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基礎教育;科研成果;分析;問題;思考
〔中圖分類號〕 G463〔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05(A)—0010—02
為了貫徹國務院《教學成果獎勵條例》,依據甘肅省政府的《關于甘肅省教學成果獎勵試行辦法》,從 1996 年開始,甘肅省每兩年進行一次全省基礎教育科研優秀成果評獎工作,旨在促進全省教學研究工作的深化和教育質量的提高。我們通過對過去7屆評獎工作中申報的成果材料、研究領域、獲獎情況、獲獎成果類別進行統計分析,得出了一點結論,試圖反映全省基礎教育科研的基本現狀。
一、過去7屆評獎情況分析
1. 從申報的成果材料來看:第七屆申報的成果材料與第一屆相比有了較大的變化,表現為既規范又比較完整,而且專著類成果明顯增加,公開發表的論文增多,教育研究項目、教育科研課題的申報比例加大,成果的整體質量有很大的提升。但各市(州)卻有一定的差距,經濟較發達的城市所申報的教育科研成果材料豐厚。而在經濟欠發達地區和一些民族地區,申報的成果材料單薄、不完整,有的僅僅是一份工作總結或領導講話,不屬于教育科研成果評獎范圍。
2. 從研究領域來看:研究成果覆蓋面廣,基礎理論研究總體上是不斷深入,基礎教育學科研究每屆都有新作面世,信息技術教育等新興學科更加茁壯成長。在應用研究方面,更是廣泛涉及從學前教育到基礎教育、終身教育,從宏觀教育決策、教育發展戰略研究到微觀課堂教學改革等方面。
3. 從獲獎人員情況來看:從參評成果和獲獎成果主持人員構成看,教育科研已不再局限于專業研究人員,越來越多的教育行政人員和基層中小學校長、教師已經成為教育科研的重要力量。以2008年為例,基層教師占獲獎人員的91%。隨著新課改的實施,教育科研越來越被各級教育工作者所重視,廣大基層學校一線教師的教學研究意識明顯增強。教師結合新課程改革中的新情況、新問題,大力開展教育教學研究,他們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在教學中反思,積極主動地參與校本教研,使“課改”步入良性軌道,專業素質不斷得到提升,教育科研水平不斷提高。
4. 從各市(州)獲獎情況來看:全省所有市(州)都有成果參評,獲獎成果覆蓋全省14個市(州)。但是各市(州)獲獎比例不均衡。一二等獎獲得者大多都來自城市或經濟較發達地區,而在經濟欠發達地區和一些民族地區,獲獎成果較少。
5. 從獲獎類別看:獲獎成果中基層教師結合教學實際的教育教學研究、實驗研究、教育科研課題類成果由第一屆的23.5%增加到第六屆的61.2%。教師自覺地把教學活動與教育科研結合起來,在承擔課題研究和教學實踐中,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和研究能力,教學研究已經成為教師工作的一部分,越來越多的教師走上教育科研之路,成為“研究型教師”。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1. 全省教育科研工作的區域發展很不平衡。各市(州)之間、縣(區)之間、城鄉之間、校際之間教育科研發展不均衡,特別是邊遠、貧困地區農村學校,由于地理位置、交通設施、信息交流、教育基礎等方面與城市相比有很大差距,教師教育科研工作也存在著明顯的差距。造成這種不均衡的原因與當地經濟、教育發展有關,也與各級教育部門對教育科研的認識及重視程度等諸多因素有關。當然,造成這種不均衡的原因與各市(州)是否積極組織參與成果評獎活動也有關系,這從另一層面也說明各市(州)對基礎教育教學科研工作的重視程度,即教師是否有較強的教育科研意識,是否有教育科研的自覺性和積極性,以及學校、教師是否廣泛開展教育教學研究,教師是否重視教育理論的學習等有直接關系。
2. 部分地區和學校對教育科研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缺乏足夠認識。一些地區和學校對教育科研提高教育質量、提升教師專業水平缺乏足夠認識,不了解教育科學研究對改變教師行為和教育質量的效能和作用,教師既是教育者又是研究者的觀念尚未形成;一部分教師不能自覺探索、運用先進教學方法和經驗,不善于接受新思想,不注意學習先進的教育科研理論;部分領導追求短期效應,對教育科研領導不力,重視不夠,對組織開展教育科研的積極性不高,缺乏必要的管理機制和約束機制,有些學校和教師的課題落實不到位,只注重課題的立項,不重視踏踏實實搞研究,存在重申報、輕研究的現象。在申請到教育科研課題后,不是認真按要求組織實施和研究,而是束之高閣,僅僅成為一些學校的裝飾品,或是到了上級要考核、驗收時才敷衍了事。
3. 課題研究水平需進一步提高。目前,中小學教育科研的層次還有待提高,一些研究者僅止于“實踐經驗總結”的層面,具有廣泛推廣價值的精品成果還不多;課題研究大多層次低,缺乏研究的廣度與深度;課題研究經不起理論推敲,實驗設計、數據統計漏洞較大;一些研究者積累和利用課題研究材料的意識和能力薄弱,使課題研究檔案的實用價值還沒有很好地發揮出來。一部分教師不能正確選擇適合實際的課題。有的教師選擇的課題過大、過高;有的選題則過低、范圍過小,使課題不具備典型性和代表性;不少教師缺乏教育科研的相關理論知識,不能規范、科學地進行教育課題研究。
4.一些地方還未形成教育科研工作的良好氛圍。一是不少學校領導忙于行政工作,無暇顧及教育科研工作;二是一部分教師特別是農村學校教師負擔較重,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進行教育科研工作,這是制約教育科研工作順利開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5. 學校缺乏必要的研究資料。由于種種原因,不少學校沒有各種必需的教育科研資料,使許多教師無法了解到國內外教育科研的最新發展動態,在選擇課題和撰寫論文時出現撞車現象,造成重復選題,研究的課題以及撰寫的論文沒有大的突破。
三、思考與建議
1. 進一步提高對教育科研地位和作用的認識。教育科研是教育事業發展、教育改革不斷取得成效的一個基本保障條件。教育科研已越來越廣泛地滲透到教育教學的各個領域,教育質量和效益的提高越來越依賴于教育科學研究,教育科研對教育發展的貢獻越來越大,在教育改革和發展中越來越具有“第一生產力”的功能。為此,各級政府和教育部門首先要解決教育科研在管理工作和教育工作中的定位問題,真正把“教育改革和發展必須依靠教育科研,教育科研必須為教育改革與發展服務”的觀念落實到各項教育工作中去,切實加強對教育科研工作的領導,把教育科研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作為發展教育事業的大事抓緊、抓好。
2.基層教育科研工作必須符合教學實際的需要。教育科研要遵循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緊緊圍繞教育改革和學校發展的需要,把解決教育教學的實際問題作為教育科研的立足點,把促進教育理論與實踐結合作為教育科研的著眼點,把教育教學方法的不斷改進作為教育科研的切入點,把提倡教師改革創新作為教育科研的生長點,大力提倡“校本研究”。
3.健全各級教育科研課題的管理機構和網絡。要落實教育科研課題管理機構和人員。各級教育科研課題管理機構要合理分工,加強協作,形成一個完善的省、市、縣、校四級教育科研課題管理與服務網絡,所有學校都應逐步設立科研室,專門負責學校的教育科研工作。
4. 完善規章制度,加強科研規范化管理,創設良好的教育科研氛圍。各級科研管理部門應進一步細化和完善各項管理制度,加強課題的規范化管理,在課題的申報立項、實施過程、鑒定評價、推廣應用等環節進行全面嚴格、實時有效的監控和管理,重點加強對過程的跟蹤檢查和督導評估,加大優秀成果的扶持獎勵、推廣應用力度。要鼓勵校長和教師通過積極從事科研工作有效地促進教育教學改革,形成教育教學特色,提高教育質量和效益。
5. 加強教育科研骨干的培養,建立一支高素質的教育科研隊伍。要建立起教育科研人員進修和培訓制度,通過有計劃地開展培訓、參觀考察、匯報交流、專題研討、承擔課題等多種方式,培養一支思想素質高、業務能力強的教育科研骨干隊伍;同時,各級教育行政和科研部門要把對廣大教師進行教育科研培訓當作一件大事來抓,不斷提高他們的教育科研水平,特別是要讓教師學會開展“校本研究”,自覺地把教學活動與教育科研結合起來,在承擔課題研究和教學實踐中,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和研究能力,讓越來越多的教師成為“研究型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