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課堂教學;活動體驗;指導引領;教學目
標;小組合作
〔中圖分類號〕 G632.3〔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05(A)—0020—01
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提升教學質量的關鍵和根本要求,探討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問題,就必須回歸到考量學生學習的有效性,即提高學習效率、增進學習效果和強化學習體驗。新課程實施以來,隨著以校為本教研制度的確立和開展,各校積極創新教研形式,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教研活動,為有效提升課堂教學效率、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提供了良好的專業支持和制度保障,這是校本教研制度確立的基本內涵。
一、注重基本活動體驗
以新修訂的《數學課程標準》為例,它提出“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動體驗”的“四基”目標,是數學課程對三維目標的具體化,也是對新課程課堂教學提出的新要求,更是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等學習方式的基本載體。為此,我們首先要對學習內容進行分析,確定有體驗的教學環節或活動;其次,在學生的體驗性學習活動中,要讓學生有體驗的機會,“機會”的創設是一個精心預設的過程,期間需要用教學智慧來掌控生成性的學習資源;第三,要在學生充分體驗的基礎上,引導和幫助學生學會感悟和提升。在活動中獲得某種體驗,就是要讓學生“經歷一種活動,獲得一種體驗,提煉一種思想(方法)”。
二、教師的指導和引領是否及時有效
盡管各版本的教材在內容選擇和呈現方式上有所不同,但都非常重視實踐與綜合應用,這就必然要求不論是專題學習還是滲透到課程內容中的學習,都需要切實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思維的關鍵點和轉折點,善于揭示“知識背后的故事”。有效的課堂教學和教學設計都應該及時、有效地幫助學生拉近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之間的距離。作為課例研討或教學評價,我們不是看學生做了多少活動,而是要看在學生的活動中教師起到了一個什么樣的指導和引領作用,以此來改進教學,將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體、教師的主導作用發揮好。
三、目標驅動下的課堂教學
教學目標是預期的學生學習結果,在指引教學方向、指導教學策略的選擇和運用、指導教學結果的測量與評價、激勵學生的學習興趣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沒有目標的教學是盲目的教學,沒有重點目標的教學則是低效率的教學,目標錯誤的教學是誤人的教學。
課例研討中教學目標的審視,一要突出教學目標的實用性,即服務于具體的課堂教學。應立足于有利學生的學習,根據學生實際確立合適的目標,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選用合適的教學策略,并能對學生的學習結果進行檢測,以及對后續教與學的行為作出調整。還要有利于教師,應根據教師實際選擇適合的教學方法,結合教學實際動態地調整教學進程,并能根據教學目標檢測教學效果,反思教學行為,提高專業水平。切實起到指引、調控和檢測作用。二要符合科學性,直接依據是課程標準確定的課程目標。三要表述正確。應該從學生學什么、怎樣學、學到什么程度(水平)的角度來設計目標并進行準確陳述。具體表述應是“(學生)能……”,而不宜寫成“使學生……”“讓學生……”“提高學生……”等。
四、小組合作學習的必要性
首先,小組合作學習方式的確定,一定是基于具體的內容,學生合作學習的內容要有價值、有探索的空間,是需要通過合作才能解決的問題,這是對合作學習的基本要求。其次,合作一定要充分,尤其是強調時間上的充分性,要在小組成員思考的基礎上開展合作學習,這是對合作學習深度和有效性的要求。第三,對學生在小組合作后的效果要有交流,不論是小組內的交流還是班級內的交流,一定要給成員一個表達的機會。
以上是對課例研討和教學評價中的幾個視角所做的初步歸納和分析,當然,如何對一節課進行深度剖析,還需要關注其他的因素,諸如如何引導學生將隱性的思維過程顯性化,如何結合教學內容的分析來確定教學的重、難點,以此來分配教學的“精力”,如何在有效的教學情境中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使學生感受到學有所獲(不是單一的知識層面)等,都需要我們在具體的教學情境中予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