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英語教學;自主學習;興趣;
任務型教學;課堂氛圍
〔中圖分類號〕 G633.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
05(A)—0036—01
目前在英語教學中普遍存在一個現象,即學生花了許多時間學習英語,卻鮮有成效。久而久之,便漸漸失去了學習英語的興趣,老師布置什么,自己就做什么,老師不布置,自己就無所適從。學習方法仍然是課堂上聽聽記記,下課后讀讀背背,再加做大量的練習。下面筆者就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教學效率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更新教學觀念,激發學習興趣
在英語教學上,再不能運用以前的教學方法模式,如復習導入——新課授入——復習鞏固這種教學模式。這樣學生就不能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教師要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開發英語教學資源,制作課件,拓寬學生學習的渠道,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教師應運用適應現階段最新的學習方法,如唱歌、做游戲、講故事等形式來貫穿課堂。這樣學生就會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也會提高。如每天課前用一兩分鐘進行表演對話、講故事、唱歌等活動,學生就會立刻活躍起來。要把“舞臺”讓給學生,教師首先要改變傳統的教與學的觀念。長期的應試教育使得學生過分依賴教師,依賴課本,并以考試為最終目的,從而喪失了學習英語的良好機會。要開發學生的潛在能力,教師就必須改變學生的學習觀念。
首先要使學生明確,學習英語的目的是為了能使用這種語言來進行信息交流。因此,語言知識必須轉化為語言技能,這個轉化過程就是學生進行語言練習與實踐的過程。
其次,要讓學生明白,語言作為各類信息的載體,充斥著大量的社會知識、自然知識和人文知識。也就是說,學生在學習語言的同時,必須豐富各種知識,以滿足語言運用的需要。總之,要使學生明確他們面臨的是更加開放、更加發達的未來社會,他們必須用未來的人材標準指導自己的學習。
最后,要讓學生意識到,只有改變被動吸收的學習方法,才能最終提高英語的學習成績。應該讓學生明白,語言知識與語言能力是相輔相成、互為促進的。另外,教師自己也要改變教學觀念,相信學生,敢于放手。
二、讓任務型教學模式進入課堂
任務型教學側重的語言內容含義更甚于語言形式結構,因此課堂的語言活動更接近于自然習得。執行任務和任務的結果都離不開語言的表達,即說和寫的能力。任務完成的結果為學習者提供了自我評價的標準,并能使其產生成就感。由此可見,英語學習中任務的布置和完成的過程就是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的過程。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設計不同的教學任務。在布置教學任務時,對不同的小組教師可以布置共同的學習任務。不同的學習任務的課堂交流則以互補學習為主。如針對課前預習單詞,教師可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找出詞匯表中自己認為重要的單詞,然后利用工具書查出單詞的詞性、釋義、用法等,并在全班交流學習結果。
三、營造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
事實證明,學生對輕松、自在、快樂的教學模式有興趣時,就能積極地參與課堂教學,并能取得好成績。如果教師一上課就用親切的問候語:Hi,boys and girls,are you ok today?學生就會感覺沒有壓力,能大膽地說英語,產生濃厚的興趣。如果一堂英語課緊張、沉悶,學生就根本無法投入學習,久而久之就會厭學,對學英語失去信心。所以,教師應多鼓勵學生,以增強他們的自信心,營造良好的學習氣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還應關注不同層次的學生,讓不同水平的學生在每節課都能有所收獲。
在英語學習中,實踐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自主性學習顯得特別重要。如果學生沒有內部的動力,缺乏創造的沖動,對學習就很難做到自覺自動、持之以恒。因此,如何有效地發揮學生在英語學習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是教學取得成功的關鍵。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需要教師來引導、啟發和調動。由于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英語基礎知識,因此,教師的作用主要在于研究學生的學習需要,要把作為知識信息靜態集合的教材變為動態的活的體系,成為學生易于接受的形式;要把學生引入門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獨立性和積極性,運用已掌握的知識,在思考的主導下進行創造性學習,使學生學得活、學得快、記得牢,從而使他們有效地從原結構向新結構遷移,把新知識同化到自己的認知結構中,真正為自己所擁有,體驗到學習成功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