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這是如今耳熟能詳的話語,其實踐則需要教師教育理念的更新,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毋庸置疑,從“授人以魚”到“授人以漁”,雖然摒棄了對學生一味進行知識的灌輸,實現了對學生學習方法及技巧的指導,但究其本質,多是教師直接“教給”學生的,而不是學生自主探究的,教師仍然是學習的“主導”。信息時代的到來,呼喚教師以創新理念、創新品質和創新行動去影響和激勵學生,搭建學生自主學習的平臺,營造自我成長的良好氛圍,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滿足學生求新、求異心理傾向的需求,正所謂“授人以漁”不如“授人以欲”,應把學習的權利真正還給學生,讓學生學會學習,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正如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言:“我深信只有能夠激發學生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近幾年非常可喜地看到,廣大一線地理教師正執著追求著教育的真諦,追尋教育的最高境界,在教學實踐中大膽嘗試、不斷探索、認真反思,讓學生在參與、體驗中尋找學習的快樂,收獲成功和自信。馬鞍山市十二中胡蘭芳教師執教的結合實踐活動展示課——“走進我的家鄉——馬鞍山”,就是這澎湃大潮中一朵美麗的浪花。在教學中,師生共同演奏出了一首清新、流暢的樂曲,無不扣動著學生的心弦,也讓觀摩的教師耳目一新、受益匪淺、感觸頗深……
整堂課洗盡鉛華,無矯糅造作之感;教學結構自然舒展,教學節奏張馳有度,學生個個情趣盎然,師生之間產生出強烈的情感共鳴。更為可貴的是執教者在積極開發課程資源,加強鄉土地理教育,引導學生學習“有用的地理”,轉變教學方式等方面邁出了堅實的步伐。整堂課自始至終讓學生親切感受到他們是學習的主人,“我參與、我體驗、我快樂、我收獲”的喜悅之情溢于言表。現在將目光聚焦于課堂,擷取幾組鏡頭,思考與探尋其成功的奧妙。
鏡頭一:還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內容的權利。課堂上各學習小組紛紛登臺亮相,個個顯得落落大方、信心十足,一展自己的杰作,分享著成功的喜悅。有的展示字跡雋永的手抄報,有的展示風光優美的圖片,有的栩栩如生地表演情景劇,有的則見仁見智地發表獨到的觀點……其實,教師的這種“以學定教”,獨具匠心的教學設計恰恰是學生主體地位的生動寫照。課前教師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長和愛好,自由選擇相應的學習小組。這樣,學生的個性和創造力就能發揮到極致。由于學生之間客觀存在著個體差異,各有特長和興趣愛好,如何將各自的特長淋漓盡致地展示出來,如果僅憑教師的“慧眼”去挑選恐怕難隨人所愿,而最好的方法是讓一匹匹“千里馬”在曠野里自由馳騁。
鏡頭二:把課堂的時空權還給學生。講臺不再是教師高高在上、把持知識、顯示權威的神壇。幾位同學自始至終地在講臺上扮演著不同角色,瀟灑地指揮著一個個跳動的音符,主持人是這堂課的總指揮。課堂節奏的調控、“主旋律”的把握、組織和協調,靠的是主持人手中充滿魔力的“指揮棒”。而教師則站在一旁認真地傾聽,或面帶微笑走到學生中間,加入學生討論或爭論的行列當中,儼然已成為學生中間的一員。顯然,教師的親和力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這種平等、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所營造出來的教育效果是不言而喻的。當然,學生學習還需要時間作保證,整堂課教師講解時間很少,但其不失時機的點撥、暗示、啟發,常常使學生茅塞頓開,普遍感到記得牢、理解透。昔日教師口若懸河的講壇,在新課程標準理念的浸潤下,已經煥發出勃勃生機!
鏡頭三:把評價的權利還給學生。教師不再是評判是非標準的“終審法官”,學生也沒有翹首期待著教師的“一錘定音”,針對學生的回答,教師則把評價的權利讓給學生,以更加平等、包容、開放的態度與學生共同研討,積極營造自由、寬松的探究問題環境。教師對學生的回答時而頷首微笑,時而陷入思考。在學生爭論不休時,可啟發學生從不同的視角去思考;課堂陷入平靜時,則通過點撥,重新“一石激起千層浪”;當學生誤入思維誤區時,教師又能及時指點迷津,峰回路轉、柳暗花明……這是筆者在這次觀摩課上注視到的一幕精彩畫面。今天應課堂要求,把評價的權利還給學生,就是要求教師要改變評價觀念,采用發展的、過程性的多元評價方式,應發揮好評價的甄選功能,將評價與學生的學習過程、非智力因素的開發有機結合起來,把對學生的真情實感貫穿于地理課堂教學之中,促進學生學會學習、樂于學習。
筆者曾努力追求做一名教師的最高境界,通過自己的不斷反思,似乎有所領悟:如果能懂得在教學中“有所為有所不為”,改變好為人師的職業習慣,蹲下身體,帶著學生走向知識,而不是帶著知識走向學生,放手將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成功教學會指日可待,教學效果則會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