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資源量
降水總量。我國多年平均降水總量約為6.2萬億m3,折合降水深為648mm,比全球陸地平均值低約20%。受氣候和地形影響,降水的地區分布極不均勻,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臺灣省多年平均年降水為2535mm,而塔里木盆地和柴達木盆地的多年平均年降水深則不足25mm。
河川徑流量。在我國,降水量中約有56%通過陸面蒸發返回空中,其余44%形成徑流。全國河川徑流量為2.7萬億m3,折合徑流量深為284mm。其中地下水排泄量為6780億m3,約占27%;冰川融水補給量為560億m3,約占2%;從國境外流入的水量約為172億m3。
土壤水通量。根據陸面蒸散發量和地下水排泄量估算,全國土壤水通量約為4.2萬億m3(約占降水總量的67%),其中約有16%通過重力作用補給地下含水層,最后由河道排泄形成河川徑流量,其余3.5萬億m3消耗于土壤和植被的蒸散發。
地下水資源量。地下水資源量指與降水、地表水有直接補排關系的地下水總補給量。根據水資源開發利用現狀,全國多年平均地下水資源量約為8288億m3,其中有6762億m3分布于山區,1874億m3分布于平原區,山區與平原區的重復交換量約為348億m3。
水資源總量。扣除地表水和地下水相互轉化的重復量,我國水資源總量為2.8萬億m3,占全球水資源的6%,排世界第6位,其中地表水2.7萬億m3,地下水0.83萬億m3。按13億人口計算,人均占有量約為2200m3,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國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按照國際公認的標準,人均水資源低于3000m3為輕度缺水,人均水資源低于2000m3為中度缺水,人均水資源低于1000m3為嚴重缺水,人均水資源低于500m3為極度缺水。我國目前有16個省(區、市)人均水資源量(不包括過境水)低于嚴重缺水線,有6個省、區(寧夏、河北、山東、河南、山西、江蘇)人均水資源量低于500m3。我國被列為世界上最缺水的13個國家之一。
水資源的分布
時間分布。總體特點是年內分布集中,年際變化大。受季風氣候影響,我國降水量年內分配極不均勻,大部分地區年內汛期四個月降水量占全年水量的70%左右(南方60%,北方80%左右)。我國的外流河,多分布在東部季風區內,夏季河水暴漲,河道和有限的水庫容納不了過多的雨水,大量寶貴的水資源東流人海;冬春季節降水少,河流水位下降,北方有些河流甚至干涸見底。我國水資源中約2/3是洪水徑流量。降水和徑流的年際變化很大,大部分流域出現連續豐水年或連續枯水年,是造成水旱災害頻繁、開發利用難度大和水資源供需矛盾十分尖銳的主要原因。目前,解決水資源季節變化大的辦法就是修建水庫、建設水利樞紐工程,對年久失修的水庫進行加固、清淤、擴容,以提高蓄水量。
空間分布。我國水資源南多北少,水土資源區域分布不相匹配,全國水資源80%分布在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人均水資源量3490m3,畝均水資源量4300m3,屬于人多地少、經濟發達、水資源相對豐富的地區。長江流域以北廣大地區的水資源量僅占全國14.7%,人均水資源量770m3,畝均約471m3,屬于人多地多、經濟相對發達、水資源短缺的地區,其中黃淮海流域水資源短缺尤為突出。我國內陸河地區水資源量只占全國的4.8%,生態環境脆弱,開發利用水資源受到生態環境需水的制約。
解決水資源空間分布不均的辦法為跨流域調水。我國最大的調水工程——南水北調已經實施,該工程全部建成后,會逐步緩解華北地區嚴重缺水的狀況。
水資源的利用
水資源開發現狀。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全國累計修建加固堤防近25萬km,建成大中小型水庫8萬多座,初步控制了大江大河的常遇洪水,形成了6000多億m3的年供水能力,有效灌溉面積從2.4億畝擴大到8.2億畝,并為城市和工業的發展提供了水源。全國用水量從1949年約為1000多億m3增加到2008年的6000億m3,其中農業用水占68.8%,工業用水占20.7%,生活用水占10.5%。全國總用水量中,地表水源占80.3%,地下水源占19.3%,其它水源占0.4%。全國用水消耗量3012億m3,占總用水量的55%。2000年全國人均用水量430m3,萬元GDP(當年價)用水量610m3,農田灌溉畝均用水量479m3,萬元工業產值(當年價)用水量78m3。
水資源利用程度。1980年我國水資源開發利用率為16.1%,1993年升到18.9%,現在超過了20%。我國北方地區水資源開發利用率已接近50%,其中超過50%的流域有黃河(67%)、淮河(59%)、海河(近90%)。這些流域水資源的過量開發利用,引發了河道斷流、地下水嚴重超采、河口生態惡化等問題。內陸河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也超過40%,松花江已達30%。2007年珠江流域水資源開發利用率為20.2%,開發利用程度較2006年提高3.4%。其中經濟發達的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開發利用率最高,達83.1%;而紅河水資源開發利用率則最低,只有5.1%。總體看,我國南方各流域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雖不高,但因污染造成水體質量下降,從而產生局部污染型(水質型)缺水。
用水效率。用水浪費和用水效率不高是與可持續發展的原則相違背的。長期以來,我國處于經濟高速發展和工業化的初期,經濟結構不合理,經濟增長方式粗放,片面強調發展的速度,不重視提高經濟效益。低效利用使有限的水資源不能滿足急劇增長的水資源需求,水資源的浪費進一步加劇水資源緊缺的情勢,以致水資源的短缺不僅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也成為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最大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