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農村小學;教研活動;教研
資源;教研品位
〔中圖分類號〕 G42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
05(A)—0026—01
近年來,由于諸多方面的因素影響,農村學校生源逐年減少,多數學校已成為名副其實的農村小型小學。同時,學校的教研組活動仍沿襲以前的方式,使得研究面比較窄,不能進行深入研究,有的研究活動流于形式、走過場。為此,在深入推進新課改的過程中,我們要重新認識教研組的功能,不斷加強教研組建設,使教研組不僅是教學常規的落實者、日常教學活動的組織者,還是教學創新的“孵化器”。
一、建立健全制度,規范教研活動
根據農村小學的實際情況,教研組還要制訂相應的制度,以保證教研活動的規范開展。首先要探尋合理的教研組人員構成方式,建立健全農村小學教研組相關管理制度,有針對性地修訂教研組組長和成員的職責,讓教研組與教師個人的工作有章可循、有據可依,讓教師之間、教研組之間形成一個良性的競爭機制,有效調動教師教研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教研組建設走上規范化發展的道路。同時,學校還可制定“半天教研制”,讓每個教研組每周安排半天時間開展活動。這樣,教師精力相對集中,活動時間也較為寬裕、充足,效果也能得到保證。
二、以活動為載體,拓展教研資源
只有富有活力的教研模式才能促進教師的發展。因此,教研組活動可將課堂教學改革作為切入點,結合不同層次教師的培養目標,安排一系列既有特色又有成效的教研活動。
1. 對比式教研。即針對同一教學內容,采用不同的教學設計分別上研究課,再進行集體評課,促進教師在原有基礎上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
2. 主題式教研。即列舉日常教學中存在的疑難雜癥,進行梳理歸類,圍繞有共性的問題展開研討活動,集思廣益,共商對策,指導實踐。
3. 案例分析式教研。即在教研活動中,各成員可以將自己的教學故事與同伴分享,對典型案例展開討論,促進教師對教學理念和方法的感悟,使自身的課堂教學進一步走向理智。
4. 跨校教研。即針對農村小學教師人數不多,各學科老師各自為政的現狀,開展地域附近校際聯動教研,城鄉學校“結對子”活動,學校之間共同合作,相互開放,相互交流,實現優勢資源共享與互補,謀求共同發展。
5. 網絡教研。即利用網絡的優勢,成立備課組,實行電子備課,建立備課包、課件包、資源包,并將資源放于校園網上,做到分工合作、定期交流、資源共享。
三、以問題為抓手,提升教研品位
在教改的過程中,農村小學普遍存在著教研活動內容欠主題、形式單一等問題,學習理論文章和組內聽課幾乎就是教研活動的全部。為了保證新課程標準的落實,教研組確定教研活動內容時需與時俱進,除了資料學習、聽課研討,教研活動內容還要以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為抓手,創造更多的條件,提供更多的先進理念和成功經驗供教師學習,以幫助他們解決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將新課程理念轉化為具體的教學行為。
同時,教研活動的形式還需更加多樣化,不能簡單地停留在單純的理論學習上,而應通過觀摩、研討、個案研究、集體備課等與自身教學相關、并能真正從中獲得收益的活動形式,讓教師在相互學習、相互交流中,領會不同的教學風格,吸納不同的教材處理方法,有所啟發,有所感悟,達到真正意義上的“同伴互助”,以提升教研活動的品位,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