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語文教學;《散步》;感情;道理;美感
〔中圖分類號〕 G633.3〔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05(A)—0061—01
莫懷戚的《散步》一文講述了在初春之時,一家四口“我”、“我的妻子”、“我”的母親和“我”的兒子散步的情形。文章通過描寫濃濃的父子之情、真誠理解和絕對信任的母子之情,頌揚了樸素而真摯的親情之愛和尊老愛幼的傳統倫理道德之美。教學的難點在于理解、感悟蘊含在家庭生活瑣事中的濃濃親情、我和妻子背上的責任與使命以及古樸的倫理道德之美。筆者在教莫懷戚《散步》一課時通過“讀中悟情”、“議中悟理”、“思中悟美”來激發學生的情感,讓學生感悟文章中蘊含的深刻道理,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讀中悟情
導入激情。教學一開始,筆者滿懷深情地導入:“‘5·12地震’發生一年后,有一位記者問一位失去父母的孩子:‘你最大的心愿是什么?’這個孩子說:‘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和爸爸媽媽吃頓飯。’聽到這樣的回答,在場的人都熱淚盈眶。是啊,這么平常的要求,為什么會成為這個孩子的奢求呢?這是因為,這個孩子沒有了家,沒有了家,就不可能實現這個小小的愿望。《散步》這篇文章就為我們講述了一個感人的故事,說的就是家庭給我們的力量。讓我們大家一起來用心品讀這篇文章,感受家的溫暖吧。”
初讀入情。筆者要求學生圍繞幾個問題,融入自己的情感細讀課文。文章記敘了一件什么事?文章哪些地方對你有所觸動?同學們喜歡這個家庭嗎?為什么?圍繞這幾個問題學生讀完課文后,基本上從整體上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內容:一件事,一家四口去散步;觸動的地方真是說不完;對這個家庭有了初步印象。學生真切地感受了在散步的過程中一家四口人和諧濃厚的親情。
品讀悟情。筆者提出問題:文中哪些地方讓大家悟到了濃濃的親情?
“她現在很聽我的話,就像我小時候很聽她的話一樣。”“我的母親老了,她已習慣聽從她強壯的兒子……”這是真誠的理解和信任。
“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塊小塊的新綠隨意地鋪著……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著水泡。”這是愉快和幸福。
“小家伙突然叫起來:‘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后面也是媽媽和兒子。’我們都笑了。”這是和諧。
學生在一遍遍深情的朗讀中深深地感悟了課文中濃濃的親情,情感受到了熏陶。
議中悟理
把學生的情感調動起來之后,筆者設計了這樣的問題:大家認為在散步中誰做得最好?在這個家庭中誰的責任最大?這是為了讓學生在充分表達的過程中感悟課文內容所蘊含的深刻道理。
一部分學生認為母親做得最好。因為母親本不想出去散步,她身體不好。可是她為了不掃兒子的興,就去了。為了不讓自己的兒子為難,她不顧自己體弱多病,決然依從孫子,選擇走小路。這就是一位融寬闊胸懷、善良慈愛、博大無私為一體的中國母親。
一部分學生認為“兒子”和“妻子”做得最好。現在很多家庭中一切以孩子為中心,孩子高興了,媳婦就會滿意,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就能和諧。但是在這一家人中,當“兒子”的意見和“母親”的意見發生沖突,兒子做出了走大路的決定時,“兒子”也很聽話,他也沒有哭鬧,妻子也支持丈夫。這說明孩子和妻子為了家庭的和睦,為了年邁體弱的“母親”,決定順從老人的心愿。說明年紀小小的“兒子”在這樣的家庭文化的熏陶下是多么懂事。
思中悟美
這篇文章全文沒有華麗的詞語,行文清新淡雅,充滿著濃濃的生活氣息。學生也悟出了兩點耐人尋味的美。
一是意境美。景物描寫雖然著墨不多,卻充滿了詩情畫意,渲染了一種其樂融融的氣氛。
二是人情美。學生通過思考形成了這樣的一些共識:文章開篇寫“我們”一家人去散步,母親本不愿意出來的,“她老了,身體不好,走遠了覺得很累”。可“我”說:正因為如此才應多走走。于是母親信服地點點頭。一個“慈母”,一個“孝子”,一個真誠的理解,一個絕對的信任,家庭出現了融洽、祥和的氣氛,在這家人身上體現了中國古樸的倫理道德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