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大的博士群體在官場”,這樣的一個發現,既讓人感到意外,又覺得在情理之中。感到意外,是因為它超出了一般的常識,通常人們都認為最大的高學歷群體應該在學校和科研機構,而不可能在官場;說它又在情理之中,是除了近年來一些高學歷人才熱衷進入官員隊伍之外,最主要的,還是因為高學歷成為官員升遷的一個重要砝碼,因而也就成了許多官員的一種追求,而這種需求又很容易通過手中的權力變為現實,官員博士群體日益龐大也就順理成章了。
假如不以目的論是非,即使是為了升官,只要有能力考進去,又舍得自掏腰包,在工作之余埋頭苦讀,通過努力完成學業,弄個貨真價實的碩士、博士之類的文憑,應該不算是一件壞事,既提高了官員自己的科學文化素質,向知識化、專業化邁進了一步,又能身體力行,為創建學習型社會作出表率,豈非益事?
遺憾的是,官員讀博的背后,卻隱藏著一種地地道道的權力腐敗,用全國“兩會”上一位政協委員的話說,其惡劣程度“比貪污受賄有過之而無不及”。因為官員讀博假多真少,其特點是,官越大讀博越容易,不用自己掏錢,基本不用上課,文憑“自然到手”。 這樣的美事,怎能不讓官場之人趨之若鶩,又怎能不形成蔚然成風之態勢?
官員讀博現象,既是官場腐敗之一端,也是高等學府的悲哀。據全國政協委員、廈門大學教授楊時春了解到的情況,幾乎所有有博士學位授予權的大學,都有官員在讀博,“到今未聞有抵制者”。所謂“大學獨立之精神氣質”,在權力面前已經蕩然無存矣!
今年的全國“兩會”期間,教育公平和學校去行政化的問題,成為熱議的重要話題。而官員讀博,恰恰與兩者有著密切的聯系。一是官員利用權力撈取文憑,直接損害了教育公平。溫家寶總理提出,教育公平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公平。但我們在提出用均衡發展、高考改革等措施促進教育公平的時候,卻忽略了官員追求高學歷現象造成的教育不公,而這種由權力染指造成的教育不公,其社會危害遠大于其他因素造成的不公,已經到了非清理不可的時候了。二是由行政管制帶來的學校對行政權力的崇拜和追逐,使學校成為了官場附庸或官場的延伸,官學一體的行政化色彩越來越濃厚,大學非但沒有了獨立性,甚至成了官員讀博這種另類腐敗的工具。要斬斷官場與學府的這種不正常的附屬關系和利益關聯,必須加快去行政化的改革進程。
有人在分析官員讀博現象時指出,“官員撈文憑成了官場潛規則”,是“一些從政者的普遍沖動”。但另一方面,高等學校普遍存在的攀權附貴的心理,給官員讀博大開綠燈,則是對這種官場潛規則的曲意逢迎。一些學校為能接納高官就讀而“深感榮幸”,所有的招生考試制度和規定,在一些官員面前都不復存在。
一直以來人們都在討論大學精神,不管有多少種答案,追求真理之自由與獨立精神,始終是它的核心。也就是說,一個缺少獨立人格與自由精神的大學,基本上難以稱其為大學,只是一個追求功名利祿的所在。蔡元培曾經說過,不當以大學為升官發財之階梯。觀今日之大學,恰恰心甘情愿地淪為了“升官發財之階梯”,盡管有制度設計和社會環境之主因,可教育系統特別是高等學校不應該對此作出深刻的反思嗎?
曾經出現的幾十個教授競爭一個處長崗位的景象,聽起來都像是一場鬧劇,學校更像是官場,學者更熱衷于當官而不是做學問,所有的官場惡習在高等學府中也在不斷上演:爭名奪利,弄虛作假,抄襲剽竊,學術腐敗。所謂學校行政化,實現上就是官場化,而官場之上總是聲息相通的,官員讀博之類,也就是官學之間的相互利益交換而已。
就目前情況來看,除了在官場之上加大對官員撈文憑現象的清理查處力度外,去行政化應該是培育大學獨立自由之精神的良方之一。盡管我們的不少校長做官員的愿望要比做校長的愿望強烈得多,享受高級別待遇的感覺比當一個沒有級別的知名校長的感覺良好得多,但我們還是要認識到校長與官員的不同,認識到校長的真正價值在哪里,校長最可貴的品質是什么。試想,如果我們的校長整天為級別著想,為官帽操心,混跡于官場,醉心于名利,放棄應有的追求和人格,使自己淪落為學界官僚,使堂堂學府中人個個唯利是圖,唯官是謀,如此一來,所謂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夢想,還有實現之可能嗎?