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中學語文;活動教學;現狀;因素;困境
〔中圖分類號〕 G633.3〔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05(A)—0029—01
一、對語文活動教學的現狀分析
為了解活動教學在語文教學中的實施狀況,筆者專門組織了一次專題調查。為了確保調查數據的真實有效,本次調查采取無記名、封閉式問卷形式,調查對象涉及會寧縣5所學校的4個小學班級、2個初中班級、2個高中班級共420名學生和50名任課教師,發放問卷共470份,回收有效問卷450份。現將調查情況作簡要分析。
盡管活動教學付諸語文教學實踐時間不長,但大多數師生對于活動教學還是認同的。在“我喜歡語文活動教學”這一問題的回答中,有65%的學生選擇“同意”,有22%的學生選擇“基本同意”,只有5%的學生選擇“不同意”。為什么語文活動教學能夠得到廣大學生的青睞?48%的學生認為活動教學更能激發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22%的學生認為語文活動教學更能培養他們的綜合能力;5%的學生認為語文活動教學能樹立他們的自信心。教師對語文活動教學的作用是怎么看待的呢?不同的教師有不同的看法,調查中有50%的語文教師肯定語文活動教學的積極作用。
雖然語文課活動教學這種新型的課型模式為大部分師生所推崇,但是活動教學開展情況不容樂觀,存在著諸多問題。從一年來開展活動的次數統計來看,10%的學生、4%的教師選擇為0次;36%的學生、40%的教師開展活動教學的次數為10~15次。這也就是說一半左右的學生和教師全年采用或參與活動教學的次數在15次以內,而且不同學校、不同班級開展語文活動教學的數量和質量差距明顯,有兩所學校由于領導重視,語文教師認識到位,活動教學基本上能按要求落實;有三所學校對活動教學僅僅停留于紙上談兵。
二、影響語文活動教學開展的制約因素
為什么語文活動教學會出現“香花無人栽,好果無人要”的尷尬境地?究竟有哪些主要因素制約著語文活動教學的開展?從調查統計分析來看,大致可以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以教師為中心的權威定勢思維影響了語文活動教學的開展。在我國的教育中,歷來強調所謂的師道尊嚴,這種思想一直影響到了今天的師生關系。久而久之,學生自動把思維學習的主動性交給了教師,使得語文活動教學的開展受到了極大的阻礙。
其次,以學生成績為導向的評價標準阻礙了語文活動教學的開展。長期的應試教育使學生的成績成為評價教師和學校水平的基本標準。
最后,教師思想上的顧慮制約了語文活動教學的開展。
三、走出語文活動教學困境的途徑
針對目前語文活動教學的現狀,如何走出困境,結合筆者的教學經驗和這次專題調查,現歸納如下。
1. 要轉換教師的角色。在語文活動教學中,教師一定要轉變角色,由權威型向主導型的角色轉變。在課堂上教師的主導性就是在于給學生導航,而不是用教師與作者對話的結論去影響學生與作者的對話。與此同時,要注重在課堂上營造民主平等的氛圍。
2. 要張揚學生的個性。在語文活動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在感受的基礎上加強理性的思辨,從而培養學生學習的主人翁態度和創造精神。比如《愚公移山》一課,教材中注解認為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人定勝天的信念與精神。而筆者在一堂觀摩課上聽到有同學提出如下一些問題。
生1:文章中說“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一措朔東,一措雍南”這不是很清楚地說明移走山的是神而不是愚公嗎?這不是人定勝天,而是“神定勝天”。
生2:就算文章要反映人定勝天的精神主題,也不一定非得讓愚公移走山,難道讓愚公繞道走或搬家就不是人定勝天嗎?
3. 要改革課堂教學模式。教師要改革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模式,把語文教學特別是閱讀教學的課堂還給學生,給他們創設一些與作者平等交流、自主對話的機會和條件,而不僅僅是對零碎的詞句、情節、寫作技巧等的條分縷析。
4. 要加強對語文活動教學的組織。學校在課程管理上,要對語文活動教學制定一套合理的課程實施方案,通過設置科學的評價標準來引導語文活動教學的實施。教學開展前,教師要有一個整體性的設計,包括語文活動教學的目標、內容、方式、過程、評價等。一方面要做好單個活動教學設計,另一方面還要讓單個活動教學之間形成系列,系列間要有層次、有梯度、有階段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