽中,卻要讓參賽選手繪制關于某城市功能區的地圖并進行分析。在考察的過程中,其實就是了解一個城市逐漸擴大和城市功能種類逐步復雜的過程,參賽選手在此過程中不僅鍛煉自己的繪圖能力,也提高其分析能力,并且可以給城市的未來作出一定的注解。這種野外考察題被人們認為是地理科學真實的理性回歸。
3 過分灌輸主流學科功利性,忽略地理實踐必要性
強調地理實踐能力的重要性似乎搖旗吶喊了很多年,細究今天的中學地理教學,仍然是新瓶裝老酒,教師在課堂喋喋不休考試要點,學生或昏睡、或私語,在城市里分不清楚東西南北是正常現象,探其根本,也許還是逃離不了國家傳統的教育文化心理。從我國幾千年的傳統思想“學而優則仕”到今天的官本位、金本位其實都是國人所熟悉的功利文化,過分強調權錢思想,缺乏純文化的個性需求,從而導致人才變成庸才。
三、關注實踐能力培養,多角度分析地理問題
1 社會熱點關注的理性遷移,走向更多元的平衡狀態
人類的教育與動物的區別就在于社會性,而社會的發展包羅萬象,因此地理教育無論何時何地都是不能忽視的社會發展的有機組成部分。中國地大物博,在戰爭年代,為了解各省的地情、民情、軍情、資源戰略等信息,就必須在地理上下大功夫。在今天和平年代,經濟的發展作為國家的第一要務,各地資源、交通、民俗亦是不可不知。南通作為最早對外開放的沿海14個城市之一,更應該利用濱江臨海的地理優勢,廣泛吸納世界先進文化和創新知識,在地理教育中融入鄉土地理。
2 師生互動,在有限的資源里創設實踐情境
加強地理實踐能力的確非常重要,但是缺乏必要的硬件(設備、場地等)和軟件(社會認同、領導重視,教師能力等),因此,“條件缺乏論”大行其道。中學地理在人們眼里一直是個小學科,所謂小,指人力、物力、影響力都相對微弱。可是地理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雖然資源有限,但每個地理工作者都應該本著提高學生地理實踐能力的教育思想,在現實可能的情況下去創設地理實踐情境,從而豐富學生的地理感知和擴展其知識視野。
3 政府支撐和民間支持,激發地理實踐活力
地理課堂本身就是一個“生活場”。人的生活是離不開地理環境的,而學生對環境的參與從沉睡中真正被喚醒,必須得到各方面齊心協力的支持。從中學生國際地理競賽上看,地理教師馮丹說“差距在野外繪圖上”,很多家長一到假期就讓學生去補習常規課程,舍不得讓孩子多走多看。
地理課程的三維目標提了很多年,而地理技能的掌握卻依然是紙上談兵。如果要培養地理實踐技能,必然需要政府在資金、人力、物力上的支持;需要民間改變金本位的思想,尊重和投入地理教育;也需要地理教師全身心的熱愛和投入,將實踐能力的培養和素質教育進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