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小學科學課;備課;能
力;體會
〔中圖分類號〕 G62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
05(A)—0063—01
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能力,是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重心,也是小學科學課教學的根本宗旨。在教學過程中,筆者發(fā)現科學課教學越來越陷入固定模式,沒有了生氣,學生也漸漸失去了學習的興趣。那么,怎樣才能讓一堂科學課吸引學生呢?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和反思,有以下兩點體會。
備課兩步走
第一步:備“學生”。教師要根據不同年齡段學生的知識積累和特點認真?zhèn)湔n。對低年級學生,由于他們認字水平有限,理解和動手能力較弱,對課本內容理解的不透(無論是知識性還是實踐性的),因此,在上課時就要考慮多運用教科書內容,以避免他們由于知識遷移能力不夠而無法理解學習內容的問題。對高年級學生,由于他們對各方面的知識已經有了一定的積累,對教學內容能夠較快理解,實驗可能已經做過,如果機械地用課本內容去授課,可能提不起他們的學習興趣。這時就需用一些與課堂教學內容相配套的課外知識。這樣做,一方面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方便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推進,一方面也有利于學生對知識進行遷移,對提高他們的自我探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大有裨益。
第二步:備教材。這分兩個方面。一是備教材。根據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對低年級學生要抓住他們好奇心強、好動的特點,在“游戲”中一步步實施教學計劃,這就需要老師在授課前認真思考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記得筆者在上《各式各樣的葉》一課時,一開始出示給學生的是一張張用各種樹葉拼成的精美圖案,學生發(fā)現它們是用樹葉拼成的,頓時來了興趣。筆者乘機將準備好的樹葉發(fā)給學生,讓他們自己拼,拼成后讓學生自己解釋“你為什么要用這片葉子做頭,那片葉子做胳膊”。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學生就會注意到葉子的形狀是各不相同的。然后,筆者又將兩個有區(qū)別的圖案進行對比,讓學生在對比中認識葉子的特征各不相同:它們哪些是有柄的,哪些是沒柄的,柄的顏色也不相同等等。如果面對的是高年級學生,就不能只拘泥于教科書內容,還應考慮搜集一些書中沒有的延伸知識和實驗來進行,從課堂實驗到書本實驗完成知識的遷移和運用。同時,還應考慮其運用能力的提高。
二是備其他學科的教材。這需要把握好“一個避免、一個利用”。“一個避免”就是避免內容的重復。四年級科學課中有一篇《把種子散播到遠處》,其中的內容在語文《植物媽媽有辦法》中出現過。因此,教師在備課時就應該根據這些情況在授課重、難點的設計上有所取舍。“一個利用”是指利用學生已學知識來方便他們對課堂知識的理解。除此之外,還應該考慮借鑒音樂、美術欣賞等,以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
注重對“兩個能力”的培養(yǎng)
一是對學生發(fā)現能力的培養(yǎng)。現在科學課上大多是老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去思考,很少由學生自己去發(fā)現問題。縱觀中外科技發(fā)展史,從我國的“四大發(fā)明”到外國的蒸汽機、電話機等的發(fā)明,牛頓“萬有引力”定律的發(fā)現,無一不是科學家留心生活、積極思考的結果。而留心生活、積極思考的習慣正是小學生所缺乏的。記得筆者在講《我們關心天氣》一課時,曾問學生:“今天天氣怎么樣?”大家爭先恐后地說:“晴天。”然后,筆者繼續(xù)發(fā)問:“我們可以從哪幾個方面來判定是晴天?”教室里舉手的學生一下子寥寥無幾了。從這一點不難看出,培養(yǎng)學生留心觀察與思考的習慣有多么重要。
二是對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問題發(fā)現了,怎么解決?大多數情況下,教師會引領學生進行一些實驗,然后根據實驗現象得出預設好的結果。當然,動手實驗是一個很好、很必要的解決問題的方法,但它僅僅是一個手段。解決問題的方法很多,教師可以充分運用多媒體設備,引導學生進入問題,一步步教會他們怎樣去思考問題,最終怎樣將這個問題徹底解決。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雖然教師的方法不一定是最好的,但這能給學生提供一個思考問題的角度和方法,這會讓學生受益終生。另外,科學的發(fā)展是無止境的,現有的結論不一定就是正確的。這就需要培養(yǎng)學生大膽質疑的習慣。沒有質疑就不會有新發(fā)現,沒有新發(fā)現就不會有人類社會的文明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