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生物教學;德育;內容;
形式;原則
〔中圖分類號〕 G633.91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
05(A)—0027—01
在新課程改革中,重視生物課的德育功能,是每個生物教師義不容辭的職責。而要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德育效果,就必須結合生物學科特點,在“滲透”二字上下功夫,做到有效的德育滲透。
內容
初中生物新教材的德育素材十分豐富,可創造性地利用。但是,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內容卻并不占明顯的地位,這就需要教師對教材的把握心中有數,對教材中的德育元素把握準確,找準德育與知識和有利于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切入點,適時進行德育滲透。比如,在生物與環境的教學中,教師在引導學生把握了相關知識點后,就要適時追問學生:通過學習生物與環境的關系,對自己如何處理好個人和班級的關系有何啟示?然后讓學生通過討論和原理遷移認識到:個人的表現會影響班級,就像生物會影響環境一樣,而班集體的優劣又會影響個人的發展,就像環境影響生物的生活一樣。同時,生活在一個班集體中的人,又必須要適應這個班級,如果個人與集體格格不入,則會被班級淘汰,就像生物不適應環境會被環境淘汰一樣。如果教師對生物新教材德育內容的豐富性認識不足,就會不自覺地削弱生物新教材的德育教育。
形式
“以人為本,創新德育”最重要的是要還原德育的形式:德育不是灌輸,而是浸潤。德育要貼近生活,貼近實際,在實踐中使學生提高道德認識水平并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不論課內還是課外,也不論是實驗、實習,還是調查訪問,只要是學生容易接受的、喜歡的形式,只要是有利于學生發展的形式,教師都可大膽采用。例如,有一次,我看到本地的天牛危害非常嚴重,大片的楊樹林死亡。為此,我布置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分組調查本地天牛的危害現狀。在調查活動中,面對觸目驚心的樹干蟲洞和幾乎處于崩潰的生態林業,學生陷入了深深的反思:是什么原因導致天牛猖獗?是天災,還是人禍?難道要任其發展嗎?有什么辦法恢復本地的生態林業呢?通過以上的體驗和判斷,我比較成功地對學生進行了一次幾乎完美的愛家鄉、愛祖國的教育,也喚醒了他們的生態文明意識。
原則
1. 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是教育的主體,要給孩子足夠的尊重和信任。筆者在進行拒絕煙酒的教學中,曾做過一個現場調查,對有過吸煙經歷的學生,問其原因,大多數人說是因為好奇;然后我就繼續問,有過一次吸煙經歷,知道吸煙的滋味了吧,那為什么還要繼續呢?有人又回答說是為了表示成熟。然后我肯定說想成熟是好事,問題是難道吸煙就成熟了嗎?我接著說你的穩重、你的睿智才是成熟的最好標志,用抽煙來表示成熟,恰恰表現了你的不成熟。這時候,又有人說是為了表現男子漢氣質。有些學生拈輕怕重、畏強凌弱,叼個煙就是男子漢了?大家又笑了,顯然又覺得這是個可笑的理由。至此,我看到幾個抽煙頻繁的學生已經低下了頭,有的臉已經紅了。在以上的德育過程中,表現出了教師對學生的尊重,對學生的錯誤沒有責怪,表現出了寬容;也體現了對學生的接受能力和自我教育的信任,雖然沒有過多的說教,但是因為學生都參與進去了,他們才有感受,才能在感受中升華道德情感,形成道德認識,以后才能自己監督自己,對自己的行為進行控制。
2. 以體驗教育為重要原則。道德養成是一個知、情、意、行并存的過程。“道德準則,只有當道德標準被學生自己追求,獲得和親身體驗過的時候,只有當它們變為學生的個人信念的時候,才能真正成為學生的精神財富。
3. 掌握適度性原則。一堂課滲透的德育點不宜過多,物極必反;一個德育點滲透的分量也要適當,表現為用時不宜過長,過長則有說教灌輸之嫌。
生物新課程在教材內容、教學活動、師生互動和學生互動中都蘊涵著豐富的德育功能和技巧。我相信只要在教學中,結合學生思想實際和知識接受能力,以人為本,發掘和創新教材中的德育素材,選用和創造合適的德育形式,把握和創新德育的原則,點點滴滴、有機滲透,就可以達到德育、智育的雙重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